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ng
cháng
shì

朝代:南北朝作者:颜延之浏览量:3
xiàng
xiù
gān
dàn
shēn
xīn
tuō
háo
tàn
dào
hǎo
yuān
xuán
guān
shū
zhāng
jiāo
hóng
鸿
xuān
pān
fèng
liú
lián
yóu
chuàng
shān
yáng

译文

向秀甘愿淡泊于名利,把深沉的心意寄托在笔墨之上。探究道理喜好深奥玄妙的学问,读书时鄙弃那些繁琐的章句注解。与吕安交往气度不凡,与嵇康结交,品格高尚如同凤凰高飞。在山阳河中游玩流连忘返。如今向秀悲怆写下《山阳赋》。

逐句剖析

"向秀甘淡薄":向秀甘愿淡泊于名利,

"深心托豪素":把深沉的心意寄托在笔墨之上。

"探道好渊玄":探究道理喜好深奥玄妙的学问,

"观书鄙章句":读书时鄙弃那些繁琐的章句注解。

"交吕既鸿轩":与吕安交往气度不凡,

"攀嵇亦凤举":与嵇康结交,品格高尚如同凤凰高飞。

"流连河里游":在山阳河中游玩流连忘返。

"恻怆山阳赋":如今向秀悲怆写下《山阳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向常侍》是南北朝时期颜延之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写向秀的,前四句写了向秀的日常生活,表现出他为人的格调。本诗一作《五君咏·向秀》一说钱选所作。此诗以向秀为主要对象,追忆了他与友人吕安、嵇康的交往以及他们高雅的志趣和追求。诗中先赞扬向秀淡泊名利、潜心学问的品质,接着描述他与好友交往时的不凡气度和高雅品格,最后提到《山阳赋》,流露出对他们曾经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物是人非的伤感。全诗情感真挚,语言典雅,通过对向秀及其友人的刻画,展现出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风采和精神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刘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颜延之(384~456),南朝刘宋文学家。字延年,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早年孤贫,好读书,无所不览。晋末曾任主簿、行参军,宋武帝时任太子中舍人,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颜延之与谢灵运均以文采知名,并称“颜谢”,又与鲍照、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文学成就主要在辞赋及散文创作方面。他的诗重雕琢,喜用事,文辞深奥华丽。代表作品有《五君咏》《赭白马赋》。明人辑有《颜光禄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史诗,属于五言古诗。诗歌以向秀为吟咏对象,围绕他的生活态度、学术追求、交友情况和情感世界展开。通过对向秀甘于淡泊、潜心学问、与贤友交往以及面对山阳旧地感伤等事迹的描述,塑造了一个具有高尚品格和丰富情感的文人形象,表达了对向秀的赞美和缅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状态。

2. 分段赏析

“向秀甘淡薄”,生动勾勒出他安于恬淡、不慕荣利、摒弃权势的人生态度。而“深心托豪素”,则点明他将内心的深邃思绪与情感,倾注于笔墨文章之中。“豪素”即笔与纸的雅称,陆机在《文赋》中曾言“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豪素之所拟”。这句诗精准道出文人著述的初心,因而备受推崇。近代文人吕贞白在题画诗中写下“邱壑藏胸中,深心托豪素”;郑板桥更是化用为名联“深心托豪素,努力爱春华”,足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探道好渊玄,观书鄙章句”描绘了向秀的治学风貌。从他为《庄子》作注,便能窥见其对道家思想的推崇与钻研。读书时,他摒弃繁琐的章句训诂,这与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述的“好读书不求甚解”颇为相似。这种读书方式,实则暗合颜延之的审美偏好。颜延之与陶渊明情谊深厚,陶渊明逝世后,他所作的《陶征士诔》,以真挚笔触颂扬友人高风亮节,情真意切。或许正是基于对陶渊明读书观的熟稔,颜延之将这种不拘泥于字句、追求思想精髓的方法赋予向秀。在中国古代学术传统中,治学路径向来分野明显:汉代古经文学派与清代乾嘉学派偏重文字考据,认为一字错解便会曲解文意;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则强调整体把握,主张字词服务于思想逻辑,倡导以直觉领悟大义。由此观之,诸葛亮的“但观大略”、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实则同出一源。诗的后四句聚焦“竹林七贤”往事。颜延之作《五君咏》,独选五人而不写山涛、王戎,可见其对七贤的评判有所取舍。嵇康生性洒脱,拒绝出仕,以打铁为乐,面对司马昭征召,毅然避居河东。山涛调任时举荐嵇康,嵇康愤而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最终招来杀身之祸。挚友离世后,向秀写下《思旧赋》寄托哀思。“流连河里游,恻怆山阳赋”正是描绘向秀赴洛阳途中,数次渡河辗转,只为前往山阳故地,悼念嵇康。向秀在《思旧赋》中自述“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清晰勾勒出他先渡黄河、折返悼念,再启程赴洛的路线,足见颜延之对向秀事迹的考据之精、理解之深,诗中字句皆有依凭。颜延之此诗,既是对向秀学识品格的由衷赞美,更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在字里行间悄然投射出自我的精神志趣与人生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代放歌行》

下一篇:南北朝·萧衍《七夕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