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o
wáng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沈约浏览量:2
qiū
sān
yuè
jīn
qiū
hái
zhào
liáng
jīn
chūn
lán
huì
cǎo
lái
chūn
fāng
bēi
zāi
rén
dào
xiè
yǒng
xiāo
wáng
lián
píng
huǐ
chè
wéi
gēng
shī
zhāng
yóu
chén
yǎn
zuò
zhàng
kōng
chuáng
wàn
shì
jìn
lìng
cún
zhě
shāng

译文

去年秋天的十五的月亮,在今年秋天又照着雕梁。今年春天的兰蕙芳草,明年春天还会吐出幽香。可叹人与明月兰蕙有差异,一旦辞世去,永远不能返回。人死后,生前用的帘幕屏障就被烧祭或撤去,新的帷帐代替了它们的地方。浮尘落满她曾坐过的椅子,孤帐覆盖空空的卧床。古来万事无不尽,只剩下无边的孤独与凄惶。

逐句剖析

"去秋三五月":去年秋天的十五的月亮,

# 三五:农历十五日。

"今秋还照梁":在今年秋天又照着雕梁。

# 梁:屋梁。

"今春兰蕙草":今年春天的兰蕙芳草,

# 蕙草:兰和蕙。皆香草。

"来春复吐芳":明年春天还会吐出幽香。

"悲哉人道异":可叹人与明月兰蕙有差异,

# 人道异:谓人类生命的规律不同,不能像月缺复圆、花落重开一样。

"一谢永销亡":一旦辞世去,永远不能返回。

# 销亡:消失。

"帘屏既毁撤":人死后,生前用的帘幕屏障就被烧祭或撤去,

# 帘屏既毁撤:玉台作屏筵空有设。文苑、《诗纪》并云。一作屏筵空有设。毁撤:撤除,毁掉。因为人已死,生前用物随之用于烧祭或撤去。

"帷席更施张":新的帷帐代替了它们的地方。

# 施张:安放;铺陈。

"游尘掩虚座":浮尘落满她曾坐过的椅子,

"孤帐覆空床":孤帐覆盖空空的卧床。

"万事无不尽":古来万事无不尽,

# 万事无不尽:谓人亡物空。

"徒令存者伤":只剩下无边的孤独与凄惶。

# 徒:白白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悼亡诗》是南朝梁诗人沈约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主题是悼念亡妻,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室内陈设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与悲痛之情。运用对比和借景抒情,以春秋交替、兰蕙荣枯的自然永恒对比人生的短暂无常;借室内物是人非之景,寄托哀思。前六句以春秋花卉起兴,感慨人生易逝;后六句描写室内旧物更换、尘帐覆床之景,强化悲伤。作品情感真挚,风格清怨,在悼亡诗题材中,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含蓄的写法,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对后世同题材诗词创作影响较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齐梁文学家,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沈约(441~513),南朝齐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人,为“竟陵八友”之一。曾在南朝宋、齐两朝做官,后来帮助梁武帝萧衍登上皇位,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封为建昌县侯,官至尚书令。沈约与谢朓、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其诗重藻饰,部分诗作语言清新。他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作诗区别、调和四声,避免八病,对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起重要作用,曾据旧本撰成《宋书》,又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代表作品有《早行逢故人》《早发定山》《别范安成》等。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悼亡诗。描绘了时光流转中自然景物的循环往复,如秋月照梁、兰蕙吐芳,同时展现了室内妻子生前用品更换、尘帐覆床的凄凉景象,体现了人生与自然的差异,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沉痛悼念以及对生命无常的哀伤。借自然与室内景象的变化,写出了对亡妻的思念和对生命消逝的悲叹。

2. 写作手法

对比:“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这几句通过对比,深刻地突出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诗人回顾去年秋天的十五月圆之夜,月光洒落在屋梁之上,而今年秋天,同样的月亮依旧明亮,依然如旧地照着屋梁。描写了春天的兰草和蕙草,今年春天它们绽放芬芳,来年春天依旧会再次吐露香气。“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笔锋陡然一转,发出悲叹。人生与自然截然不同,人类的生命一旦逝去,就如同凋谢的花朵,无法再次绽放,是一去不复返的。情景交融:“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这几句,诗人将目光转向室内。曾经与亡者共同生活过的房间,如今帘屏已被拆除,帷席也重新更换,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灰尘落在空荡荡的座位上,孤独的帐子覆盖着无人的床,这些室内景象的描写,处处透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凄凉感。诗人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刻画,将自己的孤独、哀伤之情融入到具体的景物之中,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在这空荡的房间里,独自面对回忆的痛苦与悲伤,情景相生,使悼念亡者的情感更加真切动人。

3. 分段赏析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去年秋天的十五月圆之夜,明月高悬,清辉如水,透过窗棂洒落屋内。时光流转,几经圆缺,今年秋天,那轮圆月依旧明亮,如往昔一般照亮屋梁。今年春天,惹人喜爱的兰花蕙草,散发着阵阵芬芳。历经夏秋与冬,虽曾枯萎,可待来年冰雪消融,它们又会如同去年春天一样,吐露芬芳,为春日增添光彩。然而,“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人终究与那“三五月”和“兰蕙草”不同。月亮缺了,还会再圆;花朵枯萎,仍能重放。但人的生命一旦终结,便再无归来之日。诗的前六句,以春花秋月的永恒循环反衬人事的无常。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那花前月下的场景,曾是诗人与妻子共度的美好时光,勾起他无数甜蜜回忆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伤感。当年,秋月照房,夫妻二人出双入对;如今,月色依旧,诗人却孤身一人,倍感凄凉。春花吐芳时,他会忆起妻子的美丽容颜,往昔携手花丛、流连忘返的场景历历在目;可如今,花依旧,人已非,心中满是怅惘。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人道”,凄凉之感难以言表。“屏筵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诗句由室外转入室内,从自然景物写到日常用具。“屏筵”与“帷席”,都是妻子生前常用之物。如今,屏风、坐席虽在,人却已亡,徒留虚设;幔席之类也已更换,不复从前。再看妻子生前常坐的坐具,已被游尘覆盖;睡过的床榻,也被孤零零的帐幔空荡荡地罩着。“屏筵”两句中的“空”与“更”,饱含着诗人的感伤。“游尘”两句,着重描写亡妻生前用得最多的坐具与卧具。游尘掩座,说明妻子离去已有多时,可诗人仍未挪动这些物品,帷帐依旧高悬,仿佛妻子仍在身边,足见他眷恋之深。但现实终究残酷,座是空的,床也是空的,物是人非,妻子的音容笑貌再也无法得见。这四句将房室的凄凉之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而这凄凉之景,正是诗人内心凄凉的写照。结尾两句,“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万事无不尽”总结上文,写逝者已逝;“徒令存者伤”则落笔自身,写生者因亡妻离去,睹物伤情,心中满是孤独与悲哀。诗的后半部分,将悲伤之情与凄凉环境融为一体,情景交融,悲怆之情愈发浓烈。

4. 作品点评

《悼亡诗》是沈约的诗歌作品,其以简洁而深情的笔触,生动展现了悼亡主题。诗中自然与人生的对比,使生命无常的主题更为深刻,借景抒情的运用,让情感表达委婉含蓄却又真挚动人。沈约以清怨的风格,将对亡妻的思念和生命消逝的哀伤融入诗中,语言质朴自然,却具有强大感染力。在南朝诗歌中,此诗独树一帜,不仅体现了沈约的文学造诣,也为后世悼亡诗创作提供了典范,对丰富古代悼亡诗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沈约《石塘濑听猿》

下一篇:南北朝·谢朓《同王主簿有所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