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潭荫修竹":修竹荫蔽着江边的平地,
# 修竹:修长高挺秀美之竹。,荫:覆盖。,潭:水深处。
"高岸坐长枫":长大的枫树耸立在高岸上。
# 坐:耸立或笼罩。,高岸:喻岸高潭深。
"日落沧江静":太阳下山江面平静,
"云散远山空":云霞散去远山更显得雄浑广阔。
# 空:广阔。
"鹭飞林外白":鹭鸶飞翔,林外闪过一片洁白,
"莲开水上红":莲花开放,水面漾着一派娇红。
"逍遥有余兴":我闲游的兴致正高,
# 余兴:未尽之兴。,逍遥:安闲自得的样子。
"怅望情不终":却又怅恨这种乐趣不能长久。
# 终:长久。,情:趣味。,怅望:失意、怨恨,怅然而望,喻若有所思的陶醉状态,兴味无穷。
隋朝第二位皇帝
杨广(569~618),即隋炀帝。隋朝皇帝,隋文帝杨坚次子。又名英。初封晋王,以阴谋获宠,代兄勇为太子。在位期间,营建东都洛阳,开掘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四出巡游;又完善三省六部制,省并州县,整顿户籍,兴办学校,确立科举取士制度。杨广文学造诣很高,其诗文作品“并存雅体,归于典制”。他的《白马篇》《纪辽东二首》,皆以功名自期,尚武豪雄,辞藻纵横,风格劲健。著有《与越公书》《建东都诏》《冬至受朝》等。有辑本《隋炀帝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抒情诗。全诗描绘了夏日江畔的静谧自然景观(如修竹、长枫、日落、白鹭、红莲),并通过恬静景物的铺陈反衬诗人内心的怅惘与不安,体现了隋末动荡背景下帝王对盛世难续的忧思。
2. 写作手法
反衬:乐景衬哀情,“逍遥有余兴,怅望情不终”,陡然转折,以“逍遥”之乐反衬“怅望”之哀。美景愈盛,愈凸显诗人对“乐趣不能长久”的忧惧,暗喻其身处王朝末路的绝望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以“修竹”荫蔽水边平地、“长枫”耸立高岸,形成低平与高峭的错落空间。“荫”字突出竹林的繁茂清凉,“坐”字拟人化长枫,赋予静景动态生命力,暗示自然之灵动。开篇勾勒江滨夏景的森茂生机,为全诗奠定恬静基调,同时暗含高低对比的视觉张力。颔联:“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日落”“云散”从天空到地面展开广阔画面:“沧江静”既写江流平缓无声,亦暗示江面空阔、舟楫稀落;“远山空”以云散显山势苍莽,凸显空间辽远。“静”“空”二字兼具声觉与视觉双重表现:江之静反衬天地旷远,山之空强化雄浑气象,虚实相生。日落云散的飘逸感与江山沉实感形成动静对照。颈联:“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白鹭飞”“红莲开”以“白”“红”亮色点缀,在绿林碧水背景中形成鲜明视觉焦点。“飞”“开”动态描写赋予画面生机,白鹭掠林、红莲漾水的瞬间被捕捉为特写镜头。远景(林外)与近景(水上)交织,色彩明丽而不艳俗,营造“明快诗意”的境界。尾联:“逍遥有余兴,怅望情不终”“逍遥有余兴”承前六句游赏之乐,而“怅望情不终”陡转,流露好景难长的忧叹。深层意蕴:前文恬静美景愈显尾联怅恨之深,折射杨广面对隋末动荡时“汲汲顾景,唯恐不足”的末世焦虑。结合背景(617年江都之夏,义军四起),帝王“自知必及于难”的绝望与纵欲难续的幻灭感交织。
# 这首诗以写景和抒情并重见长。诗的前六句,以烘托、反衬、点染等手段,富有层次多角度地写出夏日滨江之地秀丽、宁静的景色,并以此来映衬作者内心惆怅的情绪,以乐景写哀情,使诗人的怅惘之情显得更加深沉。在诗的艺术形式上,颈、颔两联工对的运用,已和唐人的五律无异,显示出从古体诗向近体诗发展的轨迹。
现代复旦大学教授郑利华《魏晋南北朝诗观止》
# 从此诗中,隐然见出初唐宫廷应制写景诗的影子,其共同的弊病都是着重一联或一句的锤炼,而全篇构思不佳,情感不深。这是隋与初唐诗人面对南朝诗风时的共同问题,其得以有效解决必须等到盛唐诗人的出现。
现代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授杜晓勤《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
上一篇:隋·崔仲方《奉和周赵王咏石诗》
下一篇:隋·佚名《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