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山亘百里":敬亭山绵亘延伸百余里,
# 亘:绵长。绵延。
"合沓与云齐":凌霄摩空与天上云等齐。
# 合沓:重叠,攒聚。
"隐沦既已托":隐逸之人身心于此寄托,
# 隐沦:神人等级之一。泛指神仙。
"灵异居然栖":神仙灵怪都安居与幽栖。
# 居然:一作“俱然”。犹安然。,灵异:神人。
"上干蔽白日":腾云冠峰翼岭遮蔽白日,
# 干:直冲。
"下属带回溪":山势陡峻连带弯弯水溪。
# 回溪:回曲的溪流。,属:连接。
"交藤荒且蔓":交藤荒芜缘木缠绕衍蔓,
# 交藤:交错的蔓藤。
"樛枝耸复低":树枝糁垂蜷曲耸而复低。
# 樛:树木向下弯曲。
"独鹤方朝唳":失群孤鹤无伴清早哀鸣,
# 唳:鸣叫。,独鹤:孤独之鹤。
"饥鼯此夜啼":饥饿鼯鼠夜出求食悲啼。
# 鼯:别名夷由,俗称大飞鼠。
"渫云已漫漫":飘散不定乌云卷舒漫漫,
# 渫云:飘散的云。
"夕雨亦凄凄":山间气候多变霖雨凄凄。
"我行虽纡组":此行虽仕宦在身佩印绶,
# 纡组:系佩官印,谓身居高位。
"兼得寻幽蹊":连带寻访奇山异景幽蹊。
# 幽蹊:山径。
"缘源殊未极":探求仙境源头未达终极,
# 殊:还,犹。
"归径窅如迷":归路渺茫东西南北迷离。
# 窅:深远貌。
"要欲追奇趣":要想追求更奇妙的境界,
"即此陵丹梯":从此攀援而上登上天梯。
# 梯:山径。
"皇恩竟已矣":皇恩已尽对我不复存在,
# 已矣:完了,逝去。,竟:一作既。
"兹理庶无睽":追游仙界于情于理无亏。
# 睽:乖离,违背。
南朝齐诗人,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与同族的谢灵运,并称“大小谢”。因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故称谢宣城、谢吏部。后卷入废立的政治斗争中,遭人诬陷,死于狱中。谢脁是永明诗体的代表诗人,与沈约、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他的诗长于写景,风格清俊,善于熔裁,圆美流转,平仄协调,对偶工整。谢脁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著有《谢宣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诗。诗歌描绘了敬亭山的原始风貌和湖光山色,展现了诗人游历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向往荒山野趣,超然物外的独特的心理感受和人生追求。
2. 写作手法
想象:“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两句诗人驰骋想象,必定是有隐世神人栖居于此,才使得形形色色的灵异之物,也一同幽居在这座山中。无怪乎敬亭山这般巍峨雄伟,原来是神人们在此显现灵光。这般想象写来,实景交替虚境,笔触多变,引起读者极大兴趣。多感官描写:“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写出了一组山间特有的物象,藤蔓、樛枝、独鹤、饥鼯、渫云、秋雨,从触觉、听觉、视觉等多个方面展现题目中的“游”的内容,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增强了真实感,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借景抒情:“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四句写景,诗人沿路搜寻水源,尚未到达极尽,而回头瞻望,已是归路渺远、恍惚迷离,想要追求奇情异趣,就继续再往山上登攀吧,诗人把人生体验融进了山水景物的描写,将其徘徊、忧思以至终于下定决心超然物外的婉曲心思,维妙维肖写照出来。反衬:以实写虚,“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四句以实有之景反衬虚渺之情,诗人借沿路寻源,归路渺远的实景,反衬其下定决心“即此陵丹梯”的跻境之情,堪称高妙。
3. 分段赏析
《游敬亭山》景情分咏,前十二句描绘了敬亭山的原始风貌和湖光山色,后八句抒发了诗人游山跻境之情。首二句远眺敬亭山,总览全貌。一句如巨椽挥毫,将山势的辽阔纵横、绵延无尽铺展于眼前;二句似精雕细琢,把山峰的巍峨险峻、直插云霄的态势尽显笔端。这般大笔勾勒,瞬间让敬亭山的雄伟之姿跃然纸上,皆是诗人亲眼所见的实景描绘。而后笔锋一转,诗人放飞想象,思绪随山间云海飘向天际,在九霄云外遨游。他暗自揣度,定是有隐世的神人在此安居,才引得诸多灵异之物一同栖居山中。也正因神人的灵光庇佑,敬亭山方能如此雄伟壮阔。如此写来,实景交替虚境,笔触多变,令文字灵动鲜活,韵味悠长。五句至十二句,具体描绘敬亭山的山光水色。“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溪”,开篇两句诗人便以雄浑笔触,再次渲染敬亭山的巍峨气势。山峰向上直插云霄,遮蔽白日光辉;向下蜿蜒延伸,连接迂回溪流。“上”“下”二字拉开空间维度,“干”“属”二字则将这份空间感拓展至极致。诗人俯仰之间,敬亭山顶天立地的磅礴雄姿跃然纸上。这种以短暂时间展现宏大空间的手法,形成强烈的时空反差,给读者带来新奇震撼的视觉冲击,尽显诗笔的雄浑壮阔与纵横之势。接下来六句“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诗人转换笔触,开始了细致的工笔描绘。山间藤蔓交错蔓延,枝条高低起伏;清晨独鹤长鸣,夜晚鼯鼠悲啼;天空白云悠悠飘荡,傍晚秋雨凄凄落下。藤蔓、樛枝、独鹤、饥鼯、渫云、秋雨等山中独特景物依次呈现,共同营造出敬亭山超凡脱俗的清幽意境。同时,隐约写出诗人“游”山的时间和方式,紧切题目中的“游”:从独鹤朝唳到饥鼯夜啼——游山已整整一天;从身历荒藤野树,披荆斩棘,到耳听鹤鸣鼯啼,再到眼观轻云飘忽,秋雨霖霖——从触觉、听觉、视觉等多个方面展现题目中的“游”的内容。诗人在山间或静坐观赏,或攀援跋涉,尽享山水之乐。仕途不顺、屡遭排挤的诗人,本就厌倦尘世功名,此刻置身荒野,更觉心境舒畅,在自然之美中寻得了排遣烦闷的慰藉。最后八句,便是诗人展现游山的独特的心理感受和人生追求,抒发他的由衷感慨。“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两句写诗人寻幽蹊的心路历程。自东晋起,文人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逐渐从仕宦与归隐的尖锐矛盾中挣脱出来,提出“朝隐”的理念,认为出仕为官与寄情山水并非不可调和,二者可以并行不悖。谢脁同样深受这种仕隐矛盾的困扰,一方面,他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实现功名抱负;另一方面,仕途的重重险阻,随时可能遭遇的挫折,又让他心生退意,向往逍遥自在的山水生活。特别是在他遭受现实打击之时,这种矛盾心理愈发强烈。面对两难抉择,谢脁选择了类似“朝隐”的方式来平衡:即便身系官职,也不妨碍他探寻山水幽径,享受田园之乐。在这一选择中,他找到了内心矛盾的“平衡点”,获得了难得的释然与心安。诗句中的“兼”字堪称神来之笔,精准而巧妙地勾勒出他这种试图兼顾仕隐的复杂心态,尽显诗歌语言的精妙与诗人的心境写照。接下四句“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又回到写景上来:沿着溪流探寻源头,却始终未能抵达尽头,而回首望向归途,只见道路隐没于苍茫之间,模糊难辨。若想追寻那奇绝的趣味,唯有鼓起勇气,继续攀登这陡峭如丹的山路。此处,“奇趣”隐匿于险峻遥远的崇山峻岭,唯有不懈登攀才能领略,看似在写登山,实则将深刻的人生体验融入其中,以景为笔,书写情感,寄托哲理。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之上,诗人同样面临着未知的前方,尚未看清前行的方向,而回顾来路,却早已在岁月的流转中变得朦胧难寻。此刻,后退已然无路,唯有坚定向前,正如“即此陵丹梯”所展现的毅然决然。诗中描绘的山水景色,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诗人在人生抉择时的迷茫徘徊与内心忧思。从最初面对前路未卜的困惑,到归途迷离的怅惘,再到最终下定决心勇攀高峰的蜕变,其心路历程在山水间徐徐展开。诗人以真实可感的山水之景,反衬出内心虚渺复杂的情感,这种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精妙绝伦,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末二句“皇恩竟已矣,兹理庶无暌。”是自我安慰:浩荡皇恩既已逝去,那么我就此沉湎山水,陶冶性灵,该不会有什么过错。这看似豁达的话语,实则是他在仕途失意后的自我排解与开脱,也隐隐透露出他内心深处仍难以割舍对功名利禄的眷恋。“既”字道尽对皇恩不再的无奈与释然,“庶”字则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与侥幸,两个字精准勾勒出诗人试图说服自己的复杂心境。这般婉转含蓄的表达,将诗人既想挣脱仕途束缚、又难以彻底忘怀荣禄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尽显诗歌语言的精妙与诗人情感的细腻深沉。
4. 作品点评
《游敬亭山》行文巧妙,从写景过渡到抒情,笔锋流转自如,虚实交织。诗人将情感融入景色描绘之中,景致又触动情思,情景相生,颇得怡情山水刻画景色之风致,饶富意味。诗人炼字功力超绝,曾有人将此诗一部分删为四言诗,变为“此山百里,合沓云齐”,其间去掉了“亘”、“兼”等字。然而“亘”状山势,“兼”写心情,皆传神写照之笔,去掉后顿觉兴味索然,由此可见诗人注重炼字炼句之用心。
# 该诗基本上对仗严整,用字精到,内蕴深厚。写景奇特,层次清晰,首尾圆合。从全篇看,诗人熔山河胜景与归隐之思与一炉,诗境雄浑壮阔而富意蕴。
不详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晋林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代陈思王白马篇》
下一篇:南北朝·谢朓《铜雀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