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xiāng
sòng
zhì
fāng
shān

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浏览量:2
zhī
chū
huáng
xiāng
ōu
yuè
jiě
lǎn
liú
cháo
huái
怀
jiù
néng
jiù
shuāi
lín
jiǎo
jiǎo
míng
qiū
yuè
hán
qíng
wéi
yíng
nán
xiē
xiè
shēng
guǎ
hǎn
suǒ
quē
yǒng
yōu
nián
suì
bié
miǎn
xīn
zhì
yīn
chén
wèi
miè

译文

自己奉王命离开京城去永嘉赴任,希望到那里后能安适地居住下来。当船要趁着潮水解缆出发的时候,我却因留恋故人而不忍离去。船在行驶中靠近了析析作响的凋败的树林,又看到秋月在放射着皎洁的光芒。本来就因有怀旧之情,容易感到心中充满悲伤。现在又看到衰林、秋月,内心的悲愁就更加难以遏制了。自己因久病而断绝了对于生活方面的追求,自己本来个人欲望就很少,所以现在并不觉得有什么不足。我是想借永嘉郡永远隐居下去,哪里是只离开你们一年半载去做官呢。希望你们努力做到天天进步,并经常来信以安慰我的寂寥。

逐句剖析

"只役出皇邑":自己奉王命离开京城去永嘉赴任,

# 皇邑:京城,指刘宋都城建业(今南京市)。,只役:敬奉朝命赴外地任职。

"相期憩瓯越":希望到那里后能安适地居住下来。

# 瓯越:指水嘉郡。永嘉一带在汉代地属东瓯,东越王摇曾在那里建都,故称瓯越。,憩:休息。

"解缆及流潮":当船要趁着潮水解缆出发的时候,

# 及:乘。,解缆:解开系船的缆绳,指开船。

"怀旧不能发":我却因留恋故人而不忍离去。

# 怀旧:留恋老朋友。

"析析就衰林":船在行驶中靠近了析析作响的凋败的树林,

# 就:靠近。,析析:风吹树木的声响。

"皎皎明秋月":又看到秋月在放射着皎洁的光芒。

# 皎皎:光洁的样子。

"含情易为盈":本来就因有怀旧之情,容易感到心中充满悲伤。

# 盈:满。,含情:这里指怀旧之情。

"遇物难可歇":现在又看到衰林、秋月,内心的悲愁就更加难以遏制了。

# 遇物:指一路上遇到的衰林、秋月。

"积疴谢生虑":自己因久病而断绝了对于生活方面的追求,

# 虑:思虑、谋求。,谢:绝。,积疴:多年患病。疴,病。

"寡欲罕所阙":自己本来个人欲望就很少,所以现在并不觉得有什么不足。

# 阙:同“缺”。,寡欲:少欲。

"资此永幽栖":我是想借永嘉郡永远隐居下去,

# 幽栖:隐退屏居。,此:指永嘉郡。,资:借。

"岂伊年岁别":哪里是只离开你们一年半载去做官呢。

# 岂伊:岂惟。

"各勉日新志":希望你们努力做到天天进步,

# 日新:一天比一天进步。

"音尘慰寂蔑":并经常来信以安慰我的寂寥。

# 寂蔑:寂寞。李善本《文选》注云。蔑一作灭。《文选》二十。三谢诗。《诗纪》四十七。又《类聚》二十九引越、发、月、歇四韵。《初学记》十作引越、发、月、歇四韵。草堂诗笺八崔驸诗注引别一韵。,音尘:音信,消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邻里相送至方山》是南朝宋谢灵运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出自《谢康乐集》。全篇可分为三个层次。首段四句为第一层,诗人自述即将赴任郡守之职,因与邻里情谊深厚,故而心生不舍,难分难离。中间四句构成第二层,细致描绘行程中的所见所感,含蓄传达出自己本无意外任,却因皇命难违,不得不踏上旅途的无奈与惆怅。最后的六句为第三层,紧扣与邻里惜别的主题,以真挚的话语表达对友人的勉励与叮咛。全诗巧妙运用比兴手法,情景交融自然流畅。诗人通过描写萧瑟的衰林、清冷的秋月等意象,将离情别绪融入其中,以景衬情,进一步渲染出浓重的不舍与哀愁,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由南朝诗人谢灵运所作。刘宋王朝建立后,谢灵运虽未跻身权力中枢,却仍于朝中担任散职,凭借卓越才名而备受瞩目。宋武帝刘裕驾崩后,少帝继位,朝廷内部各派政治势力明争暗斗、倾轧不断。永初三年(422年)农历七月,谢灵运在这场权力纷争中终遭排挤,被外放任永嘉(治所位于今浙江温州)太守。此诗创作于他离开帝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之际,彼时他于城东约五十里的方山码头登船,与前来送行的亲友依依惜别,诗中所记便是这一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邻里相送至方山》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赠别抒情诗。全诗通过描写诗人因公务将前往,与邻里们在方山告别,表达了诗人对邻里旧情的不舍,以及自己身处政治处境而产生的无奈与隐忧。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乃逆承“析析就衰林,皎皎名秋月”。“含情”句是说“月”,“遇物”句是说“林”,但同时又是借外景以抒内情,实质仍在写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感受。情景交融:诗人本来就因“怀旧”而心中充满哀伤,看到衰林、秋月等凄凉之景后,内心的悲愁愈发难以遏制。这里的景引发了诗人更深层次的情感,情与景相互作用,融合无间。诗人将自己对京城、对邻里的不舍之情,以及对未来仕途的忧虑,都寄托在了眼前的景色之中。同时,诗人由月的盈亏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月虽有亏缺,但每月总会盈满,而自己却身不由己,不得不离开,这种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无奈和哀伤,情与景在联想中相互交融。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四句,诗人叙写即将赴任郡守,因与邻里旧情深厚而难舍难分。只,有敬奉之意,古籍中常与“奉”“承”“仰”“候”等动词连用,可见“只”字蕴含着恭敬承接的意味。“役”指行役,表明出任郡守是为朝廷效力。只役,即郑重对待官职使命,因此必须到任履职。“皇邑”代指帝都。首句意为因敬承王命而离京赴郡;次句点明目的地——永嘉,地处今浙江,古称瓯越之地。“相期”的“相”虽有互相之意,但此处更强调个人的期待与打算;“憩”本义为休息,然而诗人到永嘉是为官理政,并非休闲度假,却在此用“憩”字,言外之意是:此次外迁并非受朝廷重用,而是被投闲置散;同时也暗示他并不想在外郡有所作为,只想寻个僻远之处安身休憩,这也为后文“资此永幽栖”埋下伏笔。“资此”即借此机会,“永幽栖”则是长期隐居,将做官视作隐居,并希望长久如此,实为反语,暗含满腹牢骚。毕竟谢灵运本就是不甘寂寞之人。紧接着,诗人描写船只即将解缆启程。“及流潮”,即趁着涨潮出发,此句点明离京之意;但下一句笔锋一转,因眷恋亲友而徘徊不前,暂时未能成行。这种欲行又止的刻画,并非单纯描述实际行动——船只最终还是启航了——而是深入展现心理活动:既到了该走的时候,内心却不愿离去,不想走却又不得不走。表面上是与邻里亲友难舍难分,实则流露出对帝都的深切眷恋,这一情感在后文逐渐明晰。以上为诗歌第一小段,接下来四句构成第二小段。“析析”二句既是实景描写,又运用比兴手法。此时船已前行,途中所见自然是实景;但与后文“含情”两句相呼应,便具有了比兴意味。“析析”形容风吹树木之声,对于“就衰林”,叶笑雪《谢灵运诗选》注解为“岸边的树林静止,船顺风急驶,在船中看树林,只觉树林迎面而来”,此解虽富诗意,却未必准确。若依此说,“就衰林”的主语应为船或乘船人,但解释成“衰林”迎面而来,逻辑上略显混乱;且与下句对照,“皎皎”“明”皆是形容“秋月”,除“析析”与“皎皎”对仗工整外,其他词语并不严格对应,“衰林”与“秋月”在词性和意境上也难相匹配。况且谢灵运七月离京赴郡,虽已入秋,但树叶尚未枯黄,此时称树林为“衰林”并不恰当。因此,理解为“就衰”林更为合理,“就衰林”指已显衰败迹象、逐渐走向凋零的树林。诗人耳闻风吹木叶的“析析”声,意识到秋天已至,曾经葱郁的树林又将走向衰败;而目之所及,是皎洁明亮的秋月。诗人启程当晚是七月十六,正值月圆,此为真实情景。这与第一小段之间,实则跳过了船只解缆离岸的过程,转而描写途中景色。“含情”二句,旧注多认为是诗人自述,将“遇物”的“物”解释为树林和月亮。实则这两句承接上文,“含情”句写月,“遇物”句写林,同时借景抒情,本质上是在表达自身情感的变化。七月十六正值月圆,诗人由此联想:月亮饱含深情,即便常有缺蚀晦暗,每月仍能圆满一次,看来这并非难事。就像多情之人,遭遇悲欢离合时,情感自然流露,难以抑制。正如自己迁离帝都、远赴瓯越,虽已启程,却因“怀旧”而徘徊,这也是情不自禁的表现。而“遇物难歇”,恰似《韩诗外传》所言“树欲静而风不止”,“物”指风,承接“析析”句,说明林木因风吹而声响不止。这也如同诗人本不愿外任,却因皇命难违,身不由己,只能无奈启程。旧注或割裂景语与情语的联系,或引用老庄之言故作高深,都难以做到顺理成章。若按此解读,则由实入虚、触景生情,转折自然,层次也更为清晰。诗歌最后六句为第三小段,从题意来看,此段点明与邻里告别的主旨,作为全诗收尾。其中每两句为一层。“积疴”二句从自身情况切入,“资此”二句既关联赴郡之事,又呼应送行之人。最后“各勉”二句看似是与邻里道别的客套话,实则不经意间透露了诗人留恋京都、渴望有所作为的真实心意。有人认为谢灵运的山水诗常在结尾发表议论,显得多余,但这首诗恰恰相反,末两句恰恰揭示了诗人深藏内心的真实想法。先说“积疴”两句,上句称自己因多病,已无心过多考虑人生之事,言外之意是一切听天由命;下句表示自己淡泊名利,无所欲求,因此没有什么不满足。看似豁达,实则满含牢骚。接着进入第二层,诗人认为此次出任永嘉太守,倒是长期隐居、不问世事的好机会,暗示自己与皇帝、都城及京都邻里,恐怕将长久分离,而非短暂之别。这两句同样暗藏不满,言外之意是此次外迁,恐怕再无返回京都的可能,患得患失之情呼之欲出。结尾两句,上句呼吁彼此互勉,不断进德修身,以实现人生志向,“日新”在《周易》中多次出现,如《大畜》云“日新其德”,《系辞上》云“日新之谓盛德”,《礼记·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皆有进德修身之意;下句则希望亲友常通音信,只有得知对方近况,才能慰藉自己的孤独。“寂蔑”与“寂灭”同义,意为孤寂。这两句也流露出诗人留恋京都、热衷政治的情感。一个宣称已“谢生虑”“罕所阙”且打算“永幽栖”的人,本无需“各勉日新志”;他认为只有京城亲友来信,才能缓解孤独,可见所谓“永幽栖”不过是牢骚之语,并非真心所想。

4. 作品点评

谢灵运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质,在于他善于以细腻入微的笔触,精准捕捉并展现内心微妙复杂的情感世界。以《邻里相送至方山》为例,这首作品虽不属于典型的山水诗范畴,而是一篇赠别抒情之作,却同样彰显出谢灵运独特的创作风格。诗中词句看似豁达洒脱,实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仕途的眷恋与不舍。诗人运用凝练含蓄,甚至略带生涩的语言,将这份隐晦而真实的情感,以极为精妙的方式勾勒呈现。这种对复杂情感的细腻表达与独特的语言运用,正是谢灵运诗歌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也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情景相人,涯际不分,振往古,尽来今,唯康乐能之。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刘绘《咏萍》

下一篇:南北朝·谢朓《闲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