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义至江汉":钦慕正义来到江汉地区,
# 奉义:指诗人奉朝廷之命来到江汉一带。
"始知楚塞长":才知道楚地关塞险长。
# 楚塞:指荆山,古为楚国郢都的北部屏蔽。
"南关绕桐柏":荆山南端的关隘需绕行桐柏山,
# 桐柏:山名,在信阳以西的豫鄂两省之间。,南关:指荆山南端的关口。
"西岳出鲁阳":荆山西端的峰岭延伸至鲁阳关。
# 鲁阳:关名,在今河南省鲁山县西南。,西岳:指荆山西部峰岭。
"寒郊无留影":荒寒郊野连飞鸟的影子都不曾留下,
# 无留影:没有留下阴影。
"秋日悬清光":秋日孤悬空中洒下清冷的光辉。
"悲风挠重林":凛冽寒风将重重密林吹得弯曲低伏,
# 挠:一作桡。屈曲。
"云霞肃川涨":云霞映照下河水暴涨翻涌。
# 肃:萧条。
"岁宴君如何":一年将尽时您将何去何从,
# 君:指建平王刘景泰。
"零泪沾衣裳":飞迸的泪水沾湿了衣裳。
"玉柱空掩露":华美的琴瑟蒙着夜露无人弹奏,
# 掩:蒙上。,玉柱:借代瑟。
"金樽坐含霜":金杯停置杯中酒液凝结寒霜。
# 樽:酒杯。
"一闻苦寒奏":忽闻《苦寒行》乐曲奏响,
# 苦寒:指乐曲《苦寒行》,为曹操北征高干时所作。
"再使艳歌伤":再听艳歌更添心中哀伤。
# 艳歌:楚歌,楚地曲调。
南朝文学家
江淹(444~505),南朝文学家。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县)人。早年孤贫好学,在仕途上不甚得志,历仕宋、齐、梁三代。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其诗幽深奇丽、长于拟古,以《杂体诗三十首》最为知名。赋以《恨赋》《别赋》较有名,文辞精美,情调悲凉凄婉。晚节才思减退,相传梦一丈夫向之索还五色笔,时称“江郎才尽”。今存《江文通集》辑本。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望荆山》是南朝诗人江淹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属于山水诗与政治抒情诗的结合体。诗歌以秋日楚地为背景,通过描绘萧瑟秋景与宴饮场景,展现诗人对政治危机的隐忧与人生漂泊的感伤。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以荆山南关迂回桐柏、西岳峰岭横亘鲁阳的地理延展,暗示诗人赴任途中的漫长跋涉。连绵山势与“楚塞长”的喟叹相呼应,外化仕途漂泊的孤寂感。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楚地萧瑟的秋景与诗人的羁旅愁思。开篇“奉义至江汉,始知荆山长”二句交代诗人赴江、汉任职,初次目睹荆山的雄浑广袤,以“奉义”谦称对巴陵王的敬慕。此处“楚塞”即荆山,因其为古楚都郢的北疆屏障而得名。这两句以简练笔墨点明游历缘起,为后文铺垫。“南关”至“肃涨”六句纯写景致,紧扣“望”字展开。“南关”指荆山南麓要隘,“桐柏”横亘豫鄂边界,“西岳”喻荆山西部峰峦,“鲁阳”乃豫西雄关。诗人以夸张手法勾勒荆山绵延之势——南关需绕行桐柏,西岭直抵鲁阳,虽与实际地理不符,却以宏阔视角突显山势之远、行程之艰,营造出与下文深沉愁绪相契的苍茫意境。江淹善以遒劲笔力写景,此二句气魄雄浑,如谢朓般工于炼字,使画面充满张力。“寒郊”四句则摹写深秋荒芜之景:郊野凋敝,木叶脱尽,日光黯淡如霜;狂风肆虐,密林摧折,“桡”字传神刻画枝干俯首挣扎之态;“悲风”更赋予自然以情感,令人如闻萧瑟肃杀之声。末句“云霞肃清水”描绘沮漳水涨之景,秋日洪流与霞光相映,以“肃”字凝练传达诗人震撼之情。这四句静动相宜,光影交错,动词“寒、悬、清、桡、悲、重、肃、涨”炼字精当,尽显诗人摹景状物之功,故陈祚明赞其“刻画苍秀,邃诣独绝”。“岁晏”以下六句直抒胸臆,由景入情。“岁晏”总括前文节令,以“君如何”的自问开启感怀,“零泪染衣裳”的自答饱含凄苦。迁客逢秋易悲,而诗人泪落湿衣已非寻常羁旅之愁——早年建平王府中蒙冤下狱,作《诣建平王上书》泣血鸣冤的旧恨,加上沉沦下僚的郁结,皆借秋景喷薄而出。“玉柱”四句转写宴饮场景,瑟柱蒙露、金樽凝霜的奢靡景象与诗人空茫心绪形成反差,“空”“坐”二字同训“徒然”,道尽繁华虚掷之哀。结尾忽闻《苦寒行》与《艳歌行》的悲歌迭奏,正如“一之为甚,其可再乎”的喟叹,将愁情推向极致。全诗以哀乐交织终章,陈祚明评其“词气萧瑟”,正因这悲怆旋律与通篇秋意浑然相融。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行旅所见之景为经纬,交织仕途沉浮之叹与人生悲慨。全诗章法承袭谢灵运山水诗“记游—写景—抒情”模式,但摒弃玄理尾巴,通篇对仗工稳而语言清丽,如“南关绕桐柏”与“西岳出鲁阳”的方位对举,“寒郊”与“秋日”的时空映照,皆显谢朓式警遒笔力。押“阳江”韵的清越音调与悲凉情感形成张力,而“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等冷寂物象,则将宴饮冷清与政治失意熔铸为“物我两伤”的诗意空间。
# 末六句词气萧瑟。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四
# 萧瑟。
清沈德潜《古诗源》
上一篇:南北朝·谢灵运《酬从弟惠连》
下一篇:南北朝·鲍照《拟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