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ò
fēng
shī

朝代:魏晋作者:曹植浏览量:2
dài
xiè
xuán
jǐng
yùn
zhōu
bié
yǎng
tuō
ruò
sān
qiū
chū
qiān
zhū
huá
wèi
jīn
xuán
zhǐ
xuě
yún
fēi

译文

时光荏苒,从太和元年徙封浚仪至此复还雍丘已过一年。这一别正如一俯一仰,相隔看起来并不太久,可对我来说却像过去了漫长的三年。回想当时“初迁”,雍丘还是百花盛开的春日。而今我重返故地,却已是“素雪云飞”的冬季。

逐句剖析

"四气代谢":时光荏苒,

"悬景运周":从太和元年徙封浚仪至此复还雍丘已过一年。

# 悬景:日月。景,同“影”。

"别如俯仰":这一别正如一俯一仰,

"脱若三秋":相隔看起来并不太久,可对我来说却像过去了漫长的三年。

# 脱:离。

"昔我初迁":回想当时“初迁”,

"朱华未晞":雍丘还是百花盛开的春日。

# 晞:通“稀”,稀少。,朱华:指荷花。

"今我旋止":而今我重返故地,

# 旋止:归来。

"素雪云飞":却已是“素雪云飞”的冬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朔风诗》是三国时期曹植创作的组诗作品。诗中前四句句以节气更迭暗喻政治生涯的冷暖无常,后四句则通过春华秋实的时空对比,具象化展现八年流徙的沧桑巨变。此诗以四言古体为载体,通过朔风、素雪等意象,抒发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身世之痛与壮志难酬的悲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朔风诗》是曹植于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冬作于雍丘的组诗中的一首。诗人因政治失意屡遭贬徙,是年自浚仪复还雍丘,面对“朔风怒号,飞雪漫天”的寒冬景象,触发对魏都洛阳的深切怀念与政治抱负的难展之痛。全篇通过朔风、素雪等意象,交织着对君国的忠贞之志、对兄弟的永诀之痛、对时局的愤懑之思,形成“哀感顽艳,悲怆沉郁”的独特艺术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属于政治抒情诗范畴。诗歌通过"四气代谢,悬景运周"的时序更迭与"朱华未晞,素雪云飞"的物候对比,展现诗人自太和元年(227年)徙封浚仪至太和二年(228年)复还雍丘的流徙经历,核心主题聚焦于政治失意者的时空困顿与精神坚守。全诗以节气代谢暗喻政治生涯的冷暖无常,"别如俯仰"的时空压缩手法将八年流徙的漫长煎熬浓缩为俯仰之间的恍惚,"朱华-素雪"的春冬意象对峙则具象化呈现从希望萌发到理想冻结的精神轨迹。

2. 分段赏析

“四气代谢,悬景运周”两句以节气更迭、日月循环的自然规律起兴,暗喻诗人八年流徙的沧桑历程。“四气”指四季轮回,“悬景”即日月运行,通过《诗经》常见的时序意象,构建出时光无情流逝的宏大背景,暗示政治生涯的冷暖无常。“别如俯仰,脱若三秋”运用时空压缩的悖论修辞,将物理时间的短暂(俯仰之间)与心理时间的漫长(三秋)并置。这种矛盾时空观既强化了迁徙的仓促感,又凸显了诗人对流徙生涯的漫长煎熬体验,与《古诗十九首》“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时空焦虑形成互文。“昔我初迁,朱华未晞”通过“朱华”(荷花)的盛放意象,具象化初至雍丘时的春日图景。诗人以植物生长周期暗喻政治生命的起始阶段,与后文“素雪云飞”形成春冬意象对峙,暗示从希望到幻灭的精神轨迹。“今我旋止,素雪云飞”以“素雪”覆盖的冬景收束,既实写太和二年(228年)冬日重返雍丘的严寒气候,又象征政治理想的冻结。化用《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物候对比手法,将个体流徙之苦升华为时代迁变的集体记忆

3. 作品点评

《朔风诗》是三国时期曹植创作的组诗中的一首作品,该诗继承《诗经》四言体式与比兴传统,"四气代谢"等句展现汉魏诗歌由乐府向文人诗转型的特征。情感表达在哀婉低回与慷慨悲怆间剧烈震荡,既延续建安风骨的刚健气质,又显露正始文学的隐喻深度,体现曹植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陆机《吴趋行》

下一篇:魏晋·陆机《百年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