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讽诗书":我十五岁时就开始刻苦诵读《诗经》《尚书》等典籍,
# 十五讽诗书:“十五讽诗书”二句:是说十五岁时即会背诵《诗》、《书》,精通文辞。讽:背诵。诗书:《诗经》和《尚书》等。
"篇翰靡不通":各类文章典籍没有不通晓的。
# 靡:无。,篇翰:指文章。翰,笔。
"弱冠参多士":二十岁时就跻身于众多贤士之中,
# 多士:指众多的达官显宦。,参:参谒,拜见。,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成人而行冠礼,年刚二十称为弱冠。
"飞步游秦宫":步伐轻快地游览于秦地的宫殿之中。
# 秦宫:秦都咸阳之宫。此泛指京都。,飞步:迈着轻快矫健的步伐。
"侧睹君子论":我侧耳倾听君子们的谈论,
# 侧睹君子论:“侧睹君子论”二句:这二句是说自己有机会读到了君子的论着,学得了古人那样的道德修养。侧睹:从旁边看到,这是自谦之辞。君子论: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论着。君子:德行高尚者之论著。
"预见古人风":从他们的言谈中仿佛预见到了古人的风范。
# 古人风:象古代人那样的品格、风度。,预见:随同他人一道看见。预同“与”,也是自谦之辞。
"两说穷舌端":两次游说,便使善辩者哑口无言,
# 两说穷舌端:“两说穷舌端”二句:这二句是说其辩才有如鲁仲连,可以使对方理屈辞穷;其学识极渊博,可以摧折文士们的笔锋。两说:两次劝说。这是用《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所载鲁仲连说新垣衍和下聊城的故事。一次是鲁仲连来到赵国,得知魏王使新垣衍说赵尊秦昭王为帝,他就去责问新垣衍,使得新垣衍闭口不敢再言帝秦之事。另一次是燕人攻占了聊城,齐田单反攻聊城数年不下。鲁仲连就写了封书信用箭射入城中,信里分析了燕将的处境,那燕将得书后就自杀了,于是齐复得聊城。穷舌端:使善辩论的人无言答对。舌端,舌尖,指辩才。本《韩诗外传》:“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
"五车摧笔锋":学识如同五车书般渊博,文笔犀利能胜过他人。
# 笔锋:笔尖,指文才。这二句是说其辩才有如鲁仲连,可以使对方理屈辞穷;其学识极渊博,可以摧折文士们的笔锋。,五车:形容书多,可装满五车。
"羞当白璧贶":我羞于接受白璧这样的贵重赏赐,
# 羞当白璧贶:“羞当白璧贶”二句:这二句是写功成不受赏,不肯收白璧之赠,又耻于接受官爵。羞当:羞于接受。白璧贶:以白璧相赠。贶,赠送。这用的是庄子或虞卿的故事。据《韩诗外传》记载:楚襄王曾派人以黄金千斤、白璧百双去聘请庄子为相。《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赵孝成王一见虞卿即以黄金百镒、白璧一双相赐。
"耻受聊城功":以接受像攻下聊城那样的功名为荣而感到羞耻。
# 聊城功:指鲁仲连助齐下聊城后,齐欲赐给他官爵,他不受而去。
"晚节从世务":我晚年却不得不顺应世事,投身边疆事务,
# 世务:指治国为政。,从:从事。,晚节:晚年。
"乘障远和戎":在边疆筑城防守,致力于与远方戎狄的和解或防御。
# 和戎:原意是出任使臣,和当时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去修订盟好。这里是指以武力征服。,乘障:守御边疆。乘,守。障,边塞地带防御敌人入侵的障堡。
"解佩袭犀渠":我解下文人的佩饰,披上犀牛皮制成的战甲,
# 解佩袭犀渠:弃文从武,脱下文士的服饰,穿上了武将的甲胄。解佩:解下玉佩。佩,古代文官和文士们结在衣带上的饰物。袭:穿。犀渠:兽名,犀牛之属。这里是指犀甲,古时甲胄多用犀皮制成。
"卷帙奉卢弓":卷起书卷,手持卢氏所造的强弓。
# 卷帙奉卢弓:这句是说把盛书卷的帙也用来装卢弓了。卷帙:书函,或盛书卷的布囊。古代书为卷轴,盛在布囊之中。卷:卷起书套,收起书卷。奉:承。卢弓:黑色的弓,古代诸侯立大功者天子赐以卢弓、卢矢。
"始愿力不及":最初的志向终究无力实现,
# 始愿力不及:“始愿力不及”二句:这二句是说自己没有力量实现初愿,只得弃文从武,而从武的结果如何,现在却不得而知。始愿:最初的志愿。及:达到,实现。
"安知今所终":又怎会知道如今的人生归宿会在哪里。
# 所终:指讲习武事,乘障和戎的结局。,今:指后半言讲习武事。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怀言志诗。介绍了诗人的人生转折。表达了理想与现实冲突下的无奈抉择,以及对人生归宿的深沉感慨,营造了苍凉沉郁的意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羞当白璧贶,耻受聊城功”用鲁仲连典故。鲁仲连射书救聊城后,拒平原君千金白璧之赠,原意是不慕名利、拒绝赏赐。诗人巧妙使用鲁仲连射书救聊城后拒平原君千金白璧之赠这一典故,将自身情境与鲁仲连的事迹相映照。在诗句“羞当白璧贶,耻受聊城功”里,诗人以鲁仲连自比,直言自己如同鲁仲连面对聊城之功的赏赐一般,羞于接受如同白璧这般贵重的馈赠,耻于凭借所谓功劳而获得赏赐。通过这种直接且明确的表述,把鲁仲连不慕名利、拒绝赏赐的高尚行为和态度,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以此彰显自身不慕名利、坚守气节的高尚品格。对比:“晚节从世务,乘障远和戎。解佩袭犀渠,卷帙奉卢弓。”前两句描绘诗人少年时通晓典籍、壮年游历京城的治学经历,展现其才华横溢与淡泊名利的志向;后两句则笔锋一转,描述晚年被迫弃文从武的境遇,通过“解佩袭犀渠”与“卷帙奉卢弓”的意象对比,揭示文人理想与时代现实的冲突,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铺陈:“十五讽诗书,篇翰靡不通”到“弱冠参多士,飞步游秦宫”几句运用铺陈手法。从“十五讽诗书”句起,先点明自己十五岁时便勤奋诵读诗书,且以“靡不通”强调对各类篇章典籍无一不通晓,凸显少年治学的勤奋与天赋,展现对知识的广泛涉猎与精通;接着“弱冠参多士”一句,又铺陈到二十岁弱冠之年,自己已能在众多士人中崭露头角;“飞步游秦宫”进一步铺陈,描绘出自己步伐轻快地游历于秦宫之中,见识广博、意气风发的状态。通过这一系列从年少读书到弱冠游历的铺陈叙述,完整呈现出诗人早期成长历程中的才华与抱负。
3. 分段赏析
“十五讽诗书,篇翰靡不通。”此二句聚焦治学之才。以“十五”代指少年时期,一个“讽”字,生动展现出少年对《诗》《书》的熟稔程度,并非浅尝辄止,而是深入研习、倒背如流。“篇翰靡不通”则进一步拓展,表明诗人不仅精通经典,各类文章皆能信手拈来、融会贯通,以“靡不通”的反衬手法,凸显其学识的广博与深厚,为后文展现其他才能奠定坚实基础。“弱冠参多士,飞步游秦宫。”这两句描绘入仕之态。弱冠之年,诗人便满怀壮志地踏入社会,积极参谒众多达官显贵。“飞步”一词极具表现力,不仅勾勒出诗人迈着轻盈矫健步伐的神态,更传递出他对功业的急切向往与喜悦心情。秦宫,作为西京宫殿的象征,代表着权力的中心与仕途的广阔天地,诗人于此间穿梭,尽显积极进取之姿。“侧睹君子论,预见古人风。”此二句体现修养之追求。“侧睹”与“预见”皆为自谦之辞,诗人深知初入仕途,虚心学习的重要性。他有机会研读古代君子的论著,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决心以古人为榜样,致力于道德品行的修养,期望自己具备古人那般高尚的品格与优雅的风度,展现出诗人对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两说穷舌端,五车摧笔锋。”这两句彰显辩才之出众。诗人在渲染学识、品德、辩才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示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两说”巧妙运用鲁仲连的典故,鲁仲连凭借卓越的舌辩才能,在新垣衍面前据理力争,使其不敢再言帝秦之事;又以一封书信化解聊城之围,令燕将自刎。诗人以鲁仲连自比,表明自己的辩才如利刃出鞘,能使对方词穷理屈、舌为之结。“五车”形容读书之多,诗人学识渊博,著论精辟犀利,在辩说时能让文士们理屈词穷、笔为之挫,凸显其雄辩之才与深厚学养。“羞当白璧贶,耻受聊城功。”此二句抒发志向之高远。白璧贶,以白璧相赠,象征着丰厚的物质回报与高官厚禄的诱惑。诗人以庄子、鲁仲连为楷模,庄子拒绝楚襄王的高官聘请,鲁仲连助齐下聊城后拒受官爵。诗人表示自己热切渴望建功立业,但功成之后,绝不受财货与官爵,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与精神追求。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将诗人的高风亮节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其形象更加高大伟岸。这两句是效法“古人风”的具体表现。“晚节从世务,乘障远和戎。”此二句开启人生转折之章。晚年的诗人,无奈参与世间事务,投身于治国理政之中,甚至远赴边疆要塞,承担起镇守边疆、与邻族和谈的重任。这一转变,与前文少年时期的壮志豪情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时代风云变幻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不甘。“解佩袭犀渠,卷帙奉卢弓。”这两句具体描绘弃文从武之举。诗人脱下文士的佩饰,穿上武将的犀渠甲胄,这一装扮的改变,象征着身份的巨大转变。曾经盛装书卷的书袋,如今也用来装弓箭,意味着诗人彻底告别了文人的生活,投身于刀光剑影的武将生涯。这种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抉择,令人心生感慨。“始愿力不及,安知今所终。”此二句抒发内心忧虑与不满。“始愿”与前文的“古人风”相呼应,诗人深感自己早年建功立业、坚守气节的志愿难以实现。“力不及”三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弃文从武并非出于本心,而是迫于时势,无力改变。而从武之后的结果如何,诗人心中充满忧虑,难以预料。这两句流露出诗人对当时重武轻文风气的批判,以及对个人遭遇的不满情绪,结尾的忧虑发人深省,令人对诗人的命运牵肠挂肚。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用典精妙,含义清晰深刻,自然融入全诗,毫无牵强附会。且避直白表述,以典含蓄传情,增添文化底蕴与含蓄美,艺术效果良好。
下一篇:南北朝·鲍照《代边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