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秋三五月":去年秋天的十五的月亮,
# 三五:农历十五日。
"今秋还照梁":在今年秋天又照着雕梁。
# 梁:屋梁。
"今春兰蕙草":今年春天的兰蕙芳草,
# 蕙草:兰和蕙。皆香草。
"来春复吐芳":明年春天还会吐出幽香。
"悲哉人道异":可叹人与明月兰蕙有差异,
# 人道异:谓人类生命的规律不同,不能像月缺复圆、花落重开一样。
"一谢永销亡":一旦辞世去,永远不能返回。
# 销亡:消失。
"帘屏既毁撤":人死后,生前用的帘幕屏障就被烧祭或撤去,
# 帘屏既毁撤:玉台作屏筵空有设。文苑、《诗纪》并云。一作屏筵空有设。毁撤:撤除,毁掉。因为人已死,生前用物随之用于烧祭或撤去。
"帷席更施张":新的帷帐代替了它们的地方。
# 施张:安放;铺陈。
"游尘掩虚座":浮尘落满她曾坐过的椅子,
"孤帐覆空床":孤帐覆盖空空的卧床。
"万事无不尽":古来万事无不尽,
# 万事无不尽:谓人亡物空。
"徒令存者伤":只剩下无边的孤独与凄惶。
# 徒:白白地。
南朝齐梁文学家,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沈约(441~513),南朝齐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人,为“竟陵八友”之一。曾在南朝宋、齐两朝做官,后来帮助梁武帝萧衍登上皇位,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封为建昌县侯,官至尚书令。沈约与谢朓、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其诗重藻饰,部分诗作语言清新。他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作诗区别、调和四声,避免八病,对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起重要作用,曾据旧本撰成《宋书》,又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代表作品有《早行逢故人》《早发定山》《别范安成》等。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悼亡诗。描绘了时光流转中自然景物的循环往复,如秋月照梁、兰蕙吐芳,同时展现了室内妻子生前用品更换、尘帐覆床的凄凉景象,体现了人生与自然的差异,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沉痛悼念以及对生命无常的哀伤。借自然与室内景象的变化,写出了对亡妻的思念和对生命消逝的悲叹。
2. 写作手法
对比:“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这几句通过对比,深刻地突出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诗人回顾去年秋天的十五月圆之夜,月光洒落在屋梁之上,而今年秋天,同样的月亮依旧明亮,依然如旧地照着屋梁。描写了春天的兰草和蕙草,今年春天它们绽放芬芳,来年春天依旧会再次吐露香气。“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笔锋陡然一转,发出悲叹。人生与自然截然不同,人类的生命一旦逝去,就如同凋谢的花朵,无法再次绽放,是一去不复返的。情景交融:“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这几句,诗人将目光转向室内。曾经与亡者共同生活过的房间,如今帘屏已被拆除,帷席也重新更换,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灰尘落在空荡荡的座位上,孤独的帐子覆盖着无人的床,这些室内景象的描写,处处透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凄凉感。诗人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刻画,将自己的孤独、哀伤之情融入到具体的景物之中,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在这空荡的房间里,独自面对回忆的痛苦与悲伤,情景相生,使悼念亡者的情感更加真切动人。
3. 分段赏析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去年秋天的十五月圆之夜,明月高悬,清辉如水,透过窗棂洒落屋内。时光流转,几经圆缺,今年秋天,那轮圆月依旧明亮,如往昔一般照亮屋梁。今年春天,惹人喜爱的兰花蕙草,散发着阵阵芬芳。历经夏秋与冬,虽曾枯萎,可待来年冰雪消融,它们又会如同去年春天一样,吐露芬芳,为春日增添光彩。然而,“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人终究与那“三五月”和“兰蕙草”不同。月亮缺了,还会再圆;花朵枯萎,仍能重放。但人的生命一旦终结,便再无归来之日。诗的前六句,以春花秋月的永恒循环反衬人事的无常。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那花前月下的场景,曾是诗人与妻子共度的美好时光,勾起他无数甜蜜回忆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伤感。当年,秋月照房,夫妻二人出双入对;如今,月色依旧,诗人却孤身一人,倍感凄凉。春花吐芳时,他会忆起妻子的美丽容颜,往昔携手花丛、流连忘返的场景历历在目;可如今,花依旧,人已非,心中满是怅惘。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人道”,凄凉之感难以言表。“屏筵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诗句由室外转入室内,从自然景物写到日常用具。“屏筵”与“帷席”,都是妻子生前常用之物。如今,屏风、坐席虽在,人却已亡,徒留虚设;幔席之类也已更换,不复从前。再看妻子生前常坐的坐具,已被游尘覆盖;睡过的床榻,也被孤零零的帐幔空荡荡地罩着。“屏筵”两句中的“空”与“更”,饱含着诗人的感伤。“游尘”两句,着重描写亡妻生前用得最多的坐具与卧具。游尘掩座,说明妻子离去已有多时,可诗人仍未挪动这些物品,帷帐依旧高悬,仿佛妻子仍在身边,足见他眷恋之深。但现实终究残酷,座是空的,床也是空的,物是人非,妻子的音容笑貌再也无法得见。这四句将房室的凄凉之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而这凄凉之景,正是诗人内心凄凉的写照。结尾两句,“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万事无不尽”总结上文,写逝者已逝;“徒令存者伤”则落笔自身,写生者因亡妻离去,睹物伤情,心中满是孤独与悲哀。诗的后半部分,将悲伤之情与凄凉环境融为一体,情景交融,悲怆之情愈发浓烈。
4. 作品点评
《悼亡诗》是沈约的诗歌作品,其以简洁而深情的笔触,生动展现了悼亡主题。诗中自然与人生的对比,使生命无常的主题更为深刻,借景抒情的运用,让情感表达委婉含蓄却又真挚动人。沈约以清怨的风格,将对亡妻的思念和生命消逝的哀伤融入诗中,语言质朴自然,却具有强大感染力。在南朝诗歌中,此诗独树一帜,不仅体现了沈约的文学造诣,也为后世悼亡诗创作提供了典范,对丰富古代悼亡诗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南北朝·沈约《石塘濑听猿》
下一篇:南北朝·谢朓《同王主簿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