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ǐn
jiǔ
shí
sān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yǒu
cháng
tóng
zhǐ 
shě
miǎo
jìng
shì
cháng
zuì
zhōng
nián
xǐng
xǐng
zuì
hái
xiāng
xiào
yán
lǐng
guī
guī
ào
chā
ruò
yǐng
yán
hān
zhōng
zhú
dāng
bǐng

译文

两人常常在一起,志趣心境不同类。一人每天独昏醉,一人常年清醒。醒者醉者相视笑。对话互相不领会。浅陋拘泥多愚蠢。自然放纵较聪慧。转告正在畅饮者,日落秉烛当欢醉。

逐句剖析

"有客常同止":两人常常在一起,

# 同止:在一起,同一处。

"取舍邈异境":志趣心境不同类。

# 邈异境:境界截然不同。,取舍:取舍:采取和舍弃,选择。取:逯本作”趣”,今从曾本、苏写本、焦本改。

"一士常独醉":一人每天独昏醉,

# 独醉:独自酒醉。

"一夫终年醒":一人常年清醒。

# 终年:整年。,一夫:一人。

"醒醉还相笑":醒者醉者相视笑。

"发言各不领":对话互相不领会。

# 领:领会,理解。,发言:说话、表示意见。

"规规一何愚":浅陋拘泥多愚蠢。

# 一何:为何,多么。,规规:浅陋拘泥的样子。《庄子 秋水》:“于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渊明即用此典,故接下说“一何愚”。

"兀傲差若颖":自然放纵较聪慧。

# 颖:才能秀出,聪敏。,差:比较,尚,略。,兀傲:倔强而有锋芒。

"寄言酣中客":转告正在畅饮者,

# 酣中客:正在畅饮的人。,寄言:犹寄语、带信。

"日没烛当秉":日落秉烛当欢醉。

# 烛当秉:逯本作”烛当炳”,曾本、焦本皆注一作“烛当秉”,从后者。秉:握持,拿着。《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日没:太阳落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饮酒(十三)》是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这组诗意境深远,全篇采用了对比和寓言的手法,展现了沉湎于醉生梦死的生活状态与常年保持清醒之间的对比。诗中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在生活方式和思想境界上的差异与互不理解,寓意深远且具有警示意义。陶渊明以酒为题,通过饱含忧愤的笔触,传达了对历史、现实以及生活的深刻感想和独到见解。在诗中,他既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也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充分彰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收录于《陶渊明集》。他一生厌倦仕途,归隐田园,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并非简单的酒后抒怀之作,而是诗人以酒为媒介,巧妙地表达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不满,以及对宁静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在当时那个险恶的政治环境中,陶渊明借醉酒之态,巧妙地逃避迫害,于笔墨间寻求心灵的庇护与自由。关于《饮酒二十首》的写作年代,至今尚无定论。历来大致有六种说法:元兴二年癸卯(403)说、元兴三年甲辰(404)说、义熙十年甲寅(414)说、义熙二年丙午(406)说、义熙十二三年(416、417)说、义熙十四年戊午(418)说。此诗为组诗第十三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饮酒(十三)》巧妙运用寓言化的对比与反讽手法,深刻揭示了人性在世俗规则和精神自由之间的撕裂。一方面,它批判了功利社会对人性的异化,另一方面也警示了避世者可能陷入的虚无倾向。整首诗以“醉”与“醒”作为核心,构建出陶渊明对理想人格的深刻思辨:真正的清醒并非盲目服从世俗规则,也非简单逃离现实,而是在超脱功利之后,对生命本真的坚定守护。

2. 写作手法

对比:“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通过对比醉者和醒者的状态,形象地揭示了隐逸者与功利者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醉者象征隐逸者,他们超脱世俗,不被名利所束缚,享受着内心的宁静和自由。醒者则象征功利者,既向往隐逸生活的自由和超脱,又对仕途生涯的执着和名利有着深刻的认识。这种矛盾心理在这两句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反讽:“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醉者以嘲笑醒者的方式,展现出对礼法拘束的轻蔑,仿佛醒者如同井底之蛙般狭隘;而醒者则反过来讥讽醉者的放浪形骸,视其为狂放不羁的狂生。其实,这两者恰似彼此的镜像,各自映射出人性对于异己者的无知与排斥。这种相互的嘲笑与讥讽,揭示了人类在面对不同生活方式和理念时,难以避免的偏见和隔阂。

3. 分段赏析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开篇即以空间共存与精神割裂的对比隐喻,同处一地者因价值选择不同而形同陌路。“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通过醉者与醒者的极端对立,象征隐逸者超脱世俗与功利者沉溺名利的生存状态,暗藏陶渊明对仕隐矛盾的自省。“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以反讽笔法揭露两种价值观的不可调和——醉者笑醒者拘泥礼法如井底之蛙,醒者讥醉者放浪形骸似狂生,实则互为镜像,映射人性对异己者的无知与排斥。“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借《庄子》式颠覆性评价,嘲弄醒者循规蹈矩的愚昧,反赞醉者孤傲不羁的智慧。“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以隐喻反语收束:表面劝醉者“秉烛”务实,实则讽醒者如飞蛾扑火般追逐虚妄功名,而陶渊明选择“守夜弃烛”,拒向世俗屈膝妥协。

4. 作品点评

《饮酒(十三)》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首先展现人们虽共处一地,却在生活态度上存在明显差异:有人终日“醉”,有人常年“醒”;继而揭示这两种状态的人之间存在的隔阂与不理解,对比了清醒者的拘谨与沉醉者的不羁;最后以劝诫作结,提醒沉醉者仍需保持对现实的关注,避免完全沉溺于自我世界。全诗通过对比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在生活方式和思想境界上的差异,具有警醒的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其六》

下一篇:魏晋·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