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huái
怀
·
·
pái
huái
péng
chí
shàng

朝代:魏晋作者:阮籍浏览量:2
pái
huái
péng
chí
shàng
huán
wàng
liáng
绿
shuǐ
yáng
hóng
kuàng
mǎng
máng
máng
zǒu
shòu
jiāo
héng
chí
fēi
niǎo
xiāng
suí
xiáng
shì
shí
chún
huǒ
zhōng
yuè
zhèng
xiāng
wàng
shuò
fēng
yán
hán
yīn
xià
wēi
shuāng
chóu
yǎng
huái
怀
āi
shāng
xiǎo
rén
gōng
jūn
dào
cháng
zhōng
qiáo
cuì
yǒng
yán
zhù
zhāng

译文

我在蓬池之畔徘徊游荡,频频回首眺望那故都大梁。碧绿的江河突然扬起滔天巨浪,辽阔的郊野衰草连天,茫茫苍苍。荒野上群兽狂奔,横冲直撞,天空中群鸟追随着同伴,成群飞翔。此时正值鹑火星位于正中的时节,日月相对,正是九月十五的光景。凛冽的北风呼啸,寒气刺骨,阴寒之气凝结,地面覆上薄霜。我客居漂泊,身边没有志同道合的友伴,无论俯仰之间,心中都涌满悲怆。那些小人只知计较个人利害得失,而君子始终遵循着应有的准则。又怎会因最终憔悴而心有悔恨,因而写下这首诗,留下这内心的衷肠。

逐句剖析

"徘徊蓬池上":我在蓬池之畔徘徊游荡,

"还顾望大梁":频频回首眺望那故都大梁。

"绿水扬洪波":碧绿的江河突然扬起滔天巨浪,

"旷野莽茫茫":辽阔的郊野衰草连天,茫茫苍苍。

"走兽交横驰":荒野上群兽狂奔,横冲直撞,

"飞鸟相随翔":天空中群鸟追随着同伴,成群飞翔。

"是时鹑火中":此时正值鹑火星位于正中的时节,

"日月正相望":日月相对,正是九月十五的光景。

"朔风厉严寒":凛冽的北风呼啸,寒气刺骨,

"阴气下微霜":阴寒之气凝结,地面覆上薄霜。

"羁旅无俦匹":我客居漂泊,身边没有志同道合的友伴,

"俯仰怀哀伤":无论俯仰之间,心中都涌满悲怆。

# 俯:一作俛。

"小人计其功":那些小人只知计较个人利害得失,

"君子道其常":而君子始终遵循着应有的准则。

"岂惜终憔悴":又怎会因最终憔悴而心有悔恨,

"咏言著斯章":因而写下这首诗,留下这内心的衷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怀·徘徊蓬池上》是三国诗人阮籍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与隐晦反抗——他以凛冽的朔风与初霜,暗指司马氏的专权暴虐;用惊飞的鸟雀、奔突的兽群,影射趋炎附势的小人;借漂泊无依的旅人,暗喻自身的孤立处境。这些意象层层交织,委婉揭示了司马氏掌控朝局、为所欲为的历史现实。全诗借助象征手法,以险恶癫狂的自然意象营造出令人窒息的氛围:寒风如刀、霜色刺骨,飞鸟仓惶、走兽奔突,在这样令人心悸的场景中,诗人未直言愤懑,却通过隐晦的比喻与克制的描写,传递出对时局混乱、士人失节的深切愤懑与哀伤。这种“不直写而曲达”的笔法,恰是阮籍身处高压政治下,以诗为刃的生存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陈留尉氏(今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他与嵇康等人并称“竹林七贤”。阮籍在政治上倾向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不满,常用醉酒的办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在哲学上,他主张把“自然”和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做到“在上而不凌乎下,处卑而不犯乎贵”。其诗长于五言,风格隐晦,多表现人生的孤独与苦闷;情调郁暗而富于哲理性,对社会现实亦多有讥刺。著有《大人先生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清人何焯依据诗中“是时鹑火中”二句的时间线索,通过历法推算指出此诗创作于公元254年(嘉平六年),认为其针对司马师废魏帝曹芳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之事而作,这一观点当属可信。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怀诗。诗歌描绘了蓬池洪波、旷野茫茫、鸟兽驰翔的景象,结合“鹑火中”“日月相望”的时间线索,象征司马氏专权下的政治乱局,表达了诗人对时政的幽愤、自身孤独无依的哀伤以及君子守正不阿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象征:“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随翔。是时鹑火中,日月正相望。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诗的前十句描写自然景象,象征一场大乱来临的政治气氛。全诗运用象征手法,极力渲染一种险恶疯狂、怵目惊心的自然景象氛围,含蓄隐微地表达了诗人对时政混乱、士人无节的幽愤和哀伤。比喻:以“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喻司马氏政权的暴虐苛政,用自然气候的酷寒象征政治环境的险恶;以“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随翔”喻小人趋炎附势、群相谄媚的丑态,借禽兽的肆意横行映射现实中奸佞当道的乱象;以“羁旅无俦匹”喻自身孤独无援的处境,将政治上的孤立感具象为漂泊无依的羁旅形象,含蓄表达对现实的不满。用典:“是时鹑火中”,用“鹑火中”的典故,本出《左传·僖公五年》——当年晋灭虢国时,星象正是“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被视为亡国之兆;而“日月相望”的日期,经何焯以夏历推算,竟与司马师废黜曹芳的具体时日完全吻合。这一细节,更坐实了诗中对政治变乱的隐喻。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十句以自然景象为引,暗喻一场政治风暴来临前的压抑氛围。开篇“蓬池”二字,便将读者带向战国时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北的沼泽——此处“大梁”实为曹魏都城洛阳的隐指。诗人徘徊于蓬池之畔,频频回望故都,目光所及,尽是山雨欲来的凶兆:碧波翻涌的江河骤起滔天巨浪,广袤郊野衰草连天、莽莽苍苍;荒草地上,野兽疯狂追逐、横冲直撞;天际间,禽鸟成群结队、紧随同伙。诗中“鹑火星”(柳、星、张三星)南移至正中的细节,点明时令已至九十月之交;“日月相望”则具体指向九月十五——此时深秋肃杀,北风呼啸如刀,寒霜覆地,天地间一片惊惶混乱。这般景象绝非单纯的自然描写,实则是政局剧变的象征:“洪波”“旷野”喻示魏室衰微、大乱将起;“鸟兽驰翔”暗讽趋炎附势之徒奔竞钻营;“朔风微霜”更以冷冽之景,影射司马师勒兵逼宫的狠戾与专权。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鹑火中”的典故,本出《左传·僖公五年》——当年晋灭虢国时,星象正是“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被视为亡国之兆;而“日月相望”的日期,经何焯以夏历推算,竟与司马师废黜曹芳的具体时日完全吻合。这一细节,更坐实了诗中对政治变乱的隐喻。自“羁旅”以下六句,诗人转而直抒对这场变乱的态度。他漂泊在外,既无志同道合的友伴,亦难凭一己之力扭转颓势,唯有独自俯仰,满心哀伤。然而,这场剧变亦让他看清了世态:小人因计较利害,只能对权臣降心相从、趋炎附势;君子却坚守正道,依循常理行事。诗中“小人”,当指支持司马师联名上表废曹芳的司徒高柔、司空郑冲、大鸿胪郭芝、尚书傅嘏、河南尹王肃,乃至钟会、贾充之流;“君子”则可能包括当年反对司马师的李丰、夏侯玄,以及次年正月举义讨逆的毋丘俭、文钦等人。结尾二句尤为沉痛:“君子”或许因坚守气节而不得志于乱世,却并不为此自怜;诗人作此诗,正是要让后世读者“考岁月于我之世,则可见矣”(陈沆《诗比兴笺》)。而所谓“君子”,亦当包含诗人自身——他以诗为镜,照见了一个时代的裂痕与坚守。

4. 作品点评

此诗的隐晦深微,不仅体现在以自然气候的氛围象征政局变乱的巧妙,更渗透于诸多精妙的艺术处理之中。譬如,诗人刻意将时空牵引至遥远的战国大梁,以“思古之幽情”的表象遮蔽现实指向;“鹑火”二句虽暗藏时间脉络,却借《左传》典故为外衣,将真意隐于历史褶皱;“君子”“小人”的褒贬看似直露,实则化用《荀子·天论》“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的成句,借古人言论为盾牌。这般煞费苦心的经营与隐晦的表达,虽未必如王夫之所言“使千秋以还了无觅脚根处”(《古诗评选》卷四),但至少在司马氏高压统治的时代,已足够让当权者难寻把柄、无从指摘。然而,诗中奔涌的情感与苍凉的基调却未被束缚——激越的意绪如潮水漫过字句,沉郁的悲怆似秋风浸透纸背,读来仍觉震撼人心,直承“建安风骨”的刚健余韵。含蓄与慷慨两种特质在一诗中共生,既藏锋芒于隐喻,又显情怀于肺腑,足见诗人驾驭语言的非凡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拟挽歌辞(其三)》

下一篇:魏晋·佚名《魏鼓吹曲十二曲 其三 获吕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