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柱繁弦非《子夜》":琴枕木紧绷弦音急促,琴弦繁密声调凄厉,这曲调不同于《子夜歌》,
# 子夜:半夜子时。子夜歌,琴曲名。乐府《吴声歌曲》名。《宋书·乐志一》:“《子夜哥》者,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晋孝武太元中,琅邪王轲之家有鬼哥《子夜》。,繁弦:繁杂的琴弦。频繁拨弄琴弦。急促的琴音也。,促柱:急促的音柱。急弦。支弦的柱移近则弦紧,故称。指移近支弦的柱,以使弦紧。
"歌声舞态异《前溪》":歌声舞姿与《前溪》舞曲迥异,再无往日欢愉情调。
# 前溪:前溪曲。古乐府吴声舞曲。《宋书·乐志一》:“《前溪哥》者,晋车骑将军沉充所制。”,异:不同于。,舞态:跳舞的姿态。
"御史府中何处宿":西汉御史府中哪里能安歇?
# 何处宿:什么地方止宿。,府中:府邸中。,御史: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秦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劾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
"洛阳城头那得栖":洛阳城头又怎可长久停留?
# 那得栖:哪里得以栖身。指乌鸦。
"弹琴蜀郡卓家女":蜀郡卓家女曾抚琴自伤,
# 卓家女:卓文君。,蜀郡:秦灭古蜀国,始置蜀郡。汉仍其旧,辖境包有今四川省中部大部分,治所在成都。
"织锦秦川窦氏妻":秦川窦家妻织锦寄情书。
# 窦氏妻:苏蕙若兰。窦氏,窦滔。,秦川:古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织锦:织锦回文。《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相传其锦纵横八寸,题诗二百馀首,计八百馀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
"讵不自惊长泪落":听到乌啼怎能不暗自惊心泪落,
# 长泪落:长久的泪水。,自惊:自己吃惊。,讵:岂,怎。
"到头啼乌恒夜啼":到头来乌鸦依旧夜夜啼鸣不息。
# 夜啼:夜里啼叫。夜里哭啼。,恒:总。永恒。,啼乌:啼叫的乌鸦。啼哭的乌鸦。,到头:到头来。
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庾信(513~581),北周文学家。字子山,小字兰成,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庾信幼聪敏,博览群书,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庾信善诗赋、骈文,前期作品绮艳轻靡,与徐陵齐名,世称“徐庾体”。入北朝后,所作诗赋抒发乡关之思,多沉郁悲愁之音,风格一变为萧瑟苍凉。明杨慎称其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代表作品有《拟咏怀》《哀江南赋》《枯树赋》等。后人辑有《庾子山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乐府诗。诗歌以“乌夜啼”为题,通过乌鸦夜啼的意象与历史典故的叠加,展现诗人身处异乡的孤寂、对故国的眷恋及命运无常的哀叹。诗中“御史府中何处宿”等句暗喻仕途险恶,“卓家女”“窦氏妻”的典故则折射出思妇的悲情,最终以“啼乌恒夜啼”收尾,将个体的凄楚升华为永恒的哀音,形成苍凉深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怅惘之深与愁苦之剧。
2. 写作手法
用典:“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上句用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事,下句引窦滔妻苏蕙织锦回文诗典。二典皆写才女因情所困,卓文君私奔后遭弃,苏蕙被违誓而织锦寄情,与乌鸦“恒夜啼”的悲鸣形成情感共振。诗人以“弹琴”“织锦”的才艺细节,将乌啼与思妇之怨勾连,深化“物我同悲”的哀婉意境。
3. 分段赏析
《乌夜啼》一诗以纯赋体直抒胸臆,通过“兮”字复沓强化情感浓度。“促柱繁弦非子夜”,“促柱”指琴瑟枕木迫近弦索,使音调急促高亢,“繁弦”则凸显乐声繁密悲凉,与《子夜歌》的哀婉、《前溪》的欢快形成对照,暗示此曲独特悲怆气质。“歌声舞态异前溪”承接前意,通过歌舞形态的对比,将乐声特质与《子夜》《前溪》划清界限,引出乌啼主题。“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化用《汉书》朱博御史府乌栖典故与《续汉书》五行志城头乌谣,以反问句式追问乌栖之所,暗合《乌夜啼》曲名,揭示乐曲隐含的漂泊意象。“弹琴蜀郡卓家女”用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典,暗藏弃妇之痛;“织锦秦川窦氏妻”引苏蕙织锦回文诗事,暗喻夫妻离散,双典并置强化思妇悲情。“讵不自惊长泪落?到头啼乌恒夜啼”以反诘收束,前句写卓文君辈闻乌啼而惊泪,后句转写乌鸦不解人事仍恒夜长啼,通过人乌对照,将个体伤痛升华为永恒悲鸣,既点明乐曲主题,又深化人生无常之叹。全诗借乌啼意象勾连历史典故,在乐律对比与物我观照间,完成对《乌夜啼》曲意的多维诠释,其赋体直陈的笔法与复沓“兮”字的运用,使情感如潮水般层层推进,终在人乌殊途的对照中迸发永恒悲音。
4. 作品点评
刘熙载《艺概》评其“开唐七律”,此论精当。全诗七言八句,首联“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以乐府旧题立骨,中二联“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对仗工稳,平仄协调,已具律诗雏形。此诗虽未全合唐律粘对规则,然其炼字琢句、谋篇布局之功,亦印证南北文风交融对近体诗形成的催化之效。
上一篇:南北朝·谢灵运《会吟行》
下一篇:南北朝·萧衍《咏笔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