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役出皇邑":自己奉王命离开京城去永嘉赴任,
# 皇邑:京城,指刘宋都城建业(今南京市)。,只役:敬奉朝命赴外地任职。
"相期憩瓯越":希望到那里后能安适地居住下来。
# 瓯越:指水嘉郡。永嘉一带在汉代地属东瓯,东越王摇曾在那里建都,故称瓯越。,憩:休息。
"解缆及流潮":当船要趁着潮水解缆出发的时候,
# 及:乘。,解缆:解开系船的缆绳,指开船。
"怀旧不能发":我却因留恋故人而不忍离去。
# 怀旧:留恋老朋友。
"析析就衰林":船在行驶中靠近了析析作响的凋败的树林,
# 就:靠近。,析析:风吹树木的声响。
"皎皎明秋月":又看到秋月在放射着皎洁的光芒。
# 皎皎:光洁的样子。
"含情易为盈":本来就因有怀旧之情,容易感到心中充满悲伤。
# 盈:满。,含情:这里指怀旧之情。
"遇物难可歇":现在又看到衰林、秋月,内心的悲愁就更加难以遏制了。
# 遇物:指一路上遇到的衰林、秋月。
"积疴谢生虑":自己因久病而断绝了对于生活方面的追求,
# 虑:思虑、谋求。,谢:绝。,积疴:多年患病。疴,病。
"寡欲罕所阙":自己本来个人欲望就很少,所以现在并不觉得有什么不足。
# 阙:同“缺”。,寡欲:少欲。
"资此永幽栖":我是想借永嘉郡永远隐居下去,
# 幽栖:隐退屏居。,此:指永嘉郡。,资:借。
"岂伊年岁别":哪里是只离开你们一年半载去做官呢。
# 岂伊:岂惟。
"各勉日新志":希望你们努力做到天天进步,
# 日新:一天比一天进步。
"音尘慰寂蔑":并经常来信以安慰我的寂寥。
# 寂蔑:寂寞。李善本《文选》注云。蔑一作灭。《文选》二十。三谢诗。《诗纪》四十七。又《类聚》二十九引越、发、月、歇四韵。《初学记》十作引越、发、月、歇四韵。草堂诗笺八崔驸诗注引别一韵。,音尘:音信,消息。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邻里相送至方山》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赠别抒情诗。全诗通过描写诗人因公务将前往,与邻里们在方山告别,表达了诗人对邻里旧情的不舍,以及自己身处政治处境而产生的无奈与隐忧。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乃逆承“析析就衰林,皎皎名秋月”。“含情”句是说“月”,“遇物”句是说“林”,但同时又是借外景以抒内情,实质仍在写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感受。情景交融:诗人本来就因“怀旧”而心中充满哀伤,看到衰林、秋月等凄凉之景后,内心的悲愁愈发难以遏制。这里的景引发了诗人更深层次的情感,情与景相互作用,融合无间。诗人将自己对京城、对邻里的不舍之情,以及对未来仕途的忧虑,都寄托在了眼前的景色之中。同时,诗人由月的盈亏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月虽有亏缺,但每月总会盈满,而自己却身不由己,不得不离开,这种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无奈和哀伤,情与景在联想中相互交融。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四句,诗人叙写即将赴任郡守,因与邻里旧情深厚而难舍难分。只,有敬奉之意,古籍中常与“奉”“承”“仰”“候”等动词连用,可见“只”字蕴含着恭敬承接的意味。“役”指行役,表明出任郡守是为朝廷效力。只役,即郑重对待官职使命,因此必须到任履职。“皇邑”代指帝都。首句意为因敬承王命而离京赴郡;次句点明目的地——永嘉,地处今浙江,古称瓯越之地。“相期”的“相”虽有互相之意,但此处更强调个人的期待与打算;“憩”本义为休息,然而诗人到永嘉是为官理政,并非休闲度假,却在此用“憩”字,言外之意是:此次外迁并非受朝廷重用,而是被投闲置散;同时也暗示他并不想在外郡有所作为,只想寻个僻远之处安身休憩,这也为后文“资此永幽栖”埋下伏笔。“资此”即借此机会,“永幽栖”则是长期隐居,将做官视作隐居,并希望长久如此,实为反语,暗含满腹牢骚。毕竟谢灵运本就是不甘寂寞之人。紧接着,诗人描写船只即将解缆启程。“及流潮”,即趁着涨潮出发,此句点明离京之意;但下一句笔锋一转,因眷恋亲友而徘徊不前,暂时未能成行。这种欲行又止的刻画,并非单纯描述实际行动——船只最终还是启航了——而是深入展现心理活动:既到了该走的时候,内心却不愿离去,不想走却又不得不走。表面上是与邻里亲友难舍难分,实则流露出对帝都的深切眷恋,这一情感在后文逐渐明晰。以上为诗歌第一小段,接下来四句构成第二小段。“析析”二句既是实景描写,又运用比兴手法。此时船已前行,途中所见自然是实景;但与后文“含情”两句相呼应,便具有了比兴意味。“析析”形容风吹树木之声,对于“就衰林”,叶笑雪《谢灵运诗选》注解为“岸边的树林静止,船顺风急驶,在船中看树林,只觉树林迎面而来”,此解虽富诗意,却未必准确。若依此说,“就衰林”的主语应为船或乘船人,但解释成“衰林”迎面而来,逻辑上略显混乱;且与下句对照,“皎皎”“明”皆是形容“秋月”,除“析析”与“皎皎”对仗工整外,其他词语并不严格对应,“衰林”与“秋月”在词性和意境上也难相匹配。况且谢灵运七月离京赴郡,虽已入秋,但树叶尚未枯黄,此时称树林为“衰林”并不恰当。因此,理解为“就衰”林更为合理,“就衰林”指已显衰败迹象、逐渐走向凋零的树林。诗人耳闻风吹木叶的“析析”声,意识到秋天已至,曾经葱郁的树林又将走向衰败;而目之所及,是皎洁明亮的秋月。诗人启程当晚是七月十六,正值月圆,此为真实情景。这与第一小段之间,实则跳过了船只解缆离岸的过程,转而描写途中景色。“含情”二句,旧注多认为是诗人自述,将“遇物”的“物”解释为树林和月亮。实则这两句承接上文,“含情”句写月,“遇物”句写林,同时借景抒情,本质上是在表达自身情感的变化。七月十六正值月圆,诗人由此联想:月亮饱含深情,即便常有缺蚀晦暗,每月仍能圆满一次,看来这并非难事。就像多情之人,遭遇悲欢离合时,情感自然流露,难以抑制。正如自己迁离帝都、远赴瓯越,虽已启程,却因“怀旧”而徘徊,这也是情不自禁的表现。而“遇物难歇”,恰似《韩诗外传》所言“树欲静而风不止”,“物”指风,承接“析析”句,说明林木因风吹而声响不止。这也如同诗人本不愿外任,却因皇命难违,身不由己,只能无奈启程。旧注或割裂景语与情语的联系,或引用老庄之言故作高深,都难以做到顺理成章。若按此解读,则由实入虚、触景生情,转折自然,层次也更为清晰。诗歌最后六句为第三小段,从题意来看,此段点明与邻里告别的主旨,作为全诗收尾。其中每两句为一层。“积疴”二句从自身情况切入,“资此”二句既关联赴郡之事,又呼应送行之人。最后“各勉”二句看似是与邻里道别的客套话,实则不经意间透露了诗人留恋京都、渴望有所作为的真实心意。有人认为谢灵运的山水诗常在结尾发表议论,显得多余,但这首诗恰恰相反,末两句恰恰揭示了诗人深藏内心的真实想法。先说“积疴”两句,上句称自己因多病,已无心过多考虑人生之事,言外之意是一切听天由命;下句表示自己淡泊名利,无所欲求,因此没有什么不满足。看似豁达,实则满含牢骚。接着进入第二层,诗人认为此次出任永嘉太守,倒是长期隐居、不问世事的好机会,暗示自己与皇帝、都城及京都邻里,恐怕将长久分离,而非短暂之别。这两句同样暗藏不满,言外之意是此次外迁,恐怕再无返回京都的可能,患得患失之情呼之欲出。结尾两句,上句呼吁彼此互勉,不断进德修身,以实现人生志向,“日新”在《周易》中多次出现,如《大畜》云“日新其德”,《系辞上》云“日新之谓盛德”,《礼记·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皆有进德修身之意;下句则希望亲友常通音信,只有得知对方近况,才能慰藉自己的孤独。“寂蔑”与“寂灭”同义,意为孤寂。这两句也流露出诗人留恋京都、热衷政治的情感。一个宣称已“谢生虑”“罕所阙”且打算“永幽栖”的人,本无需“各勉日新志”;他认为只有京城亲友来信,才能缓解孤独,可见所谓“永幽栖”不过是牢骚之语,并非真心所想。
4. 作品点评
谢灵运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质,在于他善于以细腻入微的笔触,精准捕捉并展现内心微妙复杂的情感世界。以《邻里相送至方山》为例,这首作品虽不属于典型的山水诗范畴,而是一篇赠别抒情之作,却同样彰显出谢灵运独特的创作风格。诗中词句看似豁达洒脱,实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仕途的眷恋与不舍。诗人运用凝练含蓄,甚至略带生涩的语言,将这份隐晦而真实的情感,以极为精妙的方式勾勒呈现。这种对复杂情感的细腻表达与独特的语言运用,正是谢灵运诗歌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也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
# 情景相人,涯际不分,振往古,尽来今,唯康乐能之。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
上一篇:南北朝·刘绘《咏萍》
下一篇:南北朝·谢朓《闲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