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越河济水":向东渡黄河和济水,
# 河济:亦作“河泲”。黄河与济水的并称。与长江、淮河合称四渎。,越:渡过。
"遥望大海涯":举目遥望大海之滨。
# 海涯:海滨。涯:水边。
"钓竿何珊珊":钓竿随着水波轻轻颤动,
# 珊珊:缓慢移动貌,常用以形容女子步态。玉佩声。形容风雨等声音。
"鱼尾何簁簁":鱼儿跳跃甩尾。
# 簁簁:鱼跃貌。色白貌。
"行路之好者":喜欢钓鱼的行人啊,
# 好者:爱好者。好:喜好,喜欢。,行路:行路的陌生人。
"芳饵欲何为":投下香饵是为哪般?
# 何为:表示无作用。,芳饵:香饵,用于引鱼上钩的食物。
三国时魏国君主,文学家
曹丕(187~226),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在位期间,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政治特权,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后代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曹丕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其工诗,长于写情,文风清丽婉约。诗作内容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仅有的几首记事作品,抒发了“惆怅窃自怜,相痛惜”的凄凉感受。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其中《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的优秀之作。著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爱情诗。诗题“钓竿行”为乐府旧题,沿用古辞写爱情之意。诗中借少女“东越河、济水,遥望大海涯”,展现其对爱人的专一坚定;以路人用“钓竿何珊珊,鱼尾何簁簁”这类象征求偶的歌谣示爱,及少女“行路之好者,芳饵欲何为”的直爽回应,凸显少女爱情的纯真深厚。全诗运用民歌语言,构思精巧,风格淡雅,借象征性隐喻,赞美女子纯贞爱情与高尚情操,表达诗人对坚贞情感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比兴:此篇以比兴手法贯穿始终,借钓竿与鱼的动态描摹,刻画了河边渔家女的形象,细腻传达出她对远方情人的深切思念。
3. 分段赏析
“东越河、济水,遥望大海涯”:开篇两句勾勒出一幅壮阔的空间图景,少女跨越黄河与济水,一路向东,只为遥望大海之滨。“越”与“遥望”两个动作,生动展现出她坚定追寻爱情的决心。滔滔河水没能成为阻隔,漫长路途也无法动摇她的信念,即便这份深情不被同行之人理解,她也未曾有丝毫退缩。这两句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理背景,也为少女坚贞不渝的爱情定下基调,凸显其情感的纯粹与执着。“钓竿何珊珊,鱼尾何簁簁”:此联运用了古代民谣中常见的隐喻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化里,钓鱼常作为男女求偶的隐语。“珊珊”描绘出钓竿随水波摇曳的美妙姿态,“鱼尾何簁簁”则刻画了鱼儿甩尾的灵动画面。路人借这两句充满浪漫色彩的民间歌谣,含蓄地向少女表达爱慕之情。这种表达方式既带着含蓄的诗意,又不失质朴的民间风情,虽有挑逗意味,却无轻薄之感,反而增添了几分纯真与俏皮。“行路之好者,芳饵欲何为”:面对路人的示好,少女的回应直白而坚决。她一语道破对方的心意,直言即便有“芳饵”诱惑,自己也不为所动。这句诗不仅展现出少女的聪慧与清醒,更将她对远方恋人的忠诚推向高潮。通过与路人的互动,少女的形象愈发立体,她的爱情观也更加清晰——专一、坚定,绝不轻易动摇,使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浓烈。
4. 作品点评
这首乐府诗别具一格,在人物刻画、语言运用与情感表达上均有独到之处。诗人巧妙借助民歌质朴鲜活的语言,塑造出鲜明动人的人物形象,将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娓娓道来。细细品读,字里行间满溢真情,不见丝毫争吵喧嚣,尽显纯粹与宁静。
上一篇:魏晋·陆机《百年歌(其八)》
下一篇:魏晋·陆机《百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