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多奇山":蜀汉之地多有奇险的山峦,
"仰望与云平":仰望时仿佛与云端平齐。
"阴崖积夏雪":背阴的山崖盛夏仍积着白雪,
"阳谷散秋荣":向阳的山谷到了秋天还绽放着繁花。
"朝朝见云归":朝夕可见云雾归拢山间,
"夜夜闻猿鸣":夜夜能闻猿猴哀鸣啼叫。
"忧人本自悲":忧愁的人本就易生悲绪,
"孤客易伤情":孤旅漂泊的过客更易触景伤情。
"临堂设樽酒":临堂摆设酒杯,
"留酌思平生":留酒独酌时思绪漫想平生。
"石以坚为性":石头以坚硬为本性,
"君勿惭素诚":你不必为自己素有的真诚而惭愧。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山水抒情诗。诗歌借蜀汉奇山的独特景象,如与云齐平的高山、阴崖积雪、阳谷秋花,还有朝云、夜猿等,描绘出荒僻而奇丽的自然环境,抒发孤客的忧伤之情,借饮酒思平生,以石之坚性喻人应坚守素诚,表达对坚守本心、保持真诚品格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夸张:“蜀汉多奇山,仰望与云平”中,“与云平”运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山之高耸,仿佛直接与云层平齐,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为全诗奠定苍凉基调,凸显出蜀地山脉的雄伟奇绝。对比:“阴崖积夏雪,阳谷散秋荣”里,“阴崖”与“阳谷”形成空间上的对比,“夏雪积”与“秋荣散”则是季节与景象的反差。通过这种对比,突出山南北在气候、景观上的巨大差异,生动展现出蜀地山脉奇特的风貌。对偶:同样在“阴崖积夏雪,阳谷散秋荣”中,“阴-阳”“积-散”“夏-秋”构成工整的对偶。这不仅满足了诗歌对称美学的需求,更通过字词间的相互映衬,强化了“山奇”的特点,让高寒与烂漫并现的画面更为鲜明。比喻:“石以坚为性,君勿惭素诚”以“石坚”喻“素诚”,将石头坚硬的本性巧妙类比为坚守本心、真诚待人的品质,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从而升华诗歌题旨。直抒胸臆:“忧人本自悲,孤客易伤情。临堂设樽酒,留酌思平生”,诗人直接抒发作为“忧人”“孤客”内心的悲苦、无奈与辛酸,毫不掩饰地道出自己借酒消愁,却在追忆平生中更添愁绪的心境。烘托:开篇四句描绘蜀汉群山“与云平”的雄浑、“阴崖夏雪”“阳谷秋荣”的奇诡,看似纯然写景,实则以山水的险峻、气候的极端反差,构建出一种荒僻、肃杀的环境氛围。这种异于寻常的自然景象,与后文“孤客易伤情”形成呼应——险峻山川的隔绝感、气候的剧烈变化,暗合游子漂泊无依的处境,以阔大而奇险的外景,烘托出个体在异乡的渺小与孤寂,让“孤客”的悲愁更具现实依托。
3. 分段赏析
“蜀汉多奇山,仰望与云平”,起笔便以如椽巨笔勾勒蜀汉群山的奇伟轮廓。“奇山”二字,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这片神奇山水的大门。“与云平”的夸张表述,虽非鲍照独创——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也曾以极致夸张营造奇幻意境,但鲍照此句少了李白的跳脱灵动,多了沉郁苍劲。仿佛那高山是从岁月深处生长而出,带着历史的厚重,瞬间将读者拽入“高山仰止”的壮阔情境,为全诗定下雄浑苍凉的基调,恰似为一幅宏大山水长卷缓缓拉开帷幕。“阴崖积夏雪,阳谷散秋荣”,目光聚焦山间细节。阴崖背阳,夏日积雪不化,似把寒冬永远锁在崖间,透着彻骨清冷;阳谷向阳,秋日繁花竟绽,将烂漫生机留在谷中,自有别样热烈。一阴一阳、一寒一荣,这般对比,巧妙借鉴谢灵运山水诗对自然细致观察与描摹的功夫,却又跳出其窠臼。谢灵运“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多是平和景致转换,如微风拂柳般舒缓,而鲍照此处反差更强烈。“阴-阳”“积-散”“夏-秋”,构成工整对偶,对称美学之外,以高寒与烂漫并现的视觉冲击,生动展现蜀地山脉南北迥异气候与景观。就像造物主打翻了调色盘,冷白的雪、绚烂的花,在天地间碰撞出奇妙火花,一幅色彩鲜明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叫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隐隐透出诗人对世间万象复杂交织的感慨。“朝朝见云归,夜夜闻猿鸣”,从视听与时间维度,进一步为诗境晕染氛围。“云归”,是视觉里的迷茫朦胧,那云朵聚了又散、散了又聚,恰似诗人内心剪不断、理还乱的彷徨困惑;“猿鸣”,是听觉中的悲凄哀伤,一如郦道元《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啼在古人心中,本就与悲愁紧紧捆绑。“朝朝”“夜夜”,叠字往复,既给诗歌添了音律美,读来朗朗上口,更强调时间的绵延。这日复一日、夜复一夜的单调重复,像无尽枷锁,锁住了生机,加深诗境的荒凉孤寂。每一次云归、每一声猿鸣,都在为后文抒情埋下“哀情”伏笔,完美实现“以景引情”的“兴”法铺垫,让读者触摸自然之景时,也能感知诗人心底那层若有若无的情感波澜,仿佛能看见诗人独对云山、听着猿啼,身影被暮色越拉越长。“忧人本自悲,孤客易伤情。临堂设樽酒,留酌思平生”,情感如决堤之水,直抒胸臆。“忧人”“孤客”,点明身份——既是现实里漂泊无依的游子,在异乡的山水间踽踽独行;也是精神世界中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于门阀制度的夹缝里艰难喘息。“自悲”“伤情”,叠用加深哀愁浓度,把内心痛苦无奈一股脑宣泄。“临堂设樽酒,留酌思平生”,诗人想借酒慰藉,可举杯独酌时,往昔经历挫折,如潮水般涌来。结合鲍照出身寒微,在南朝门阀森严下备受压抑的身世,前六句奇山之景,实则是“情媒”。那雄伟奇特的山,像极了他仕途坎坷、人生艰难的写照,高高耸立是压力,阴晴雪荣是境遇无常,巧妙烘托官场悲苦与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完成“景衬情、情系世”的紧密纠缠,叫人读来,心酸更甚。“石以坚为性,君勿惭素诚”,以精妙比喻收束,升华题旨。诗人以“石坚”喻“素诚”,石头本性坚硬,恰似自己坚守本心、真诚待人的品质。这一句,回应前文悲苦,让情感从低沉往昂扬转。“君”是泛指,包含他人,也藏着自我。自勉之词,贴合“拟古”托志言怀传统,叫人想起左思《咏史》“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高洁不屈。鲍照借山石本性,勉励自己与他人“守志不移”,诗情实现“悲而能壮”的反转。困境中,这份坚守像黑暗里的光,让“坚守本心”的题旨更具感染力,深深烙印在读者心间,也尽显诗人不屈不挠、坚守自我的高尚品格,让整首诗在悲情底色上,开出一朵坚韧的花。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中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