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ǎn
zhāo
yǐn
shī

朝代:魏晋作者:王康琚浏览量:2
xiǎo
yǐn
yǐn
líng
sǒu
yǐn
yǐn
cháo
shì
cuàn
shǒu
yáng
lǎo
dān
zhù
shǐ
zài
tài
píng
shí
yǒu
cháo
jīn
suī
shèng
míng
shì
néng
zhōng
lín
shì
fàng
shén
qīng
yún
wài
jué
qióng
shān
kūn
xiān
chén
míng
āi
fēng
yíng
níng
shuāng
diāo
zhū
yán
hán
quán
shāng
zhǐ
zhōu
cái
xìn
zhòng
rén
piān
zhì
rèn
zhū
tuī
fēn
tiān
jiǎo
xìng
shī
zhì
guī
lái
ān
suǒ
zhōng
shǐ

译文

小隐之人隐居在山林湖泽,大隐之人隐居在闹市朝廷。伯夷逃避到首阳山隐居,老子屈身担任柱下史官职。往昔在太平盛世之时,也有巢居树上的隐士。如今虽然是昌明盛世,怎能没有山林中的隐士?将心神放于青云之外,在穷山僻壤绝迹隐居。鹍鸡在清晨最先鸣叫,悲凉的风在夜晚吹起。寒霜使红润的容颜凋零,寒泉使洁白的双足受伤。全才之人顺应众人,偏才之人固执己见。顺应天分获得自然和谐,矫情造作失去至真道理。归来又有什么可期待,与万物一同终始循环。

逐句剖析

"小隐隐陵薮":小隐之人隐居在山林湖泽,

# 陵薮:指山陵和湖泽。

"大隐隐朝市":大隐之人隐居在闹市朝廷。

"伯夷窜首阳":伯夷逃避到首阳山隐居,

"老聃伏柱史":老子屈身担任柱下史官职。

# 柱史:即柱下史,官名。《史记·张丞相列传》:“张丞相苍者,阳武人也。好书律历。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索隐》:“周、秦皆有柱下史,谓御史也。所掌及侍立恒在殿柱之下,故老子为周柱下史。今苍在秦代亦居斯职。”,老聃:即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做过周朝柱下史。相传他即是道家创始人老子。

"昔在太平时":往昔在太平盛世之时,

"亦有巢居子":也有巢居树上的隐士。

# 巢居子:相传是尧时隐士。因巢居树上,人称巢父。

"今虽盛明世":如今虽然是昌明盛世,

"能无中林士":怎能没有山林中的隐士?

"放神青云外":将心神放于青云之外,

"绝迹穷山里":在穷山僻壤绝迹隐居。

"鹍鸡先晨鸣":鹍鸡在清晨最先鸣叫,

# 鹍鸡:鸟名。《楚辞·九辩》:“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洪兴祖补注:“鹍鸡,似鹤,黄白色。”

"哀风迎夜起":悲凉的风在夜晚吹起。

"凝霜凋朱颜":寒霜使红润的容颜凋零,

"寒泉伤玉趾":寒泉使洁白的双足受伤。

"周才信众人":全才之人顺应众人,

# 周才信众人:“周才”二句:周才,考虑问题周详全面之人。偏智,犹今所谓片面偏颇。李善注:“以出仕为周才,隐居为偏智。”亦可备一说。

"偏智任诸己":偏才之人固执己见。

# 偏智:某一方面的智能,指隐居修养自己。

"推分得天和":顺应天分获得自然和谐,

# 分:命。

"矫性失至理":矫情造作失去至真道理。

# 至理:最根本的情理,此指自然。,矫性:改变本性。

"归来安所期":归来又有什么可期待,

# 安所期:何所望。

"与物齐终始":与万物一同终始循环。

# 终始:指人一生。《荀子·礼论》曰:“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反招隐诗》是魏晋时期王康琚所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深入地阐释了隐逸思想的内在含义,将小隐与大隐的不同境界加以对比,细致地描绘了隐逸之士的生活状况以及内心世界。全诗语言风格质朴、平和,抒发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也就是期望回归到自然之中,与世间万物共同存在、共同消亡,进而达到一种超脱于世俗之外、顺应自然天道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晋著名诗人。

王康琚,生卒年不详,字、号、世称/谥号均无相关记载,汉族,籍贯不详,西晋诗人,无并称。其主要成就是创作《反招隐诗》,在当时的文学领域产生一定影响,作品风格未明确提及。代表作品为《反招隐诗》,作品收录情况暂未明确。生平经历不详,也无相关政治主张、人物轶闻的记载。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哲理诗。通过对比“小隐”(隐于山林)与“大隐”(隐于朝市),批判刻意矫饰的隐居行为,主张顺应自然天性,在世俗中保持本真。诗中既肯定隐士的高洁(如伯夷),也指出其违背自然的一面(“矫性失至理”),最终呼吁“与物齐终始”的超脱境界。

2. 写作手法

对比:“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以“小隐”与“大隐”的生存环境(山林和朝市)对比,突出前者执着于形迹,后者通达于本心。“凝霜凋朱颜,寒泉伤玉趾”与“推分得天和”进一步对比隐居的艰苦与顺应天性的和谐,强化“矫性失至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张力。用典:“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巧用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与老子任周柱下史(《史记・老子列传》)的典故。伯夷代表“小隐”,避世守节;老子代表“大隐”,在朝市中保持超脱。作者以二者对比,论证“大隐”高于“小隐”,借历史人物强化观点的说服力,暗讽刻意隐居的形式主义。

3. 分段赏析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开篇提出“大小隐”的辩证关系,小隐执着于山林形迹,大隐则能在朝市中保持超脱。以伯夷、老子为例,前者隐居首阳山,后者任周柱下史,二者虽行为不同,却同为隐者,暗喻“隐”在心态而非环境。“昔在太平时,亦有巢居子。今虽盛明世,能无中林士”:承上启下,指出太平盛世仍有隐士(如巢父),暗合魏晋隐逸之风,为后文批判“矫性”隐居作铺垫。“放神青云外,绝迹穷山里……矫性失至理”:描述隐居的孤寂与艰辛(“鹍鸡先晨鸣,哀风迎夜起”),进而批判刻意“绝迹穷山”是违背天性(“矫性”),主张“推分得天和”,即顺应自然才能合乎至理。“归来安所期,与物齐终始”:收束全诗,呼吁放下执念,与万物同归于自然,呼应开篇“大隐”的通达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植《送应氏(步登北邙阪)》

下一篇:魏晋·嵇康《赠秀才从军(良马既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