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dēng
lán
shān
zhāng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2
běi
shān
bái
yún
yǐn
zhě
yuè
xiāng
wàng
shì
dēng
gāo
xīn
fēi
zhú
niǎo
miè
chóu
yīn
xìng
shì
qīng
qiū
shí
jiàn
guī
cūn
rén
shā
xíng
tóu
xiē
tiān
biān
shù
ruò
jiāng
pàn
zhōu
yuè
dāng
zài
jiǔ
lái
gòng
zuì
chóng
yáng
jié

译文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鸟儿高飞灭迹。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远看天边的树林活像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逐句剖析

"北山白云里":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

# 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北:一作“此”。

"隐者自怡悦":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 隐者:隐者:指张五。

"相望试登高":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

# 试:一作“始”。,相望:互相遥望。

"心飞逐鸟灭":心情早就随着鸟儿高飞灭迹。

# 心随雁飞灭:又作“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心随雁飞灭”等。

"愁因薄暮起":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

#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兴是清秋发":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一作“清境”。

"时见归村人":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

# 归村人:一作“村人归”。

"沙行渡头歇":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 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

"天边树若荠":远看天边的树林活像是荠菜,

# 荠:荠菜。

"江畔洲如月":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 洲:又作“舟”。

"何当载酒来":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

# 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

"共醉重阳节":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 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登兰山寄张五》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五言古诗,以清秋登高为背景,抒发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隐逸情怀。全诗以“相望试登高”为情感枢纽,上四句通过“白云”“归雁”等意象勾勒出隐逸生活的自得,又借“薄暮”“清秋”,展现愁绪与诗兴交织的复杂心境。下四句以白描手法捕捉“归村人”“渡头歇”的田园场景,继而以“树若荠”“洲如月”的精妙比喻,将视线延伸至天际,营造出空灵悠远的山水意境。尾句“何当载酒来”的直抒胸臆,既呼应开篇的隐逸之志,又以重阳共醉的邀约收束全篇,形成淡远中见热烈的情感张力。此诗继承陶弘景“只可自怡悦”的隐逸精神,化用薛道衡“遥原树若荠”的意境而自出机杼,通过“望-愁-兴-思”的情感脉络,展现孟浩然“语淡而味终不薄”的艺术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由孟浩然所作,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北对万山(一说兰山),秋日登高,以望张五,触景生情,思念友人,遂作此诗寄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此诗是一首五言古诗,描写了诗人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通过登高远眺的动作与心绪的飘渺结合,将思念友人的孤寂融入秋日飞鸟的意象中。诗人望不见友人,鸟也看不见了,不禁心中悲戚,这既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二者交织出时空阻隔的怅然,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浑然相生。

3. 分段赏析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两句以隐逸情怀开篇,化用南朝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意,通过“白云”意象勾勒出隐者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一个“自”字凸显诗人对张五隐居生活的向往,而“怡悦”二字既是对友人的称许,亦暗含自身对山水自然的陶醉。“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中,“相望”二字直抒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而“试登高”的动作细节展现欲借登临排遣孤寂的心理。“心随雁飞灭”以鸿雁南飞的动态画面,暗喻思念之情的绵延不绝,雁影渐逝与心神俱往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通过时间与情感的微妙对照,展现诗人矛盾心境。薄暮的苍茫引发愁绪,清秋的爽朗又激发生趣,这种情感张力既体现对友人的牵挂,又暗含对自然节律的敏锐感知,形成哀而不伤的审美境界。“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以白描手法捕捉乡村暮归场景,归人沙行、渡头暂歇的细节,既展现田园生活的闲适情趣,又以“时见”的偶然性暗示诗人伫立远眺的专注,为后文开阔意境作铺垫。“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两句堪称全诗诗眼,运用“若荠”“如月”的精妙比喻,将视线从近处村落转向远方天际。树影细小如荠菜,沙洲朦胧似新月,通过视觉的夸张变形,营造出空灵悠远的山水意境,体现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的艺术特质。“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以直抒胸臆收束全篇,将自然之景与人文之情融为一体。重阳载酒的邀约既呼应开篇隐逸之志,又以节令特征强化思念的迫切,使全诗在淡远中透出热烈,展现孟浩然特有的隐逸豪情。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用极简练严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全诗景引情生,借景衬情,情景相融。其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二句历来脍炙人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颜之推《家训》云:“《罗浮山记》:‘望平地树如荠’。故戴皓诗‘长安树如荠’。有人《咏树》诗:‘遥望长安荠’,此耳学之过也。”余因读浩然《秋登万(兰)山》诗:“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乃知孟真得皓意。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复斋漫录》

# 朴而不厌。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引刘云

# 《罗浮山记》云:“望平地树如荠。”自是俊语。梁戴皓诗“长安树如荠”,用其语也。后人翻之益工,薛道衡诗:“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孟浩然诗:“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三

# 刘云:“时见”二句,其俚如此。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超旷中独饶劲健,神味与右丞稍异,高妙则一也。结出主意,通首方着实。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天边”、“江畔”两句,摹写物象,超然入神。

近代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下一篇:唐·李白《月下独酌四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