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草何茫茫":茫茫荒野草枯黄,
# 茫茫:无边无际的样子。,何:何其,多么。
"白杨亦萧萧":萧瑟秋风吹动白杨。
# 萧萧:风吹树木声。
"严霜九月中":已是寒霜九月中。
# 严霜:寒霜,浓霜。
"送我出远郊":亲人送我远郊葬。
# 送我出远郊:指出殡送葬。远郊,指荒无人烟。
"四面无人居":四周寂寞无人烟,
# 无人居:指荒无人烟。
"高坟正嶕峣":坟墓高高甚凄凉。
# 嶕峣:高耸的样子。
"马为仰天鸣":马为儿仰天长悲鸣,
# 马:指拉灵枢丧车的马。
"风为自萧条":风儿萧瑟作哀响。
# 萧条:风声。
"幽室一已闭":墓穴已闭成幽暗,
# 幽室:指墓穴。
"千年不复朝":永远不能见曙光。
# 朝:早晨,天亮。
"千年不复朝":永远不能见曙光,
"贤达无奈何":贤达同样此下场。
# 无奈何: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指皆不免此运。,贤达:古时指有道德学问的人。
"向来相送人":刚才送葬那些人,
# 向:先时,刚才。
"各自还其家":各自还家入其房。
# 各自还其家:《文选》作“各已归其家”,兹从逯本。
"亲戚或余悲":亲戚或许还在悲哀,
"他人亦已歌":他人早忘已欢唱。
# 已歌:已经在欢快地歌了。是说人们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
"死去何所道":死去还有何话讲,
# 何所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托体同山阿":寄托此身在山冈。
# 山阿:山陵。,托体:寄身。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收录于《陶渊明集》。他一生厌倦仕途,归隐田园,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挽歌题材的哲理诗。诗歌以荒草茫茫、白杨萧瑟的九月严霜为背景,描绘了送葬远郊的凄凉场景。通过刻画高坟嶕峣、马鸣风萧的意象,以及墓室永闭、亲友离散的生死图景,构建出深邃悲怆的意境。诗人以“托体同山阿”为核心,揭示了死亡不过是肉体回归自然的必然过程,既流露出对生命易逝的悲慨,又展现出超脱生死的豁达襟怀,体现了陶渊明融合道家自然观与儒家生命哲学的生死观。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以荒芜的野草、萧瑟的白杨构建墓地意象,渲染凄凉氛围,自然景象的衰败暗含对生命终结的隐喻,情感与景物浑然交融。反复:“千年不复朝”,通过重复强化死亡不可逆的主题,递进式地表达对生命终结的无奈与接受。
3. 分段赏析
此首通篇写送殡下葬过程,而突出写了送葬者。首句“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通过景物描写,茫茫荒草,萧萧白杨,渲染悲凉肃杀的气氛,为全文奠定悲伤的感情基调。下两句“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严霜”句点明季节,“送我”句直写送葬情状。“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写墓地实况,说明自己也只能与鬼为邻了。接下来“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二句通过写“马”和风”,把送葬沿途景物都描绘出来,虽仅点到而止,却历历如在目。然后以“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作一小结,说明圹坑一闭,人鬼殊途,正与第二首末句相呼应。但以上只是写殡葬时种种现象,作者还没有把真正的生死观表现得透彻充分,于是把“千年不复朝”这一句重复了一次,接着正面点出“贤达无奈何”这一层意思。盖不论贤士达人,对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总是无能为力的。这并非消极,而实是因勘得破看得透而总结出来的。此篇最精彩处,全在最后六句。“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向来”犹言“刚才”。刚才来送殡的人,一但棺入穴中,幽室永闭,便自然而然地纷纷散去,各归其家。这与上文写死者从此永不能回家又形成对照。“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二句是识透人生真谛之后提炼出来的通达之语。家人亲眷,因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可能想到死者还会难过;而那些同自己关系不深的人则早已把死者忘掉,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陶渊明是看透了世俗人情的,所以他爽性直截了当地把一般人的表现从思想到行动都如实地写了出来,这也作者思想上的真正达观而毫无矫饰的地方,也是陶渊明的可贵之处。而且在作者的人生观中还是有着唯物的思想因素的,所以他在此诗的最后两句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只是意味着一种人际关系的脱落,尘缘的结束。这只是一种极其正常的生命代谢,是托身大山魂归自然的皈依。这在佛教轮回观念大为流行的晋宋之交,实在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唯物观点。这种自然的死亡观也让诗人本来贫病交加的人生境遇升华为诗意存在,展现出了独特的生命智慧。
4. 作品点评
陶诗的重要特征在于其抒写方式,即遵循"怎么想就怎么说"的直白表述,多采用平铺直叙的赋体手法,较少运用比兴技巧。这种创作方式使得其语言看似浅近却意蕴深厚,文字虽显质朴却蕴含深刻哲理,在自然流露中形成独特的艺术趣味,恰如苏轼所谓"似枯而实腴"的评语。其挽歌诗尤其具有创新性,陶渊明基于对世俗人情的深刻洞察,反用《论语》传统表达范式,将世人面对死亡的思想与行为进行直白呈现,这种坦率书写恰恰体现了作者超越矫饰的思想达观。在生命观层面,诗人具有鲜明的唯物意识,诗作末句"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即彰显此观点,死只是意味着一种人际关系的脱落,尘缘的结束。是生命形态向自然界的转化回归。这种将生命终结视为正常代谢过程的认知,在盛行佛教轮回观念的晋宋之际显得尤为独特。诗人以自然的死亡观超越现实困顿,将贫病交加的人生境遇升华为诗意存在,展现出独特的生命智慧。
# 渊明自作挽歌词凡三首,秦太虚亦效之,余谓渊明之词了达,太虚之词哀怨,有不同耳。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呜呼!死生之变亦大矣!而先生从容闲暇如此,平生所养,从可知矣。
清钟秀《陶靖节纪事诗品》卷一《洒落》
# 挽歌昉于缪袭,以此歌比而校之,其旷达处相同,而哀惨过之,陆机三章虽佳,风骨则减矣。
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
# 首篇乍死而殓,次篇奠而出殡,三篇送而葬之,次第秩然。
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
# 言理极尽,故言哀极深。末故以放语引令远,可知一息尚存,得失是非不泯泯也。
清清代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四
上一篇:魏晋·卢谌《赠刘琨诗 其九》
下一篇:魏晋·阮籍《咏怀·徘徊蓬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