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shǒu
èr

朝代:南北朝作者:鲍照浏览量:2
shí
fěng
shī
shū
piān
hàn
tōng
ruò
guàn
cān
duō
shì
fēi
yóu
qín
gōng
jūn
lùn
jiàn
rén
fēng
liǎng
shuì
qióng
shé
duān
chē
cuī
fēng
xiū
dāng
bái
kuàng
chǐ
shòu
liáo
chéng
gōng
wǎn
jié
cóng
shì
chéng
zhàng
yuǎn
róng
jiě
pèi
juǎn
zhì
fèng
gōng
shǐ
yuàn
ān
zhī
jīn
suǒ
zhōng

译文

我十五岁时就开始刻苦诵读《诗经》《尚书》等典籍,各类文章典籍没有不通晓的。二十岁时就跻身于众多贤士之中,步伐轻快地游览于秦地的宫殿之中。我侧耳倾听君子们的谈论,从他们的言谈中仿佛预见到了古人的风范。两次游说,便使善辩者哑口无言,学识如同五车书般渊博,文笔犀利能胜过他人。我羞于接受白璧这样的贵重赏赐,以接受像攻下聊城那样的功名为荣而感到羞耻。我晚年却不得不顺应世事,投身边疆事务,在边疆筑城防守,致力于与远方戎狄的和解或防御。我解下文人的佩饰,披上犀牛皮制成的战甲,卷起书卷,手持卢氏所造的强弓。最初的志向终究无力实现,又怎会知道如今的人生归宿会在哪里。

逐句剖析

"十五讽诗书":我十五岁时就开始刻苦诵读《诗经》《尚书》等典籍,

# 十五讽诗书:“十五讽诗书”二句:是说十五岁时即会背诵《诗》、《书》,精通文辞。讽:背诵。诗书:《诗经》和《尚书》等。

"篇翰靡不通":各类文章典籍没有不通晓的。

# 靡:无。,篇翰:指文章。翰,笔。

"弱冠参多士":二十岁时就跻身于众多贤士之中,

# 多士:指众多的达官显宦。,参:参谒,拜见。,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成人而行冠礼,年刚二十称为弱冠。

"飞步游秦宫":步伐轻快地游览于秦地的宫殿之中。

# 秦宫:秦都咸阳之宫。此泛指京都。,飞步:迈着轻快矫健的步伐。

"侧睹君子论":我侧耳倾听君子们的谈论,

# 侧睹君子论:“侧睹君子论”二句:这二句是说自己有机会读到了君子的论着,学得了古人那样的道德修养。侧睹:从旁边看到,这是自谦之辞。君子论: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论着。君子:德行高尚者之论著。

"预见古人风":从他们的言谈中仿佛预见到了古人的风范。

# 古人风:象古代人那样的品格、风度。,预见:随同他人一道看见。预同“与”,也是自谦之辞。

"两说穷舌端":两次游说,便使善辩者哑口无言,

# 两说穷舌端:“两说穷舌端”二句:这二句是说其辩才有如鲁仲连,可以使对方理屈辞穷;其学识极渊博,可以摧折文士们的笔锋。两说:两次劝说。这是用《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所载鲁仲连说新垣衍和下聊城的故事。一次是鲁仲连来到赵国,得知魏王使新垣衍说赵尊秦昭王为帝,他就去责问新垣衍,使得新垣衍闭口不敢再言帝秦之事。另一次是燕人攻占了聊城,齐田单反攻聊城数年不下。鲁仲连就写了封书信用箭射入城中,信里分析了燕将的处境,那燕将得书后就自杀了,于是齐复得聊城。穷舌端:使善辩论的人无言答对。舌端,舌尖,指辩才。本《韩诗外传》:“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

"五车摧笔锋":学识如同五车书般渊博,文笔犀利能胜过他人。

# 笔锋:笔尖,指文才。这二句是说其辩才有如鲁仲连,可以使对方理屈辞穷;其学识极渊博,可以摧折文士们的笔锋。,五车:形容书多,可装满五车。

"羞当白璧贶":我羞于接受白璧这样的贵重赏赐,

# 羞当白璧贶:“羞当白璧贶”二句:这二句是写功成不受赏,不肯收白璧之赠,又耻于接受官爵。羞当:羞于接受。白璧贶:以白璧相赠。贶,赠送。这用的是庄子或虞卿的故事。据《韩诗外传》记载:楚襄王曾派人以黄金千斤、白璧百双去聘请庄子为相。《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赵孝成王一见虞卿即以黄金百镒、白璧一双相赐。

"耻受聊城功":以接受像攻下聊城那样的功名为荣而感到羞耻。

# 聊城功:指鲁仲连助齐下聊城后,齐欲赐给他官爵,他不受而去。

"晚节从世务":我晚年却不得不顺应世事,投身边疆事务,

# 世务:指治国为政。,从:从事。,晚节:晚年。

"乘障远和戎":在边疆筑城防守,致力于与远方戎狄的和解或防御。

# 和戎:原意是出任使臣,和当时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去修订盟好。这里是指以武力征服。,乘障:守御边疆。乘,守。障,边塞地带防御敌人入侵的障堡。

"解佩袭犀渠":我解下文人的佩饰,披上犀牛皮制成的战甲,

# 解佩袭犀渠:弃文从武,脱下文士的服饰,穿上了武将的甲胄。解佩:解下玉佩。佩,古代文官和文士们结在衣带上的饰物。袭:穿。犀渠:兽名,犀牛之属。这里是指犀甲,古时甲胄多用犀皮制成。

"卷帙奉卢弓":卷起书卷,手持卢氏所造的强弓。

# 卷帙奉卢弓:这句是说把盛书卷的帙也用来装卢弓了。卷帙:书函,或盛书卷的布囊。古代书为卷轴,盛在布囊之中。卷:卷起书套,收起书卷。奉:承。卢弓:黑色的弓,古代诸侯立大功者天子赐以卢弓、卢矢。

"始愿力不及":最初的志向终究无力实现,

# 始愿力不及:“始愿力不及”二句:这二句是说自己没有力量实现初愿,只得弃文从武,而从武的结果如何,现在却不得而知。始愿:最初的志愿。及:达到,实现。

"安知今所终":又怎会知道如今的人生归宿会在哪里。

# 所终:指讲习武事,乘障和戎的结局。,今:指后半言讲习武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拟古诗八首(其二)》是南朝宋鲍照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人物为题材,描绘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与内心世界。开篇写其年少时便精通诗书,才华横溢;弱冠之年,便能在众多士人中脱颖而出,游历秦宫,见识广博。随后,通过“侧睹君子论,预见古人风”,展现其高尚品格与远大志向。诗中“两说穷舌端,五车摧笔锋”运用夸张手法,凸显其口才与文采。后几句则表达了他不愿接受无功之禄,晚年虽投身世务,却仍心怀壮志,不甘平凡。全诗语言流畅,情感真挚,通过对比与夸张等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体现了鲍照诗歌的豪放与深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怀言志诗。介绍了诗人的人生转折。表达了理想与现实冲突下的无奈抉择,以及对人生归宿的深沉感慨,营造了苍凉沉郁的意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羞当白璧贶,耻受聊城功”用鲁仲连典故。鲁仲连射书救聊城后,拒平原君千金白璧之赠,原意是不慕名利、拒绝赏赐。诗人巧妙使用鲁仲连射书救聊城后拒平原君千金白璧之赠这一典故,将自身情境与鲁仲连的事迹相映照。在诗句“羞当白璧贶,耻受聊城功”里,诗人以鲁仲连自比,直言自己如同鲁仲连面对聊城之功的赏赐一般,羞于接受如同白璧这般贵重的馈赠,耻于凭借所谓功劳而获得赏赐。通过这种直接且明确的表述,把鲁仲连不慕名利、拒绝赏赐的高尚行为和态度,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以此彰显自身不慕名利、坚守气节的高尚品格。对比:“晚节从世务,乘障远和戎。解佩袭犀渠,卷帙奉卢弓。”前两句描绘诗人少年时通晓典籍、壮年游历京城的治学经历,展现其才华横溢与淡泊名利的志向;后两句则笔锋一转,描述晚年被迫弃文从武的境遇,通过“解佩袭犀渠”与“卷帙奉卢弓”的意象对比,揭示文人理想与时代现实的冲突,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铺陈:“十五讽诗书,篇翰靡不通”到“弱冠参多士,飞步游秦宫”几句运用铺陈手法。从“十五讽诗书”句起,先点明自己十五岁时便勤奋诵读诗书,且以“靡不通”强调对各类篇章典籍无一不通晓,凸显少年治学的勤奋与天赋,展现对知识的广泛涉猎与精通;接着“弱冠参多士”一句,又铺陈到二十岁弱冠之年,自己已能在众多士人中崭露头角;“飞步游秦宫”进一步铺陈,描绘出自己步伐轻快地游历于秦宫之中,见识广博、意气风发的状态。通过这一系列从年少读书到弱冠游历的铺陈叙述,完整呈现出诗人早期成长历程中的才华与抱负。

3. 分段赏析

“十五讽诗书,篇翰靡不通。”此二句聚焦治学之才。以“十五”代指少年时期,一个“讽”字,生动展现出少年对《诗》《书》的熟稔程度,并非浅尝辄止,而是深入研习、倒背如流。“篇翰靡不通”则进一步拓展,表明诗人不仅精通经典,各类文章皆能信手拈来、融会贯通,以“靡不通”的反衬手法,凸显其学识的广博与深厚,为后文展现其他才能奠定坚实基础。“弱冠参多士,飞步游秦宫。”这两句描绘入仕之态。弱冠之年,诗人便满怀壮志地踏入社会,积极参谒众多达官显贵。“飞步”一词极具表现力,不仅勾勒出诗人迈着轻盈矫健步伐的神态,更传递出他对功业的急切向往与喜悦心情。秦宫,作为西京宫殿的象征,代表着权力的中心与仕途的广阔天地,诗人于此间穿梭,尽显积极进取之姿。“侧睹君子论,预见古人风。”此二句体现修养之追求。“侧睹”与“预见”皆为自谦之辞,诗人深知初入仕途,虚心学习的重要性。他有机会研读古代君子的论著,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决心以古人为榜样,致力于道德品行的修养,期望自己具备古人那般高尚的品格与优雅的风度,展现出诗人对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两说穷舌端,五车摧笔锋。”这两句彰显辩才之出众。诗人在渲染学识、品德、辩才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示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两说”巧妙运用鲁仲连的典故,鲁仲连凭借卓越的舌辩才能,在新垣衍面前据理力争,使其不敢再言帝秦之事;又以一封书信化解聊城之围,令燕将自刎。诗人以鲁仲连自比,表明自己的辩才如利刃出鞘,能使对方词穷理屈、舌为之结。“五车”形容读书之多,诗人学识渊博,著论精辟犀利,在辩说时能让文士们理屈词穷、笔为之挫,凸显其雄辩之才与深厚学养。“羞当白璧贶,耻受聊城功。”此二句抒发志向之高远。白璧贶,以白璧相赠,象征着丰厚的物质回报与高官厚禄的诱惑。诗人以庄子、鲁仲连为楷模,庄子拒绝楚襄王的高官聘请,鲁仲连助齐下聊城后拒受官爵。诗人表示自己热切渴望建功立业,但功成之后,绝不受财货与官爵,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与精神追求。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将诗人的高风亮节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其形象更加高大伟岸。这两句是效法“古人风”的具体表现。“晚节从世务,乘障远和戎。”此二句开启人生转折之章。晚年的诗人,无奈参与世间事务,投身于治国理政之中,甚至远赴边疆要塞,承担起镇守边疆、与邻族和谈的重任。这一转变,与前文少年时期的壮志豪情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时代风云变幻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不甘。“解佩袭犀渠,卷帙奉卢弓。”这两句具体描绘弃文从武之举。诗人脱下文士的佩饰,穿上武将的犀渠甲胄,这一装扮的改变,象征着身份的巨大转变。曾经盛装书卷的书袋,如今也用来装弓箭,意味着诗人彻底告别了文人的生活,投身于刀光剑影的武将生涯。这种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抉择,令人心生感慨。“始愿力不及,安知今所终。”此二句抒发内心忧虑与不满。“始愿”与前文的“古人风”相呼应,诗人深感自己早年建功立业、坚守气节的志愿难以实现。“力不及”三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弃文从武并非出于本心,而是迫于时势,无力改变。而从武之后的结果如何,诗人心中充满忧虑,难以预料。这两句流露出诗人对当时重武轻文风气的批判,以及对个人遭遇的不满情绪,结尾的忧虑发人深省,令人对诗人的命运牵肠挂肚。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用典精妙,含义清晰深刻,自然融入全诗,毫无牵强附会。且避直白表述,以典含蓄传情,增添文化底蕴与含蓄美,艺术效果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拟古诗八首(其八)》

下一篇:南北朝·鲍照《代边居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