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hǎi
shī

朝代:隋作者:杨广浏览量:3
hǎi
suī
xīn
zhǔ
jīn
tái
kōng
yǒu
wén
yuǎn
shuǐ
fān
àn
yáo
shān
dào
yún
duàn
tāo
hái
gòng
lián
làng
huò
shí
fēn
xùn
ōu
jiù
xiá
huì
wéi
qún
fāng
zhī
xiǎo
shuí
lín
fén

译文

碧绿的大海虽然让人欣喜地凝望,传说中的黄金台却只空有听闻。远处的海水翻涌,仿佛变成了岸边,遥远的山峦倒映水中,倒像是天上的云彩。断开的波涛还会重新汇合,连绵的浪花有时又会分开。温顺的海鸥向来可以亲近嬉戏,花草树木也足以与之相伴为群。此刻才明白像姑射山仙子那样的超然境界,谁还会说起在临汾观水的往事呢。

逐句剖析

"碧海虽欣瞩":碧绿的大海虽然让人欣喜地凝望,

# 欣瞩:欣喜地看到。

"金台空有闻":传说中的黄金台却只空有听闻。

# 金台:传说海中神仙居处。

"远水翻如岸":远处的海水翻涌,仿佛变成了岸边,

"遥山倒似云":遥远的山峦倒映水中,倒像是天上的云彩。

# 倒:文苑作到。

"断涛还共合":断开的波涛还会重新汇合,

"连浪或时分":连绵的浪花有时又会分开。

"驯鸥旧可狎":温顺的海鸥向来可以亲近嬉戏,

# 驯鸥:驯熟的鸥鸟。

"卉木足为群":花草树木也足以与之相伴为群。

# 为群:为伍,做伴。,卉木:草木。

"方知小姑射":此刻才明白像姑射山仙子那样的超然境界,

# 小姑射:以姑射为小。小,用如动。

"谁复语临汾":谁还会说起在临汾观水的往事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望海》是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创作的五言古诗。此诗借观赏大海抒发情怀,将海洋意象与政治隐喻相融合,“远水翻如岸,遥山倒似云”等句以意象描绘出海浪的磅礴气势;“断涛共合”“连浪时分”等句则勾勒出海洋的变幻莫测。后半部分化用驯鸥、姑射神山等典故,暗喻帝王安抚四方的理想。同时,以“临汾”与汉武帝巡游的旧事作对比,凸显出杨广的雄阔胸襟。整首诗既描写了海景,又寄托了情怀,展现出杨广作为帝王的自我期许与美学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隋朝第二位皇帝

杨广(569~618),即隋炀帝。隋朝皇帝,隋文帝杨坚次子。又名英。初封晋王,以阴谋获宠,代兄勇为太子。在位期间,营建东都洛阳,开掘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四出巡游;又完善三省六部制,省并州县,整顿户籍,兴办学校,确立科举取士制度。杨广文学造诣很高,其诗文作品“并存雅体,归于典制”。他的《白马篇》《纪辽东二首》,皆以功名自期,尚武豪雄,辞藻纵横,风格劲健。著有《与越公书》《建东都诏》《冬至受朝》等。有辑本《隋炀帝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望海诗》是隋炀帝杨广继位之后,第一次征讨辽国在返回的途中即兴创作的。虞世基曾作和诗相酬。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海诗。描绘了大海远望时浪涛如岸、岛屿似云,近观时涛起浪涌、分合激荡的壮阔景象,以及海上鸥鸟可狎、岛民可群的和谐画面,既体现出大海的磅礴气势与奇异动态,又营造出一种既含对大海神往,又显开阔襟怀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用典:“方知小姑射”​​化用《庄子·逍遥游》中“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的典故。姑射山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象征超凡脱俗、与道合一的至高境界。这一典故将现实中的海洋景观与神话中的仙境勾连,既是对眼前奇观的升华,也暗含作者对超越尘俗的精神世界的向往。对比:“谁复语临汾”,表面是感慨当下无人再提尧舜祥瑞之事,实则借汉武帝巡游汾阴的历史记忆,将自身望海的体验与帝王巡狩的壮阔场景勾连,而“谁复语”的追问,则暗含诗人以己身比肩帝王的豪情,纵无祥瑞相伴,亦能以胸襟气魄直面山海,在自然中体悟超越尘俗的精神境界。

3. 分段赏析

“碧海虽心瞩,金台空有闻”,初见碧海时的新鲜与雀跃,恰是心中久存的向往落地。曾听闻海中金台的传说,那百丈高台巧夺天工,如蓬莱仙境般缥缈,可此刻亲见碧浪翻涌,才觉传说终是“空有闻”。这份“不满足”,实则藏着更深的神往:比起虚幻的传说,眼前这片真实的大海,更让人魂牵梦萦。​“远水翻如岸,遥山倒似云”,将望中奇景写得灵动鲜活。远观海水翻涌时,浪涛竟如突兀的高岸般拔地而起;遥遥望去,海中岛屿倒映水中,随波轻晃,恍惚间竟似流云翻卷。这般动态奇景,满是初见时的惊奇与震撼,仿佛大海正以磅礴的生命力在眼前舞动。​“断涛还共合,连浪或时分”,则聚焦涛浪的激荡。潮头奔涌而来,几股断涛骤然相汇,旋即又轰然合拢;连绵的巨浪席卷而至,时而轰然撞碎,分流而去。分合之间,是大海奔涌不息的力量,每一次撞击都激荡出壮阔的轰鸣,将观海时的震撼推向深处,这既是近观的细致,更是对大海磅礴气势的直面。​从远望到近观,目光流转间尽是对海的描摹,而往后的诗句,则藏着观海人的心境与襟怀。“训鸥旧可狎,卉木足为群”,化用《列子》中与鸥鸟相狎的典故,写海上鸥鸟可亲近嬉戏;又借《尚书》“岛夷卉服”之意,说海岛先民亦可共处,恰似反用孔子“鸟兽不可与同群”之语。这般表述,并非遁世隐居的念想,而是暗含隋炀帝对绥靖四夷、恩被天下的期许。​“方知小姑射,谁复语临汾”,更是将这份襟怀推向极致。亲见沧海壮阔后,才知那传说中的姑射神山不过是小丘,汉武帝泛舟汾河时所作的《秋风辞》,相较之下也显得微不足道了。这般眼界,恰似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豁然,在观海的豪情中,尽显一份睥睨古今的壮阔心境。

4. 作品点评

隋炀帝这首《望海诗》,笔力间自有一番沉雄气象。虽说与曹操《观沧海》中那吞吐宇宙的胸襟相比尚有差距,未能达到同等境界,但在历代同题诗作中,已是脱颖而出的佳作,正因这份独特的气韵,它才得以被多种类书收录,流传至今。细品全诗,字里行间涌动的情感尤为积极亢奋:从初见碧海的神往,到静观浪涛的震撼,再到由海生发的襟怀,无不透着一股昂扬的力量。这般心绪背后,分明藏着一番未露的政治雄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隋·佚名《任昉引越人谚》

下一篇:隋·李德林《从驾还京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