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ǎi
nián

朝代:魏晋作者:陆机浏览量:2
shí
shí
míng
sǔn
cōng
ěr
qián
yán
wǎng
xíng
guān
zhì
guī
sāng
ān
chē
jiù
shì
gào
zhōng
yōu
shì
shǐ

译文

八十岁的时候,视力已经衰退,听力也已丧失,以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记不起来了。辞去官职,交还俸禄,回到故乡,乘坐着安车驷马进入旧时的乡里,欢乐的事情结束了,忧愁的事情开始了。

逐句剖析

"八十时":八十岁的时候,

"明已损目聪去耳":视力已经衰退,听力也已丧失,

"前言往行不复纪":以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记不起来了。

"辞官致禄归桑梓":辞去官职,交还俸禄,回到故乡,

# 桑梓:桑和梓是古代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后用作故乡的代称。,致禄:交还国家所给的俸禄,即辞官。

"安车驷马入旧里":乘坐着安车驷马进入旧时的乡里,

"乐事告终忧事始":欢乐的事情结束了,忧愁的事情开始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百年歌十首(其八)》是西晋陆机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以写实手法描绘了人到八十岁的老境:视听功能衰退,过往言行难以记起,辞官归乡后,曾经的乐事终结,忧愁随之而来。诗歌通过对晚年生活情景的具体刻画,展现了生命历程的自然变化,既有感受到生命衰老、乐事终结后,流露出一种对往昔青春活力的深切缅怀,以及面对衰老的无奈与哀伤,在无奈哀伤中又隐含着对生命完整历程的一种复杂情感,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宝贵、青春易逝的深沉思考,促使人们珍惜时光,把握当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晋文学家

陆机(261~303),西晋文学家。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父陆逊、父亲陆抗,皆是三国名将。曾官任平原内史,故世称陆平原。陆机在两晋及南北朝时期是公认的大作家,文才倾动一时,与弟陆云并称“二陆”。其诗以华美深密见称,繁缛赡密,工巧绮练,重排偶的倾向对后人影响颇大,有较多拟古之作。亦善骈文,《辩亡论》《吊魏武帝文》等较有名。所作《文赋》为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后人辑有《陆士衡集》,今人有《陆机集校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八十时”,作为诗句的开篇,仅用三个字便精准点明了所描绘的年龄。在《百年歌十首》这组连贯展现人生百年的诗作中,第八首聚焦“八十时”,既承接了前面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刻画,又单独将八十岁这一人生晚年节点拎出,让读者的目光自然聚焦到这一阶段。简洁直接地为下文具体铺陈老态设定了范围,没有多余修饰,却能让人体会到时间推移到晚年的感觉,为后续描写生理衰退、生活变化等内容打下基础。​“明已损目聪去耳,前言往行不复纪”,细致描绘了八十岁时的生理衰态。“明已损目”写出视力衰退,看东西变得模糊;“聪去耳”则是听力丧失,听不清外界的声音。这两种感官的退化,是衰老最直观的表现。而“前言往行不复纪”,不仅是说记不起过去的话语和行为,更暗含着人生过往的经历、积累的故事都在渐渐模糊。曾经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都随着记忆的衰退而淡化,这种生理与记忆的双重衰退,真实得让人心生触动,让人感受到衰老带来的无奈与切实变化。​“辞官致禄归桑梓,安车驷马入旧里”,描绘了人生阶段的重要转变。“辞官致禄”意味着从为官的生涯中退出,将俸禄交还,标志着社会角色的转变,从朝堂之人回归到普通人。“桑梓”是故乡的代称,体现了对故土的回归之情。“安车驷马”在古代是一种较为尊贵的出行方式,暗示此人或许曾有过不低的官职与社会地位。但当乘坐着这样的车马进入“旧里”,熟悉的乡景与昔日的官场环境形成对比,曾经的案牍劳形、朝堂纷争被故乡的宁静取代,可这份宁静中却带着身份转换的微妙感,昔日的忙碌与如今的清闲交织,让人感受到晚年生活状态的切实改变。​“乐事告终忧事始”,是对晚年生活状态的精准概括。“乐事”或许包含着壮年时的意气风发、官场的顺遂、家庭的欢聚等人生中明媚的片段;而“忧事”则可能源于身体的日渐衰老、对来日无多的怅惘、对过往美好的追忆带来的失落等。这一句如同一道分水岭,将人生划分为前后两段,前面的种种铺垫在此收束,点明了晚年生活的基调,从曾经的欢乐走向如今的忧愁。这种转折直白而有力,让人体会到生命历程中阶段更替的自然与必然,引发对人生不同阶段滋味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石崇《王明君辞》

下一篇:魏晋·曹丕《钓竿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