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华不待年":青春容颜不会等待岁月的挽留,
"何为客游梁":为何还要客居他乡漂泊在梁州。
"九月寒阴合":九月的寒云阴沉四合,
"悲风断君肠":悲凉的风声吹断人肠。
"叹息空房妇":空房中的妇人叹息不已,
"幽思坐自伤":独坐幽思独自神伤。
"劳心结远路":满心的牵挂系在远方的路上,
"惆怅独未央":惆怅之情萦绕心头,没有尽头。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1. 分段赏析
“容华不待年”,如清晨朝露转瞬即逝,青春的艳丽容貌不会因岁月的脚步而停留。时光宛如白驹过隙,在不经意间带走了年少的轻狂与美丽,留下的是对岁月无情流逝的深深感慨。古人常叹“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正是对这一情感的深刻诠释,青春的短暂与珍贵,在这句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何为客游梁”,以一声饱含疑惑的反问,道出游子客居他乡的无奈与迷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究竟是为了追逐功名,还是生活所迫?其中暗含着作者自身颠沛流离的经历,亦或是对众多游子命运的共情。就像王维笔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游子,在异乡的孤独中,常常会发出这样对自身处境的疑问,饱含着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现状的无奈。“九月寒阴合”,点明了时间的节点是九月,此时秋意已深,寒气与阴气相互凝结,天地间一片肃杀。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凋零,仿佛大自然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而积蓄寒冷。这种景象不仅是对季节的描绘,更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凉、压抑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深入骨髓的寒意。“悲风断君肠”,“悲风”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划破了秋日的寂静,带来了无尽的悲凉。这悲风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更是诗人内心悲伤情感的外化。它吹过旷野,吹过房檐,也吹进了人的心里,让人肝肠寸断。就像李白“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中的风,带着无尽的苍凉,将诗人的悲伤之情推向了极致。“叹息空房妇”,勾勒出一位独守空房的妇人形象。她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一声接一声的叹息,承载着无尽的孤独与无奈。房间里的寂静与空旷,如同她内心的寂寞,无人倾诉,无人陪伴。她的身影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单薄,仿佛被整个世界所遗忘,唯有叹息声在空房中回荡。“幽思坐自伤”,进一步深入刻画妇人的内心世界。她静静地坐着,思绪万千,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之中。那些过往的回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对未来的担忧,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让她独自感伤。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忧伤,嘴角微微下垂,脸上写满了痛苦与哀伤,内心的折磨让她难以自拔。“劳心结远路”,妇人心中的思念如同一条无形的线,紧紧地系在远方的道路上。她想象着远方的人在那条路上奔波、行走,心中充满了牵挂与担忧。每一条蜿蜒的小路,每一个陌生的驿站,都可能成为她思念的焦点。她盼望着远方的人能够早日归来,盼望着能够与亲人团聚,这种思念之情让她的心时刻不得安宁。“惆怅独未央”,“未央”二字,道尽了这种惆怅孤独的感觉没有尽头。妇人的惆怅如同那绵绵不断的秋雨,缠缠绵绵,永不停歇。她独自在黑暗中等待,在孤独中徘徊,这种情感没有终点,仿佛要伴随她一生。就像后主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绪,绵长而又无尽,给人一种挥之不去的哀伤。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杏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