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管宣毫始称情":越地的笔管、宣城的毛笔,刚用的时候真是称心意,
# 始称情:正宜抒发情感。始,正。称,赞扬。引申为抒发。,越管宣毫:越地出产的竹子做的笔杆,宣城出产的兔毛做的笔头。
"红笺纸上撒花琼":在红色的笺纸上写字,笔墨就像撒落的琼玉般晶莹好看。
# 撒花琼:点染出如琼玉般的花朵。比喻绘出美丽的图画或写出漂亮的文章。撒,一作“散”。因。
"都缘用久锋头尽":只因为用得太久,笔尖都磨秃了,
# 锋头尽:指笔已秃。锋头,笔尖。尽,磨尽。
"不得羲之手里擎":再也不能被王羲之那样的书法高手握在手里书写了。
# 擎:拿。,羲之:即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中晚唐女冠诗人
薛涛(768?~832),唐代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幼随父入蜀,父卒后流寓蜀中,为乐妓。能诗,时称女校书。韦皋镇蜀时,召令侍酒赋诗。曾居成都浣花溪,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悠闲吟咏。其诗歌题材丰富,用语晓畅通俗,诗风雅正、含蓄,境界开阔明朗,兼具女性特质和男性风骨。明人辑有《薛涛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笔离手”的物象隐喻,展现了封建社会女性依附权贵的生存困境与才情消磨的无奈,体现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哀婉控诉与对权力关系的深刻反思。
2. 写作手法
起兴:“红笺纸上撒花琼。”此句以“红笺纸”为背景,用“撒花琼”(以花琼喻笔墨)描绘出书写时笔墨落纸的美好景象,属于起兴手法。诗人先借这生动雅致的场景起兴,引出后文对毛笔“用久锋头尽”的描述。“撒花琼”的美好与后文笔的衰败形成对比,通过前期对书写之美的兴发,含蓄烘托出笔后期失去功用的遗憾,让情感表达更形象委婉,增强了诗句感染力。比喻:全诗以“器物人事”为核心隐喻结构,通过“越管宣毫”“红笺”等器物的状态变化(从“称情”到“锋尽”“不得擎”),隐喻诗人从受器重到被冷落的人生境遇,将抽象情感寄托于具体器物之上。用典:“不得羲之手里擎。”此句以“羲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为典,借书法大家的象征意义,侧面烘托毛笔因用久锋头磨尽、已无法被名家使用的衰败状态,既赋予诗句文化内涵,又暗含对笔失去昔日神采的惋惜,让读者借对王羲之书法地位的认知深化对笔“锋头尽”的无奈之感。
3. 分段赏析
“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笺纸上撒花琼”,开篇聚焦文房用具的“称情”之态。“越管”“宣毫”分别指越地的笔管与宣城的毛笔,二者本是上好文具,“始称情”三字点出初用时的契合如意,仿佛人与笔浑然一体,正合心意。“红笺纸上撒花琼”则转向书写效果,红色笺纸上的字迹如琼玉碎撒,既写笔墨的精妙,也暗喻初用时文思泉涌、落笔生辉的状态,字里行间透着对文具初用时的珍视与愉悦。“都缘用久锋头尽,不得羲之手里擎”,笔锋一转,写文具因长久使用而磨损的无奈。“锋头尽”直白点出毛笔的损耗,既是器物的自然老化,也暗喻才情渐退或境遇变迁。“不得羲之手里擎”以王羲之这一书法大家作比,写磨损的毛笔再也无法被高手握持,既流露对文具失去价值的惋惜,又暗含对自身从“称情”到“无用”的怅然,将器物的命运与人的境遇相勾连,于平实中藏着细腻的感慨。
上一篇:唐·李白《巫山枕障》
下一篇:唐·杨巨源《衔鱼翠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