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常同止":两人常常在一起,
# 同止:在一起,同一处。
"取舍邈异境":志趣心境不同类。
# 邈异境:境界截然不同。,取舍:取舍:采取和舍弃,选择。取:逯本作”趣”,今从曾本、苏写本、焦本改。
"一士常独醉":一人每天独昏醉,
# 独醉:独自酒醉。
"一夫终年醒":一人常年清醒。
# 终年:整年。,一夫:一人。
"醒醉还相笑":醒者醉者相视笑。
"发言各不领":对话互相不领会。
# 领:领会,理解。,发言:说话、表示意见。
"规规一何愚":浅陋拘泥多愚蠢。
# 一何:为何,多么。,规规:浅陋拘泥的样子。《庄子 秋水》:“于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渊明即用此典,故接下说“一何愚”。
"兀傲差若颖":自然放纵较聪慧。
# 颖:才能秀出,聪敏。,差:比较,尚,略。,兀傲:倔强而有锋芒。
"寄言酣中客":转告正在畅饮者,
# 酣中客:正在畅饮的人。,寄言:犹寄语、带信。
"日没烛当秉":日落秉烛当欢醉。
# 烛当秉:逯本作”烛当炳”,曾本、焦本皆注一作“烛当秉”,从后者。秉:握持,拿着。《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日没:太阳落下去。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收录于《陶渊明集》。他一生厌倦仕途,归隐田园,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饮酒(十三)》巧妙运用寓言化的对比与反讽手法,深刻揭示了人性在世俗规则和精神自由之间的撕裂。一方面,它批判了功利社会对人性的异化,另一方面也警示了避世者可能陷入的虚无倾向。整首诗以“醉”与“醒”作为核心,构建出陶渊明对理想人格的深刻思辨:真正的清醒并非盲目服从世俗规则,也非简单逃离现实,而是在超脱功利之后,对生命本真的坚定守护。
2. 写作手法
对比:“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通过对比醉者和醒者的状态,形象地揭示了隐逸者与功利者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醉者象征隐逸者,他们超脱世俗,不被名利所束缚,享受着内心的宁静和自由。醒者则象征功利者,既向往隐逸生活的自由和超脱,又对仕途生涯的执着和名利有着深刻的认识。这种矛盾心理在这两句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反讽:“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醉者以嘲笑醒者的方式,展现出对礼法拘束的轻蔑,仿佛醒者如同井底之蛙般狭隘;而醒者则反过来讥讽醉者的放浪形骸,视其为狂放不羁的狂生。其实,这两者恰似彼此的镜像,各自映射出人性对于异己者的无知与排斥。这种相互的嘲笑与讥讽,揭示了人类在面对不同生活方式和理念时,难以避免的偏见和隔阂。
3. 分段赏析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开篇即以空间共存与精神割裂的对比隐喻,同处一地者因价值选择不同而形同陌路。“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通过醉者与醒者的极端对立,象征隐逸者超脱世俗与功利者沉溺名利的生存状态,暗藏陶渊明对仕隐矛盾的自省。“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以反讽笔法揭露两种价值观的不可调和——醉者笑醒者拘泥礼法如井底之蛙,醒者讥醉者放浪形骸似狂生,实则互为镜像,映射人性对异己者的无知与排斥。“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借《庄子》式颠覆性评价,嘲弄醒者循规蹈矩的愚昧,反赞醉者孤傲不羁的智慧。“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以隐喻反语收束:表面劝醉者“秉烛”务实,实则讽醒者如飞蛾扑火般追逐虚妄功名,而陶渊明选择“守夜弃烛”,拒向世俗屈膝妥协。
4. 作品点评
《饮酒(十三)》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首先展现人们虽共处一地,却在生活态度上存在明显差异:有人终日“醉”,有人常年“醒”;继而揭示这两种状态的人之间存在的隔阂与不理解,对比了清醒者的拘谨与沉醉者的不羁;最后以劝诫作结,提醒沉醉者仍需保持对现实的关注,避免完全沉溺于自我世界。全诗通过对比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在生活方式和思想境界上的差异,具有警醒的意味。
下一篇:魏晋·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