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虽欣瞩":碧绿的大海虽然让人欣喜地凝望,
# 欣瞩:欣喜地看到。
"金台空有闻":传说中的黄金台却只空有听闻。
# 金台:传说海中神仙居处。
"远水翻如岸":远处的海水翻涌,仿佛变成了岸边,
"遥山倒似云":遥远的山峦倒映水中,倒像是天上的云彩。
# 倒:文苑作到。
"断涛还共合":断开的波涛还会重新汇合,
"连浪或时分":连绵的浪花有时又会分开。
"驯鸥旧可狎":温顺的海鸥向来可以亲近嬉戏,
# 驯鸥:驯熟的鸥鸟。
"卉木足为群":花草树木也足以与之相伴为群。
# 为群:为伍,做伴。,卉木:草木。
"方知小姑射":此刻才明白像姑射山仙子那样的超然境界,
# 小姑射:以姑射为小。小,用如动。
"谁复语临汾":谁还会说起在临汾观水的往事呢。
隋朝第二位皇帝
杨广(569~618),即隋炀帝。隋朝皇帝,隋文帝杨坚次子。又名英。初封晋王,以阴谋获宠,代兄勇为太子。在位期间,营建东都洛阳,开掘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四出巡游;又完善三省六部制,省并州县,整顿户籍,兴办学校,确立科举取士制度。杨广文学造诣很高,其诗文作品“并存雅体,归于典制”。他的《白马篇》《纪辽东二首》,皆以功名自期,尚武豪雄,辞藻纵横,风格劲健。著有《与越公书》《建东都诏》《冬至受朝》等。有辑本《隋炀帝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海诗。描绘了大海远望时浪涛如岸、岛屿似云,近观时涛起浪涌、分合激荡的壮阔景象,以及海上鸥鸟可狎、岛民可群的和谐画面,既体现出大海的磅礴气势与奇异动态,又营造出一种既含对大海神往,又显开阔襟怀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用典:“方知小姑射”化用《庄子·逍遥游》中“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的典故。姑射山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象征超凡脱俗、与道合一的至高境界。这一典故将现实中的海洋景观与神话中的仙境勾连,既是对眼前奇观的升华,也暗含作者对超越尘俗的精神世界的向往。对比:“谁复语临汾”,表面是感慨当下无人再提尧舜祥瑞之事,实则借汉武帝巡游汾阴的历史记忆,将自身望海的体验与帝王巡狩的壮阔场景勾连,而“谁复语”的追问,则暗含诗人以己身比肩帝王的豪情,纵无祥瑞相伴,亦能以胸襟气魄直面山海,在自然中体悟超越尘俗的精神境界。
3. 分段赏析
“碧海虽心瞩,金台空有闻”,初见碧海时的新鲜与雀跃,恰是心中久存的向往落地。曾听闻海中金台的传说,那百丈高台巧夺天工,如蓬莱仙境般缥缈,可此刻亲见碧浪翻涌,才觉传说终是“空有闻”。这份“不满足”,实则藏着更深的神往:比起虚幻的传说,眼前这片真实的大海,更让人魂牵梦萦。“远水翻如岸,遥山倒似云”,将望中奇景写得灵动鲜活。远观海水翻涌时,浪涛竟如突兀的高岸般拔地而起;遥遥望去,海中岛屿倒映水中,随波轻晃,恍惚间竟似流云翻卷。这般动态奇景,满是初见时的惊奇与震撼,仿佛大海正以磅礴的生命力在眼前舞动。“断涛还共合,连浪或时分”,则聚焦涛浪的激荡。潮头奔涌而来,几股断涛骤然相汇,旋即又轰然合拢;连绵的巨浪席卷而至,时而轰然撞碎,分流而去。分合之间,是大海奔涌不息的力量,每一次撞击都激荡出壮阔的轰鸣,将观海时的震撼推向深处,这既是近观的细致,更是对大海磅礴气势的直面。从远望到近观,目光流转间尽是对海的描摹,而往后的诗句,则藏着观海人的心境与襟怀。“训鸥旧可狎,卉木足为群”,化用《列子》中与鸥鸟相狎的典故,写海上鸥鸟可亲近嬉戏;又借《尚书》“岛夷卉服”之意,说海岛先民亦可共处,恰似反用孔子“鸟兽不可与同群”之语。这般表述,并非遁世隐居的念想,而是暗含隋炀帝对绥靖四夷、恩被天下的期许。“方知小姑射,谁复语临汾”,更是将这份襟怀推向极致。亲见沧海壮阔后,才知那传说中的姑射神山不过是小丘,汉武帝泛舟汾河时所作的《秋风辞》,相较之下也显得微不足道了。这般眼界,恰似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豁然,在观海的豪情中,尽显一份睥睨古今的壮阔心境。
4. 作品点评
隋炀帝这首《望海诗》,笔力间自有一番沉雄气象。虽说与曹操《观沧海》中那吞吐宇宙的胸襟相比尚有差距,未能达到同等境界,但在历代同题诗作中,已是脱颖而出的佳作,正因这份独特的气韵,它才得以被多种类书收录,流传至今。细品全诗,字里行间涌动的情感尤为积极亢奋:从初见碧海的神往,到静观浪涛的震撼,再到由海生发的襟怀,无不透着一股昂扬的力量。这般心绪背后,分明藏着一番未露的政治雄图。
上一篇:隋·佚名《任昉引越人谚》
下一篇:隋·李德林《从驾还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