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多难与君同":你我命运何其艰难,十年间转徙漂泊,
"几处移家逐转蓬":居无定所,如那随风飘转的蓬草。
# 转蓬:居无定所,如那随风飘转的蓬草。
"白首相逢征战后":我们白发苍苍时才在战争结束后重逢,
"青春已过乱离中":青春岁月早已在战乱流离中消逝。
"行人杳杳看西月":行人渐行渐远,望着西沉的月亮,
# 杳杳:犹渺茫。
"归马萧萧向北风":归马萧萧嘶鸣,迎着北风踏上归途。
"汉水楚云千万里":汉水和楚地的云绵延千万里,
"天涯此别恨无穷":我们在此天涯分别,离恨无穷无尽。
中唐诗人
刘长卿(726?~789?),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起为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复被诬贬睦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他与钱起、郎士元、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诗风简淡,多写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代表作品有《新息道中》。著有《刘随州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战乱离别的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赠友送别诗。诗人通过“转蓬”“西月”“北风”等意象,道出了与友人十年漂泊、青春蹉跎的乱世遭遇。末句“天涯此别恨无穷”直抒胸臆,将个人离愁融入时代悲音。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通过“杳杳”、“萧萧”、“西月”、“北风”等意象,将离别的孤寂与哀伤融入景物描写,构成了一幅悠远萧索的月夜送别图画。
3. 分段赏析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两句以平实笔触勾勒乱离人生。前句“十年多难”用时间跨度强调共同苦难,“同”字直指命运交织的深厚羁绊;后句“移家逐转蓬”中,“逐”字强化被动漂泊的无奈,将人生比作无根蓬草,既写实战乱中的流徙,又暗含对时代洪流的无力感。“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二句在重逢场景中暗藏双重悲怆。前句“白首相逢”以发色特写凸显沧桑巨变,“征战”点明动荡背景;后句“青春已过”与“白首”形成残酷对照,“乱离中”三字将个人衰老置于时代裂痕里审视。看似平静的叙述中,青春湮没与战乱持续的双重哀痛层层渗透。“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两组意象构建苍凉别境。前句“杳杳”状友人远去之影,“看西月”以凝望动作延长离别瞬间;后句“萧萧”摹马鸣凄清,“北风”暗合归途艰辛。西月与北风的空间对位,既形成视觉与听觉的通感交织,又通过自然物象的冷色调渲染,使未言明的离愁具象可感。“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收束于地理空间的浩渺愁思。前句“汉水楚云”用地域意象代指殊途,“千万里”的夸张距离强化隔绝感;后句“恨无穷”直抒胸臆却又以“天涯”限定,使个人情感获得时空纵深感。水云意象的缥缈与“无穷”的抽象慨叹相融,达成虚实相生的抒情效果。
4. 作品点评
这首送别诗风格质朴平实,对仗严谨工整,全篇气韵流畅、一气呵成,情感真挚动人。诗人以离乱现实中的亲身经历为衬托,更显天涯送别的锥心之痛,深切展现出他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诗中对离乱之苦的描绘,映照出动荡时代下人们的悲惨境遇,具有典型意义。正因如此,明代胡应麟在《诗薮》里赞誉此诗为“中唐妙唱”。
# 与李从一“苏台诗”同一兴调,可谓良工独苦者也。
明顾麟《批点唐音》
# 直说无含蓄,正其变处。
清毛奇龄、王锡《唐七律选》
# 上截相逢、下截送别。刘尚飘泊,李乃得归。篇中开阖有二,真为灵警之笔。
清毛张健《唐体肤诠》
# 通篇皆写“与君间”,而三、四伤心特甚。“恨无穷”虽结通篇,时三、四已含此意。
清屈复《唐诗成法》
# 此诗起四句在题前。五、六始入“归”字,收句结“送”字,又切襄阳。三、四圆警精美,气味沉厚,故可取。文房言近而意皆深,耐人吟咏。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张南土云:读诗至上元、宝应后、顿觉衰减,如长安贵戚,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之后、一旦改换门第,人情物色皆非旧时。惟随州尚具少陵遗响,然亦萧萧矣。
清张世炜《唐七律隽》
# 发句写长卿与李公之境遇。颔联写时势,承上“多难”二字。颈联写李公之归。落句上句点襄邓,下句以“送”字作收,馀意亦复尤穷。此首前半写与李公平日交谊,后半写与李公别时情景,一气转折,章法浑成。[品]感慨。
唐皎然《诗式》
上一篇:唐·储光羲《题虬上人房》
下一篇:唐·李白《留别金陵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