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吹月露":秋夜中凉风吹拂,枝头暗凝的露水滴沥有声,
# 月露:月光下的露滴。
"圆景动清阴":一轮圆月高悬中天,投下皎洁的清光。
# 清阴:清凉的树阴。,圆景:指月亮。
"蕙风入怀抱":带着兰蕙花香的风多情地投入怀抱,
# 蕙风:和暖的风。
"闻君此夜琴":在这如此幽静美好的夜晚,听君抚琴尽兴。
"萧瑟满林听":琴音如秋风吹拂草木之音,传遍树林,
# 萧瑟:秋风吹拂草木的声音。
"轻鸣响涧音":又如涧水轻鸣,流淌着淙淙作响的清韵。
"无为澹容与":这样一种远离尘嚣、清静无为的境界,
# 澹容与:指安逸闲适。澹,恬静。容与,悠闲自得的样子。,无为:清静无为。
"蹉跎江海心":千万不要耽误和消磨了隐逸的意兴。
# 江海心:退隐之心。《庄子·刻意》:“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山谷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又,《后汉书·逸民传序》:“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蹉跎:失时,虚度光阴。
南朝齐诗人,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与同族的谢灵运,并称“大小谢”。因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故称谢宣城、谢吏部。后卷入废立的政治斗争中,遭人诬陷,死于狱中。谢脁是永明诗体的代表诗人,与沈约、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他的诗长于写景,风格清俊,善于熔裁,圆美流转,平仄协调,对偶工整。谢脁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著有《谢宣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借琴抒怀题材的诗。整首诗描绘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由琴音引发的清逸隐居意兴。从环境到琴音,再到内心的意兴,实现了和谐统一,展现出诗人对这种清逸超脱生活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中“吹”和“动”为动词,描绘出凉风轻拂月露、明月移动使清阴变化的动态画面。然而,在这看似动态的描写中,却愈发衬托出秋夜整体环境的静谧。动静结合,以动态的描写突出了环境的宁静氛围。多感官描写:“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蕙风入怀抱”中“凉风吹月露”从触觉感知凉风,从视觉看到月露;“圆景动清阴”进一步强化视觉感受,描绘出明月移动清阴变化的画面。“蕙风入怀抱”则从嗅觉角度,让读者仿佛能闻到蕙风的清香。此几句综合运用触觉、视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全方位地营造出闻琴的环境氛围。以虚写实:“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诗人并未直接具体地描写琴音如何弹奏,而是通过虚拟的情境,即让读者联想到秋风扫过树林的萧瑟之声、山涧流水的轻鸣之音,来展现琴音的特点。以这种虚涵的笔法,借助读者对自然之声的想象,使琴音的神韵意境得以更丰富地呈现,以虚景写实景。烘托:“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蕙风入怀抱”。通过描写清凉的秋风、明月清阴以及带有蕙草清香的微风等环境元素,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且宜人的氛围,为下文“闻琴”做铺垫,从侧面烘托出琴音所处环境的美好,进而烘托出琴音的高雅以及闻琴之人内心的清逸。渲染:“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蕙风入怀抱”。诗人连用多个意象,凉风、月露、圆景、清阴、蕙风,细致地描绘出秋夜的凉爽、静谧与芬芳,极力渲染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这种渲染不仅为“闻琴”搭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背景,还让读者提前沉浸在一种与琴音相契合的情境之中,强化了诗歌整体的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勾勒出一幅凉夜之景。秋意正浓,夜幕降临后,凉风悠悠吹拂,枝头悄然凝结的露珠,顺着枝叶缓缓滑落,发出细微却清晰的滴沥声。而在高远的天际,一轮圆月高高悬挂,洒下一片皎洁清辉,将大地笼罩其中。这两句着力描绘秋夜的凉风、明月与露珠,全力营造出一种清凉且宁静的氛围。“吹”与“动”这两个动词,虽描绘的是动态之景,却巧妙地以动衬静,愈发凸显出秋夜的静谧幽深。唯有在这般宁静的环境里,方能捕捉到月光下露珠那细微的滴沥之音。此两句不仅细腻呈现了诗人对秋夜凉风、月露的视觉、听觉以及触觉上的感受,更从心底透露出一种清润、宁静之感,这无疑为“闻琴”构筑了恰到好处的环境氛围与心理状态。第三句,诗的笔触进一步延伸,聚焦于秋夜中弥漫四周的香气。蕙,作为一种香草,所谓的蕙风,实则就是首句提及的凉风。此处,诗人别出心裁,不从触觉而是从嗅觉的独特视角入手,故而称其为“蕙风”。诗中并未直白表述蕙风吹送着馥郁芬芳,而是别具匠心地写道“入怀抱”,如此一来,不仅赋予了蕙风极强的灵性与情感,仿佛它知晓诗人怀有聆听琴音的高雅兴致,故而饱含深情地投入诗人怀抱,同时也生动展现出诗人沉醉其中的愉悦之感。在古代,向来有焚香鼓琴的传统习俗,这“蕙风入怀抱”的美妙情境,恰似大自然精心铺陈的绝佳“闻琴”氛围。直至第四句,才正式正面点明诗题:“闻君此夜琴”。鉴于前三句已从多个维度将秋夜的清凉、静谧与芬芳渲染得极具吸引力,使得读者在尚未听闻琴音之际,便已心生谐适、陶醉之意。所以,此句仅轻轻一笔带过,却足以让人对在这般美妙良夜聆听琴音,产生诸多美好的遐想,巧妙实现了以不写而写之的独特效果。诗的五六两句,径直正面描绘“闻琴”之境。全诗之中,直接描述琴声的唯有此二句。倘若一味用力细致刻画,反倒难以将琴音的神韵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诗人独具匠心,采用虚涵之法,着重于传达琴声给自己带来的主观感受,以及琴音所蕴含的神韵意境。他形容那琴声,仿若秋风瑟瑟,飒飒的秋声在整片山林间悠悠传遍;又似涧水潺潺,发出琮琮清脆的清幽之韵。在此,诗人巧妙地将摹拟声音、营造意境与传达神韵三者相结合,不仅让读者仿佛真切地听到了那萧瑟清雅的琴音,还能由这琴音自然地联想到林泉间清幽绝胜的美妙景致,极具画面美、音乐美与诗歌独有的意境美。而“林”“涧”二字,又极为自然地引出了下文。诗的最后两句,乃是由“闻琴”所引发的感慨,亦是全诗的总结收束。那悠扬的琴声,仿佛将人引入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界,那里满是林下的高雅情致,充斥着山水间的清越之音,令人心神驰往,愈发增添了归隐山林的念头。于是,诗人借此告诫自己,切不可再犹豫不决、徘徊迟延,以免错失归隐江海的良机,消磨了那原本坚定的隐逸意趣。
4. 作品点评
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诗与中唐时期诸如《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等描写音乐的经典诗作大相径庭。上述名篇多侧重于从实处着笔,通过具体细致的刻画来展现音乐之美,而此诗却独辟蹊径,纯粹从虚处发力以传其神韵。具体而言,它着重于对环境氛围进行烘托渲染,同时着力传达主观印象与感受,并不对所闻琴音作详尽入微的描绘。这般写法独具妙处,往往能为读者留出更为广阔的联想空间。当我们品读孟浩然“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夏日南亭怀辛大》)时,不难察觉其中与本诗在写法上存在相似之处,仿佛能看到本诗这种写法对其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 钟云:幽景深情,声感不尽(“蕙风”二句下)。看他五字之内,安“鸣”字,“响”字,“音”字(“萧瑟”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
# 沉远之调,王昌龄学此,乃不能得其适怨清和。
明王夫之《古诗评选》
# 清微淡远,有悠然尘表之致。
清成书倬《多岁堂古诗存》
# 先写二句,闻琴时之景,兴会标举,第三句一垫,四句点题,共为一段,章法与《离夜》同。“萧瑟”二句正面写“闻”字。收句始入闻琴之情,而借以慰王。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前四,以夜景递落闻琴,妙在蕙风入抱,衬得有力。后四,接写琴声,劝其勿耽幽寂,而琴之足以移人,愈可见矣。此种诗亦有弦外之音,“凉风”“蕙风”叠用却是小疵。
清张玉穀《古诗赏析》
下一篇:南北朝·佚名《读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