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àn
míng

朝代:魏晋作者:张载浏览量:3
yán
yán
liáng
shān
shí
é
é
yuǎn
zhǔ
jīng
héng
jìn
zhuì
mín
nán
tōng
qióng
běi
bāo
xié
xiá
guò
péng
jié
gāo
sōng
huà
wéi
shǔ
zhī
mén
zuò
zuò
zhèn
shì
yuē
jiàn
qiān
rèn
qióng
zhī
xiǎn
zhī
jùn
shì
zhuó
dào
qīng
shùn
yóu
wǎng
hàn
kāi
yǒu
jìn
qín
bǎi
èr
bìng
tūn
zhū
hóu
shí
èr
tián
shēng
xiàn
chóu
shěn
xiá
ài
zhī
wài
rén
wàn
xíng
shèng
zhī
fěi
qīn
zài
hóu
zhōng
liú
ér
shān
zhī
jiàn
xīng
shí
zài
xiǎn
nán
shì
dòng
tíng
mèng
mén
èr
guó
jīn
tiān
mìng
fěi
píng
zuò
hūn
xiǎn
bài
gōng
sūn
miè
liú
shì
xián
chē
zhī
guǐ
huò
chóng
míng
shān
ē
gǎn
gào
liáng

译文

那远远的剑门山,堆积着高高的石块。向远处可以连接到荆山、衡山,近处缀连着岷山、嶓冢山。向南可以通到邛僰之地,向北可以达到褒斜道。(这个地方)比彭门都狭窄,比嵩山、华山都要高。这就是蜀地的门户啊,坚固又作为此地的主山。这个地方就叫做剑阁,悬崖有千仞之高。地形已险到了极端,道路也高峻到了极端。天下混乱它就叛逆,天下太平它就归顺。从已经过去了的汉朝开始关闭,到了晋朝才重新开放。秦朝得到了120座雄关,得以兼并诸侯。齐国得到了12座雄关,田生才得以献出筹略。况且这种关口,是国土的边缘。一个人在此防守,千万人马都踌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亲信可千万不能派他坚守此地。当年魏武侯,泛舟游于西河,而喜形于色。河山险固,被吴起批评。国家的兴盛实际上在于德行,险地也难稳据。那据有洞庭的楚国和据有孟门的晋国,两个国家早已没有后人祭祀。从古至今,上天的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凭着险阻昏庸地统治,很少有不败的。公孙述已经被灭,刘家也已投降。这些已倾覆的车子的轨迹,是不可以再行走的。把这篇铭刻在这山凹处,就是为了告诫四川的老百姓的。

逐句剖析

"岩岩梁山":那远远的剑门山,

# 梁山:指梁州(治今陕西汉中)境内的山。,岩岩:高耸的样子。

"积石峨峨":堆积着高高的石块。

# 峨峨:高高的样子。

"远属荆衡":向远处可以连接到荆山、衡山,

# 荆衡:指荆山(位于今湖北省南漳县境)与衡山(位于今湖南省衡阳市境),代指两湖地区。,属:连接。指荆山(位于今湖北省南漳县境)与衡山(位于今湖南省衡阳市境),代指两湖地区。指岷山(位于今四川省西北部)与嶓冢山(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肃省礼县之间)。

"近缀岷嶓":近处缀连着岷山、嶓冢山。

# 岷嶓:指岷山(位于今四川省西北部)与嶓冢山(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肃省礼县之间)

"南通邛僰":向南可以通到邛僰之地,

# 僰:本为西南少数民族名,后引为地名,大致位于今四川省宜宾市一带。,邛:古国名,位于今四川省邛崃市一带。

"北达褒斜":向北可以达到褒斜道。

# 褒斜:指褒斜道,位于今陕西省秦岭山区,南起褒谷口(今陕西省褒城县附近),北至斜谷口(今陕西省眉县斜峪关口)。

"狭过彭碣":(这个地方)比彭门都狭窄,

# 彭碣:据刘渊林《蜀都赋注》:岷山都安县有两山相对立,如阙,号曰彭门。约位于今四川省都江堰市一带。

"高踰嵩华":比嵩山、华山都要高。

# 嵩华:指嵩山(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境)与华山(位于今陕西省华阴县境)。,踰:同逾。

"惟蜀之门":这就是蜀地的门户啊,

"作固作镇":坚固又作为此地的主山。

# 镇:一方主山。,固:坚固的地方。

"是曰剑阁":这个地方就叫做剑阁,

"壁立千仞":悬崖有千仞之高。

# 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穷地之险":地形已险到了极端,

"极路之峻":道路也高峻到了极端。

"世浊则逆":天下混乱它就叛逆,

"道清斯顺":天下太平它就归顺。

"闭由往汉":从已经过去了的汉朝开始关闭,

"开自有晋":到了晋朝才重新开放。

# 有:用作朝代名前,无实意。

"秦得百二":秦朝得到了120座雄关,

"并吞诸侯":得以兼并诸侯。

"齐得十二":齐国得到了12座雄关,

"田生献筹":田生才得以献出筹略。

# 田生:疑为《史记》载田生。

"矧兹狭隘":况且这种关口,

# 狭隘:狭窄的地方,多指山口。,矧:况且。

"土之外区":是国土的边缘。

# 外区:边缘地带。,土:国土。

"一人荷戟":一个人在此防守,

# 戟:古代兵器。,荷:拿着。

"万夫趑趄":千万人马都踌躇不前。

# 趑趄:踌躇不前的样子。

"形胜之地":地形如此的地方,

"匪亲勿居":不是亲信可千万不能派他坚守此地。

# 匪:同“非”,不是。

"昔在武侯":当年魏武侯,

# 武侯:指魏武侯(?—前370年):姬姓,魏氏,名击。战国初期魏国国君与中原霸主。魏文侯之子,前395年—前370年在位。是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他是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第二代国君,在位期间将魏国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他和吴起在黄河中游有过著名的“河山之险不足保”的谈话。

"中流而喜":泛舟游于西河,而喜形于色。

"山河之固":河山险固,

"见屈吴起":被吴起批评。

# 吴起:是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武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兴实在德":国家的兴盛实际上在于德行,

"险亦难恃":险地也难稳据。

"洞庭孟门":那据有洞庭的楚国和据有孟门的晋国,

# 孟门:位于今山西省柳林县,代指晋国。,洞庭:湖名,位于今湖南省北部,此处代指楚国。

"二国不祀":两个国家早已没有后人祭祀。

"自古迄今":从古至今,

"天命匪易":上天的规律是不会改变的。

"凭阻作昏":凭着险阻昏庸地统治,

# 昏:昏暗的统治。,阻:险阻。

"鲜不败绩":很少有不败的。

"公孙既灭":公孙述已经被灭,

# 公孙:指公孙述。公孙述(?-36),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西汉末,以父官荫郎,补清水县长(在今甘肃省境内)。述熟练吏事,治下奸盗绝迹,由是闻名。王莽篡汉,述受任为江卒正(即蜀郡太守)。王莽末年,天下纷扰,群雄竞起,述遂自称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是时公孙述僭号于蜀,时人窃言王莽称黄,述欲继之,故称白,自称“白帝”。

"刘氏衔璧":刘家也已投降。

# 衔璧:指诸侯投降。,刘氏:指蜀汉政权。

"覆车之轨":这些已倾覆的车子的轨迹,

"无或重迹":是不可以再行走的。

"勒铭山阿":把这篇铭刻在这山凹处,

# 山阿:山坳处。,勒:刻。

"敢告梁益":就是为了告诫四川的老百姓的。

# 梁益:梁,指梁州,三国时置,治今陕西省汉中市。益,指益州,西汉置,治今四川省成都市。此处指代四川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剑阁铭》是西晋文学家张载创作的一篇铭文。这篇铭文首先详细描绘了剑阁的地理形势,突出了它“穷地之险,投路之峻”的险要之势;接着,作者以此为契机,发出深刻的告谕。这种告诫并不仅仅是对蜀人恃险作乱的规劝,而是希望统治者从中领悟“兴实在德,险亦难持”的治国真理。它不仅是对那些“凭阻作昏”的割据势力的警示,更是对朝廷的劝诫与警醒。全文采用押韵的形式,四字一句,句式整齐,琅琅上口;内容上由风光描写到史实引述,夹叙夹议,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晋文学家

张载(?~?),西晋文学家。字孟阳,安平武邑(今属河北)人。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太康初,张载至蜀省父,道经剑阁,因著《剑阁铭》,铭文被后人誉为“文章典则”。博学善文,与弟张协、张亢并称“三张”。其诗颇重辞藻。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张孟阳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剑阁位于四川北部,其地有大、小剑山,自古以来便是中原通往蜀中的咽喉要道。这里地势险峻,峭壁对峙如门,天然屏障使得道路难通。相传诸葛亮曾在此修筑栈道,也称阁道,故得名“剑阁”。西晋太康(280~289年)初年,张载随父赴任蜀郡太守,途经此地。他四望山川,感慨万千,怀古思今,遂挥笔写下此文。益州刺史见其文采斐然,深为喜爱,便上呈朝廷。晋武帝读后大为赞赏,下令将其刻于石碑之上,使其真正成为一篇流传千古的铭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山水政论题材的铭文。这篇铭文介绍了剑阁险要的地理形势,描绘了其“穷地之险,投路之峻”的壮阔景象,体现了作者对统治者应以德治国、不可恃险而安的深刻思考,营造了一种警醒与劝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的反思以及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殷切期望。

2. 写作手法

铺陈:“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通过铺陈的手法,详细描述了梁山的地理位置和四通八达的战略要地地位。对比:“狭过彭碣,高逾嵩华。”将梁山与彭门、碣石、嵩山、华山反复对照,突出梁山在狭窄和高峻方面超过这些地方,更鲜明地夸饰其高峻之状。夸张:“是曰剑阁,壁立千仞。”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剑阁拔地而起,陡峭如壁,千仞高耸的雄伟姿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化用:“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化用西汉初年田肯庆贺刘邦智擒韩信的历史典故,指出秦、齐因得山河险固之地利成就霸业,为下文强调剑阁之险隘及提出诫言做铺垫。“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化用吴起谏魏武侯的典故,说明国家兴衰存亡取决于修政仁德,使文章论述更具说服力。借古讽今:“公孙既灭,刘氏衔璧。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借公孙述、刘禅败亡的史例,隐晦批判割据者恃险作乱,表达对朝廷以德治国的呼吁。

3. 分段赏析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踰嵩华。”首段作者以梁山为核心视角展开论述:先用详尽的笔法勾勒出这座山脉的地理格局,东接荆州山脉与衡山余脉,西连岷山及蟠冢山系,向南延伸至邛都地区,向北则与褒斜栈道相连,展现出重要的地理枢纽地位;随后通过与彭门山、碣石山、嵩山、华山等名山的横向比较,着重强调其高耸的地势特征。“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闭由往汉,开自有晋。”第二段承接前文,转而点明剑阁作为守护蜀地的关键关隘。“壁立千仞”四字凝练概括其形貌特征,凸显剑阁陡峭如墙、高入云际的险峻姿态。随后回溯历史,以蜀汉关闭剑阁抵御曹魏进攻、魏将钟会攻关剑阁最终攻灭蜀汉的具体史实,重点阐释剑阁在治世与乱世中的不同作用:“世浊则逆,道清斯顺。”这一论述为后文展开三层劝诫之意奠定了基础。“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矧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第三段援引西汉初年田肯庆贺刘邦智擒韩信的典故,指出秦、齐能成就霸业、兼并诸侯,实赖山河险要的地理优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剑阁的险峻程度更胜秦、齐——“一人荷戟,万夫趑趄”,由此引出文中第一重劝诫:警示中央政权的当权者,务必牢记“形胜之地,不可托付非亲”。这一观点虽源自田肯“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的谏言,却以更简练的语言表达,可见张载在文字锤炼上的用心。结合晋武帝因曹魏仅行郡县制而速亡的教训,大举分封诸子以护卫中央的现实背景,张载建议由亲近可靠之人镇守巴蜀的主张,实为切中时弊的可行之策。“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孟门,二国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公孙既灭,刘氏衔璧。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勒铭山阿,敢告梁益。”第四段继续借古喻今,引用吴起劝谏魏武侯的典故,指出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根本上取决于是否施行仁德之政,而非依赖地理险要,进而提出比前文更深刻的劝诫:“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最后以东汉初年公孙述、三国时期刘禅割据失败的史实为例,警示梁、益地区的地方当权者切勿重蹈覆辙,以“凭阻作昏,鲜不败绩”的警语收束,强调凭借天险行昏聩之事,很少有不招致失败的。

4. 作品点评

这篇铭文内容深刻而文字简练,语言温和而用词温润,既具备概括的高度,又有典雅华丽的气质。全文以三条核心诫言为核心展开结构,整体行文有统揽全局的气势,语言精炼警策,读来回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唯张载《剑阁》,其才清采,迅足驳驳。后发前至,勒铭岷汉,得其宜矣。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铭箴》

# 剑阁一铭,文章典则,砻石蜀山,古今荣遇。

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

# 此文感时而发,气骨甚雄俊。

清吴汝纶《古文辞类纂评注》

# 勒铭之意,正为险不可恃也。归重德字,深得古今制胜之策。

近代沈伯经《古文辞类纂评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自祭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