"我梳白发添新恨":我的头上已经添了白发,心中也添了新的遗憾,
"君扫青蛾减旧容":你也衰减了昔日容貌。
# 旧容:昔日的容貌。
"应被傍人怪惆怅":我们如此百感交集,旁人无法理解,
"少年离别老相逢":因他们不知少年时悲痛离别,老了竟然还能在此相遇。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感怀诗。全诗通过“我”与“君”久别重逢的场景,以“白发添新恨”“青蛾减旧容”的细节对比,刻画出岁月流逝对容颜与心境的深刻改变;后两句借“旁人怪惆怅”的反问,揭示少年离别、暮年相逢的沧桑况味。诗中“少年—老”的时间跨度与“恨—容”的情感落差,共同营造出人生聚散无常、青春不可逆转的永恒主题,体现了白居易对生命流逝的敏锐洞察与深切悲悯。
2. 写作手法
对比:“白发”与“青蛾”、“少年”与“老”形成时间与容颜的双重反差,强化衰老与重逢的戏剧性。白描:“梳白发”“扫青蛾”以日常动作具象化衰老,细腻真实,画面感强烈。反衬:以“旁人怪惆怅”的旁观者视角,反衬当事人内心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以工整对仗与细节特写,分写二人容颜衰改:“梳白发”暗含对衰老的无奈,“扫青蛾”(描眉)则凸显强饰旧容的徒劳,一“添”一“减”中渗透时光之刃的无情。后两句“应被旁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跳出个人视角,借外界不解(“怪惆怅”)反写重逢的悲喜交织,末句“少年—老”的强烈对比,将个体经历升华为对人生离合的普遍性叩问。全诗四句由实入虚,从具体场景延伸至哲学思辨,在简净语言中完成从“相逢”到“悟道”的情感升华。
上一篇:唐·张籍《杂曲歌辞·别离曲》
下一篇:唐·白居易《曲江亭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