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
lín
jiāng
shī

朝代:隋作者:杨广浏览量:2
xià
tán
yìn
xiū
zhú
gāo
àn
zuò
cháng
fēng
luò
cāng
jiāng
jìng
yún
sàn
yuǎn
shān
kōng
fēi
lín
wài
bái
lián
kāi
shuǐ
shàng
hóng
xiāo
yáo
yǒu
xìng
chàng
wàng
qíng
zhōng

译文

修竹荫蔽着江边的平地,长大的枫树耸立在高岸上。太阳下山江面平静,云霞散去远山更显得雄浑广阔。鹭鸶飞翔,林外闪过一片洁白,莲花开放,水面漾着一派娇红。我闲游的兴致正高,却又怅恨这种乐趣不能长久。

逐句剖析

"夏潭荫修竹":修竹荫蔽着江边的平地,

# 修竹:修长高挺秀美之竹。,荫:覆盖。,潭:水深处。

"高岸坐长枫":长大的枫树耸立在高岸上。

# 坐:耸立或笼罩。,高岸:喻岸高潭深。

"日落沧江静":太阳下山江面平静,

"云散远山空":云霞散去远山更显得雄浑广阔。

# 空:广阔。

"鹭飞林外白":鹭鸶飞翔,林外闪过一片洁白,

"莲开水上红":莲花开放,水面漾着一派娇红。

"逍遥有余兴":我闲游的兴致正高,

# 余兴:未尽之兴。,逍遥:安闲自得的样子。

"怅望情不终":却又怅恨这种乐趣不能长久。

# 终:长久。,情:趣味。,怅望:失意、怨恨,怅然而望,喻若有所思的陶醉状态,兴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夏日临江诗》是隋代皇帝杨广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前三联以工笔描绘夏日江畔的恬静景致:修竹掩映水岸,长枫矗立高崖;落日余晖下江流沉静,云散后远山更显苍茫;白鹭掠林、红莲绽水的色彩对比鲜明,构成层次丰富的画面。尾联笔锋陡转,抒写诗人逍遥游兴中的怅惘之情,以乐景反衬内心对盛世将倾的隐忧。全诗在艺术上承袭南朝写景技巧,颔颈两联对仗工整,声韵和谐,已具唐代五律雏形;但情感表达因政治背景而显矛盾,形成“雅正其表、哀郁其里”的独特张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隋朝第二位皇帝

杨广(569~618),即隋炀帝。隋朝皇帝,隋文帝杨坚次子。又名英。初封晋王,以阴谋获宠,代兄勇为太子。在位期间,营建东都洛阳,开掘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四出巡游;又完善三省六部制,省并州县,整顿户籍,兴办学校,确立科举取士制度。杨广文学造诣很高,其诗文作品“并存雅体,归于典制”。他的《白马篇》《纪辽东二首》,皆以功名自期,尚武豪雄,辞藻纵横,风格劲健。著有《与越公书》《建东都诏》《冬至受朝》等。有辑本《隋炀帝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夏日临江诗》是隋炀帝杨广创作于其生命最后阶段的作品,《夏日临江诗》是隋炀帝杨广创作于其生命最后阶段的作品,此诗作于大业十三年(617年)夏季,时值杨广第三次巡幸江都(今江苏扬州)。此前杨广虽多次驻跸江都,但此次南巡的背景已截然不同:当时隋朝统治已濒临崩溃,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关陇贵族集团离心离德。杨广被迫滞留江都,史载他“见天下危乱,意亦扰扰不自安”,终日“幅巾短衣,策杖步游,遍历台馆,非夜不止”,甚至“常以罂贮毒药自随”,预感到末日将至。对比前两次巡幸——如第二次江都之行时,他尚能在扬子津宴集群臣,并发动征高丽之战——此时的他深陷颓丧。诗中“逍遥有余兴”实为“汲汲顾景,唯恐不足”的强作逍遥,而“怅望情不终”则是对王朝基业与个人生命即将终结的悲叹。诗中“修竹”“长枫”“鹭飞”“莲开”等明丽意象,反衬出末路帝王的绝望。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深化了其面对不可逆转的败局时,既贪恋残存享乐又自知大限将至的矛盾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抒情诗​​。全诗描绘了夏日江畔的静谧自然景观(如修竹、长枫、日落、白鹭、红莲),并通过恬静景物的铺陈反衬诗人内心的怅惘与不安,体现了隋末动荡背景下帝王对盛世难续的忧思。

2. 写作手法

反衬:乐景衬哀情,“逍遥有余兴,怅望情不终”,陡然转折,以“逍遥”之乐反衬“怅望”之哀。美景愈盛,愈凸显诗人对“乐趣不能长久”的忧惧,暗喻其身处王朝末路的绝望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以“修竹”荫蔽水边平地、“长枫”耸立高岸,形成低平与高峭的错落空间。“荫”字突出竹林的繁茂清凉,“坐”字拟人化长枫,赋予静景动态生命力,暗示自然之灵动。开篇勾勒江滨夏景的森茂生机,为全诗奠定恬静基调,同时暗含高低对比的视觉张力。颔联:“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日落”“云散”从天空到地面展开广阔画面:“沧江静”既写江流平缓无声,亦暗示江面空阔、舟楫稀落;“远山空”以云散显山势苍莽,凸显空间辽远。“静”“空”二字兼具声觉与视觉双重表现:江之静反衬天地旷远,山之空强化雄浑气象,虚实相生。日落云散的飘逸感与江山沉实感形成动静对照。颈联:“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白鹭飞”“红莲开”以“白”“红”亮色点缀,在绿林碧水背景中形成鲜明视觉焦点。“飞”“开”动态描写赋予画面生机,白鹭掠林、红莲漾水的瞬间被捕捉为特写镜头。远景(林外)与近景(水上)交织,色彩明丽而不艳俗,营造“明快诗意”的境界。尾联:“逍遥有余兴,怅望情不终​”“逍遥有余兴”承前六句游赏之乐,而“怅望情不终”陡转,流露好景难长的忧叹。​​深层意蕴​​:前文恬静美景愈显尾联怅恨之深,折射杨广面对隋末动荡时“汲汲顾景,唯恐不足”的末世焦虑。结合背景(617年江都之夏,义军四起),帝王“自知必及于难”的绝望与纵欲难续的幻灭感交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以写景和抒情并重见长。诗的前六句,以烘托、反衬、点染等手段,富有层次多角度地写出夏日滨江之地秀丽、宁静的景色,并以此来映衬作者内心惆怅的情绪,以乐景写哀情,使诗人的怅惘之情显得更加深沉。在诗的艺术形式上,颈、颔两联工对的运用,已和唐人的五律无异,显示出从古体诗向近体诗发展的轨迹。

现代复旦大学教授郑利华《魏晋南北朝诗观止》

# 从此诗中,隐然见出初唐宫廷应制写景诗的影子,其共同的弊病都是着重一联或一句的锤炼,而全篇构思不佳,情感不深。这是隋与初唐诗人面对南朝诗风时的共同问题,其得以有效解决必须等到盛唐诗人的出现。

现代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授杜晓勤《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隋·崔仲方《奉和周赵王咏石诗》

下一篇:隋·佚名《鬼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