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jìng
tíng
shān

朝代:南北朝作者:谢朓浏览量:2
shān
gèn
bǎi
yún
yǐn
lún
tuō
líng
rán
shàng
gān
bái
xià
shǔ
dài
huí
jiāo
téng
huāng
qiě
màn
jiū
zhī
sǒng
fāng
zhāo
xiè
yún
màn
màn
xíng
suī
jiān
xún
yōu
yuán
yuán
shū
wèi
guī
jìng
yǎo
yào
zhuī
líng
dān
huáng
ēn
jìng
shù
kuí

译文

敬亭山绵亘延伸百余里,凌霄摩空与天上云等齐。隐逸之人身心于此寄托,神仙灵怪都安居与幽栖。腾云冠峰翼岭遮蔽白日,山势陡峻连带弯弯水溪。交藤荒芜缘木缠绕衍蔓,树枝糁垂蜷曲耸而复低。失群孤鹤无伴清早哀鸣,饥饿鼯鼠夜出求食悲啼。飘散不定乌云卷舒漫漫,山间气候多变霖雨凄凄。此行虽仕宦在身佩印绶,连带寻访奇山异景幽蹊。探求仙境源头未达终极,归路渺茫东西南北迷离。要想追求更奇妙的境界,从此攀援而上登上天梯。皇恩已尽对我不复存在,追游仙界于情于理无亏。

逐句剖析

"兹山亘百里":敬亭山绵亘延伸百余里,

# 亘:绵长。绵延。

"合沓与云齐":凌霄摩空与天上云等齐。

# 合沓:重叠,攒聚。

"隐沦既已托":隐逸之人身心于此寄托,

# 隐沦:神人等级之一。泛指神仙。

"灵异居然栖":神仙灵怪都安居与幽栖。

# 居然:一作“俱然”。犹安然。,灵异:神人。

"上干蔽白日":腾云冠峰翼岭遮蔽白日,

# 干:直冲。

"下属带回溪":山势陡峻连带弯弯水溪。

# 回溪:回曲的溪流。,属:连接。

"交藤荒且蔓":交藤荒芜缘木缠绕衍蔓,

# 交藤:交错的蔓藤。

"樛枝耸复低":树枝糁垂蜷曲耸而复低。

# 樛:树木向下弯曲。

"独鹤方朝唳":失群孤鹤无伴清早哀鸣,

# 唳:鸣叫。,独鹤:孤独之鹤。

"饥鼯此夜啼":饥饿鼯鼠夜出求食悲啼。

# 鼯:别名夷由,俗称大飞鼠。

"渫云已漫漫":飘散不定乌云卷舒漫漫,

# 渫云:飘散的云。

"夕雨亦凄凄":山间气候多变霖雨凄凄。

"我行虽纡组":此行虽仕宦在身佩印绶,

# 纡组:系佩官印,谓身居高位。

"兼得寻幽蹊":连带寻访奇山异景幽蹊。

# 幽蹊:山径。

"缘源殊未极":探求仙境源头未达终极,

# 殊:还,犹。

"归径窅如迷":归路渺茫东西南北迷离。

# 窅:深远貌。

"要欲追奇趣":要想追求更奇妙的境界,

"即此陵丹梯":从此攀援而上登上天梯。

# 梯:山径。

"皇恩竟已矣":皇恩已尽对我不复存在,

# 已矣:完了,逝去。,竟:一作既。

"兹理庶无睽":追游仙界于情于理无亏。

# 睽:乖离,违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敬亭山》是南朝萧齐诗人谢脁游赏宣城北十里的敬亭山时所写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前十二句描绘了敬亭山的原始风貌和湖光山色,后八句抒发了诗人游山独特的心理感受和人生感慨。这首诗从写景到抒情,笔调婉转多变,景中寓情,颇有怡情山水刻画景色之风致,饶有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齐诗人,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与同族的谢灵运,并称“大小谢”。因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故称谢宣城、谢吏部。后卷入废立的政治斗争中,遭人诬陷,死于狱中。谢脁是永明诗体的代表诗人,与沈约、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他的诗长于写景,风格清俊,善于熔裁,圆美流转,平仄协调,对偶工整。谢脁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著有《谢宣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游敬亭山》是南朝萧齐诗人谢脁所写的一首诗。南朝齐建武二年(495年),谢脁在政治上遭排挤,从中书郎一职外调担任宣城太守。此诗便是他在宣城太守任内,游览敬亭山时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诗。诗歌描绘了敬亭山的原始风貌和湖光山色,展现了诗人游历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向往荒山野趣,超然物外的独特的心理感受和人生追求。

2. 写作手法

想象:“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两句诗人驰骋想象,必定是有隐世神人栖居于此,才使得形形色色的灵异之物,也一同幽居在这座山中。无怪乎敬亭山这般巍峨雄伟,原来是神人们在此显现灵光。这般想象写来,实景交替虚境,笔触多变,引起读者极大兴趣。多感官描写:“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写出了一组山间特有的物象,藤蔓、樛枝、独鹤、饥鼯、渫云、秋雨,从触觉、听觉、视觉等多个方面展现题目中的“游”的内容,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增强了真实感,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借景抒情:“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四句写景,诗人沿路搜寻水源,尚未到达极尽,而回头瞻望,已是归路渺远、恍惚迷离,想要追求奇情异趣,就继续再往山上登攀吧,诗人把人生体验融进了山水景物的描写,将其徘徊、忧思以至终于下定决心超然物外的婉曲心思,维妙维肖写照出来。反衬:以实写虚,“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四句以实有之景反衬虚渺之情,诗人借沿路寻源,归路渺远的实景,反衬其下定决心“即此陵丹梯”的跻境之情,堪称高妙。

3. 分段赏析

《游敬亭山》景情分咏,前十二句描绘了敬亭山的原始风貌和湖光山色,后八句抒发了诗人游山跻境之情。首二句远眺敬亭山,总览全貌。一句如巨椽挥毫,将山势的辽阔纵横、绵延无尽铺展于眼前;二句似精雕细琢,把山峰的巍峨险峻、直插云霄的态势尽显笔端。这般大笔勾勒,瞬间让敬亭山的雄伟之姿跃然纸上,皆是诗人亲眼所见的实景描绘。而后笔锋一转,诗人放飞想象,思绪随山间云海飘向天际,在九霄云外遨游。他暗自揣度,定是有隐世的神人在此安居,才引得诸多灵异之物一同栖居山中。也正因神人的灵光庇佑,敬亭山方能如此雄伟壮阔。如此写来,实景交替虚境,笔触多变,令文字灵动鲜活,韵味悠长。五句至十二句,具体描绘敬亭山的山光水色。“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溪”,开篇两句诗人便以雄浑笔触,再次渲染敬亭山的巍峨气势。山峰向上直插云霄,遮蔽白日光辉;向下蜿蜒延伸,连接迂回溪流。“上”“下”二字拉开空间维度,“干”“属”二字则将这份空间感拓展至极致。诗人俯仰之间,敬亭山顶天立地的磅礴雄姿跃然纸上。这种以短暂时间展现宏大空间的手法,形成强烈的时空反差,给读者带来新奇震撼的视觉冲击,尽显诗笔的雄浑壮阔与纵横之势。​接下来六句“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诗人转换笔触,开始了细致的工笔描绘。山间藤蔓交错蔓延,枝条高低起伏;清晨独鹤长鸣,夜晚鼯鼠悲啼;天空白云悠悠飘荡,傍晚秋雨凄凄落下。藤蔓、樛枝、独鹤、饥鼯、渫云、秋雨等山中独特景物依次呈现,共同营造出敬亭山超凡脱俗的清幽意境。同时,隐约写出诗人“游”山的时间和方式,紧切题目中的“游”:从独鹤朝唳到饥鼯夜啼——游山已整整一天;从身历荒藤野树,披荆斩棘,到耳听鹤鸣鼯啼,再到眼观轻云飘忽,秋雨霖霖——从触觉、听觉、视觉等多个方面展现题目中的“游”的内容。诗人在山间或静坐观赏,或攀援跋涉,尽享山水之乐。仕途不顺、屡遭排挤的诗人,本就厌倦尘世功名,此刻置身荒野,更觉心境舒畅,在自然之美中寻得了排遣烦闷的慰藉。最后八句,便是诗人展现游山的独特的心理感受和人生追求,抒发他的由衷感慨。“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两句写诗人寻幽蹊的心路历程。自东晋起,文人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逐渐从仕宦与归隐的尖锐矛盾中挣脱出来,提出“朝隐”的理念,认为出仕为官与寄情山水并非不可调和,二者可以并行不悖。谢脁同样深受这种仕隐矛盾的困扰,一方面,他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实现功名抱负;另一方面,仕途的重重险阻,随时可能遭遇的挫折,又让他心生退意,向往逍遥自在的山水生活。特别是在他遭受现实打击之时,这种矛盾心理愈发强烈。​面对两难抉择,谢脁选择了类似“朝隐”的方式来平衡:即便身系官职,也不妨碍他探寻山水幽径,享受田园之乐。在这一选择中,他找到了内心矛盾的“平衡点”,获得了难得的释然与心安。诗句中的“兼”字堪称神来之笔,精准而巧妙地勾勒出他这种试图兼顾仕隐的复杂心态,尽显诗歌语言的精妙与诗人的心境写照。接下四句“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又回到写景上来:沿着溪流探寻源头,却始终未能抵达尽头,而回首望向归途,只见道路隐没于苍茫之间,模糊难辨。若想追寻那奇绝的趣味,唯有鼓起勇气,继续攀登这陡峭如丹的山路。此处,“奇趣”隐匿于险峻遥远的崇山峻岭,唯有不懈登攀才能领略,看似在写登山,实则将深刻的人生体验融入其中,以景为笔,书写情感,寄托哲理。​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之上,诗人同样面临着未知的前方,尚未看清前行的方向,而回顾来路,却早已在岁月的流转中变得朦胧难寻。此刻,后退已然无路,唯有坚定向前,正如“即此陵丹梯”所展现的毅然决然。诗中描绘的山水景色,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诗人在人生抉择时的迷茫徘徊与内心忧思。从最初面对前路未卜的困惑,到归途迷离的怅惘,再到最终下定决心勇攀高峰的蜕变,其心路历程在山水间徐徐展开。诗人以真实可感的山水之景,反衬出内心虚渺复杂的情感,这种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精妙绝伦,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末二句“皇恩竟已矣,兹理庶无暌。”是自我安慰:浩荡皇恩既已逝去,那么我就此沉湎山水,陶冶性灵,该不会有什么过错。这看似豁达的话语,实则是他在仕途失意后的自我排解与开脱,也隐隐透露出他内心深处仍难以割舍对功名利禄的眷恋。​“既”字道尽对皇恩不再的无奈与释然,“庶”字则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与侥幸,两个字精准勾勒出诗人试图说服自己的复杂心境。这般婉转含蓄的表达,将诗人既想挣脱仕途束缚、又难以彻底忘怀荣禄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尽显诗歌语言的精妙与诗人情感的细腻深沉。​

4. 作品点评

《游敬亭山》行文巧妙,从写景过渡到抒情,笔锋流转自如,虚实交织。诗人将情感融入景色描绘之中,景致又触动情思,情景相生,颇得怡情山水刻画景色之风致,饶富意味。诗人炼字功力超绝,曾有人将此诗一部分删为四言诗,变为“此山百里,合沓云齐”,其间去掉了“亘”、“兼”等字。然而“亘”状山势,“兼”写心情,皆传神写照之笔,去掉后顿觉兴味索然,由此可见诗人注重炼字炼句之用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该诗基本上对仗严整,用字精到,内蕴深厚。写景奇特,层次清晰,首尾圆合。从全篇看,诗人熔山河胜景与归隐之思与一炉,诗境雄浑壮阔而富意蕴。

不详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晋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代陈思王白马篇》

下一篇:南北朝·谢朓《铜雀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