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shàng

朝代:南北朝作者:谢朓浏览量:2
yáng
chūn
cǎo
chū
chí
chú
lián
shàng
tián
tián
shuǐ
yuàn
yān
guì
zhōu
shí
tóng
qiān
qiān
xiāng
guì
zhōu
róng
jiāng
shàng
cǎi
líng
qīng
gòng
nán
chǔ

译文

易阳的春天里春草生长出来,徘徊着,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落山。莲叶依旧十分茂盛,淇水难以渡过。希望你停下桂舟,一起踏上千里的路程。既然已答应一同前行千里,桂舟却又徘徊不前。江上可以采摘菱角,共同吟唱南方楚地的清歌。

逐句剖析

"易阳春草出":易阳的春天里春草生长出来,

# 易阳:易水北岸。

"踟蹰日已暮":徘徊着,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落山。

"莲叶尚田田":莲叶依旧十分茂盛,

# 田田:荷叶饱满挺拔的样子。一说指荷叶鲜碧的样子。

"淇水不可渡":淇水难以渡过。

# 不可渡:指尚未得到爱情。按上句之“易阳”,亦非实指。

"愿子淹桂舟":希望你停下桂舟,

# 子:指所爱之人。

"时同千里路":一起踏上千里的路程。

# 时同:时时陪伴。

"千里既相许":既然已答应一同前行千里,

"桂舟复容与":桂舟却又徘徊不前。

# 桂舟:用桂木做成的舟。

"江上可采菱":江上可以采摘菱角,

"清歌共南楚":共同吟唱南方楚地的清歌。

# 南楚:指楚地歌谣,此处盖指情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上曲》是南北朝谢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围绕着女子对爱情的期待和与爱人同游的向往展开。前两句点明时间和地点,易水之阳春草初生,女子在此徘徊犹豫直到日暮,暗示出她内心的不安和对某件事情的期待。第三、四句描绘了眼前的自然景象,莲叶密密层层,但淇水却难以渡过,这里的淇水可能象征着阻碍女子与爱人相聚的因素,进一步烘托出她内心的惆怅。第五、六句女子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爱人能停靠桂木小舟,与自己一同踏上千里行程,直接抒发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与爱人同行的期待。第七、八句虽然已经许下千里同行的约定,但桂木小舟却在水中徘徊不前,暗示出事情可能并不顺利,女子的期待又增添了几分无奈。最后两句女子想象着在江上采摘菱角,与爱人一起唱着清歌前往南楚之地,展现出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憧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齐诗人,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与同族的谢灵运,并称“大小谢”。因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故称谢宣城、谢吏部。后卷入废立的政治斗争中,遭人诬陷,死于狱中。谢脁是永明诗体的代表诗人,与沈约、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他的诗长于写景,风格清俊,善于熔裁,圆美流转,平仄协调,对偶工整。谢脁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著有《谢宣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以男女情感为题材的诗。描绘了春天易阳江边春草萌生,主人公从早到晚踟蹰徘徊。营造出一种对相聚的期盼氛围,体现主人公对对方的深厚情感与期待共度美好时光的愿望。

2. 分段赏析

“易阳春草出,踟蹰日已暮。”描绘了时间和环境,“易阳春草出”点明了地点是易水之阳,时间是春草初生的时节,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踟蹰日已暮”则刻画了女子的状态,她在这样的环境中徘徊犹豫直到日暮,暗示出她内心的不安和对某件事情的期待,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莲叶尚田田,淇水不可渡。”描绘了眼前的自然景象,“莲叶尚田田”写出了莲叶的繁茂,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美感。“淇水不可渡”则暗示了女子与爱人之间可能存在阻碍,淇水在这里可能象征着困难或距离,进一步烘托出女子内心的惆怅和无奈。“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直接表达了女子的内心愿望,“愿子淹桂舟”希望爱人能停靠桂木小舟,“时同千里路”则表达了与爱人一同踏上千里行程的期待,情感真挚而热烈,直接抒发了女子对爱情的渴望。“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的前半句承接上联,表明虽然已经许下千里同行的约定,但后半句“桂舟复容与”又指出桂木小舟在水中徘徊不前,暗示出事情可能并不顺利,女子的期待又增添了几分无奈和惆怅,使情感更加复杂。“江上可采菱,清歌共南楚。”的后半句描绘了女子想象中的美好场景,在江上采摘菱角,与爱人一起唱着清歌前往南楚之地,展现出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憧憬,给全诗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使情感得到了升华。

3. 作品点评

整首诗作以灵动鲜活之笔,勾勒出清新雅致的意境,兼具清秀之姿与俊美之态,将谢朓诗歌独特的艺术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诗句字里行间透着蓬勃生机,意象鲜活明快,遣词造句精巧自然,在清雅秀逸中蕴含隽永韵味,尽显谢朓诗歌空灵流转、含蓄委婉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代朗月行》

下一篇:南北朝·鲍照《学刘公干体五首(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