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不造":昔日我命运不济,
"备尝颠沛":尝尽颠沛流离之苦。
"后土倾基":大地倾覆了根基,
"皇天陨盖":苍天陨落如盖。
"少怀蒙昧":年少时心怀懵懂,
"长无耿介":长大成人后仍无坚毅品格。
"遗训莫闻":先辈的遗训未曾听闻,
"出入靡赖":出入世间无所依靠。
"如彼泉流":我如同那泉水般流淌,
"不绝若带":如带子般绵延不绝。
"终怀永思":始终怀着永恒的思念,
"感昔康泰":感怀往昔的安康泰然。
"我舅敷命":我的舅舅领受使命,
"于彼徐方":前往那遥远的徐方。
"载咏陟岵":我吟咏着《陟岵》,
"言念渭阳":心中念着渭阳。
"乃溯洪流":他逆着汹涌的洪流而上,
"泛身馀艎":乘着余艎飘荡。
"宵寝晨逝":夜晚安寝清晨出发,
"曷路之长":这路途何其漫长。
"亦既至止":如今他已到达目的地,
"愿言以写":我愿将这份思念写下。
"爰有石侯":那里有石侯镇守,
"作镇东夏":安定东夏一方。
"宽以抚戎":他以宽厚安抚戎狄,
"从容柔雅":从容不迫,温文尔雅。
"兽啸幽岩":野兽在幽深的山岩中呼啸,
"翔风扇起":扇起阵阵清风。
"逸响既振":那超逸的声响已然振奋,
"众听倾耳":众人侧耳倾听。
"恂恂善诱":他和蔼可亲,善于诱导,
"大揖群士":向众多士人作揖行礼。
"宗道投意":在追寻大道上心意相投,
"结心万里":结下万里之遥的深厚情谊。
"我固其终":我坚守这情谊的始终,
"人结其始":他人则在开始时就已结缘。
"宗道伊何":这大道究竟是何等模样?
"英朗特俊":英朗卓俊。
"如彼凌高":如登高望远,
"日以增峻":日益峻拔。
"隰朋有慕":隰朋心怀仰慕,
"颜生希舜":颜回希望追随舜的足迹。
"游志域外":我立志游历四方之外,
"涤除鄙吝":涤除自身的鄙陋与吝啬。
"仰止晨风":如晨风般令人仰望,
"豫登数仞":预先攀登那数仞的高峰。
"我闻有言":我曾听闻古人之言,
"居安思危":身处安乐需思虑危机。
"位极则迁":位极人臣则会有变迁,
"势至必移":势至巅峰必然转移。
"上德无欲":具备上德之人无所欲求,
"遗道不为":遵循大道而不妄为。
"妙识先觉":拥有妙识和先觉之能,
"通梦皇羲":与伏羲在梦中相通。
"窃睹党奥":我私下观察这深奥的堂奥,
"钦蹈明规":恭敬地遵循着光明的规则。
南宋词人
棘腆,生卒年不详,字玄方。主要活跃于西晋时期。是魏晋时期的诗人,生于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出身于官宦之家,是散骑常侍棘嵩的从子。他曾任晋朝的襄城太守。棘腆的主要作品包括《答石崇》、《赠石季伦》和《赠石崇》。
1. 分段赏析
“昔我不造,备尝颠沛。后土倾基,皇天陨盖。少怀蒙昧,长无耿介。遗训莫闻,出入靡赖。”这一段诗人以“昔我不造”开篇,直述早年命运坎坷、颠沛流离的经历,通过“后土倾基,皇天陨盖”的夸张比喻,暗示个人遭遇与天灾人祸的关联。后四句进一步刻画成长过程中的蒙昧与迷茫,强调缺乏先人教诲的遗憾,为后续对石崇的感激埋下伏笔。“如彼泉流,不绝若带。终怀永思,感昔康泰。”这一段以“泉流不绝”比喻生命绵延不息,但内心始终萦绕对往昔安宁生活的怀念。“终怀永思”凸显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深切追忆,与首段的苦难形成对比,强化情感张力。“我舅敷命,于彼徐方。载咏陟岵,言念渭阳。乃溯洪流,泛身馀艎。宵寝晨逝,曷路之长。”这一段诗人转向对舅舅石崇的追忆,提及他奉命治理徐方(今徐州)的事迹,并化用《诗经·陟岵》《渭阳》的典故,表达对远在他乡的舅舅的深切思念。通过“溯洪流”“宵寝晨逝”等意象,刻画旅途艰辛与对重逢的渴望。“亦既至止,愿言以写。爰有石侯,作镇东夏。”这一段写诗人终于抵达舅舅所在之地,渴望倾诉心声。“作镇东夏”既赞美石崇在东方的威望,也暗含对其安定一方功绩的肯定,为后续的颂扬铺垫。“宽以抚戎,从容柔雅。兽啸幽岩,翔风扇起。”前两句赞颂石崇治军宽厚、举止从容的儒雅气质;后两句以“兽啸”“翔风”比喻其威严与影响力,形成刚柔并济的意象,凸显其领袖风范。“逸响既振,众听倾耳。恂恂善诱,大揖群士。”这一段通过“逸响”与“众听倾耳”的对比,强调石崇才华横溢、声名远播;“恂恂善诱”则刻画其谦逊待人的品格,体现其广纳贤士、凝聚人心的能力。“宗道投意,结心万里。我固其终,人结其始。”这一段诗人与石崇在道义上志同道合,即使相隔万里亦心意相通。“我固其终,人结其始”暗含对舅舅开创事业的继承之意,展现家族精神的延续。“宗道伊何,英朗特俊。如彼凌高,日以增峻。”这一段直接点明石崇的卓越品质——“英朗特俊”,并以高山峻岭比喻其德行与成就的日益崇高,表达由衷的敬仰。“隰朋有慕,颜生希舜。游志域外,涤除鄙吝。”这一段引用古代贤臣隰朋与颜回的典故,将石崇比作追慕圣贤的君子,同时表达诗人愿超越世俗、追求高洁志向的决心。“仰止晨风,豫登数仞。我闻有言,居安思危。”这一段以“仰止晨风”喻对高尚品德的向往,结合“居安思危”的古训,警示世人需常怀忧患意识,呼应石崇的治世智慧。“位极则迁,势至必移。上德无欲,遗道不为。”这一段诗人洞察世事无常,提出“位极则迁”的规律,并以道家“无欲”思想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体现对石崇治国理念的认同。“妙识先觉,通梦皇羲。窃睹党奥,钦蹈明规。”这一段赞颂石崇具有预见性与超凡智慧(“通梦皇羲”),并表明自己愿效仿其教诲,遵循明德之道,凸显师徒或叔侄间的传承关系。
上一篇:魏晋·阮籍《大人先生歌》
下一篇:魏晋·佚名《团扇郎六首 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