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魄初生秋露微":月亮初升时秋露已经稀微,
# 桂魄:即月亮。相传月中有桂树,又月初生时的微光曰魄,故称初生之月为桂魄。
"轻罗已薄未更衣":轻薄的罗衣已显单薄,却未更换厚衣。
# 已薄:已觉单薄。,轻罗:轻盈的丝织品,宜做夏装,在此代指夏装。
"银筝夜久殷勤弄":深夜仍反复拨弄银筝,
# 殷勤弄:频频弹拨。,筝:拨弦乐器,十三弦。
"心怯空房不忍归":因害怕空房而不愿回屋。
# 空房:谓独宿无伴。
中唐政治家、诗人
王涯(764?~835),中唐政治家、诗人。字广津,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历仕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任宰相、盐铁转运使、江南榷茶使等。文宗时,主持将淄青等州铜铁冶赋税收归中央,罢京畿榷酒钱,变革茶法,官采官卖。其诗语言婉丽却有风骨,题材上多写边塞戎旅、春情闺思。代表作品有《塞下曲二首》《春闺思》《秋夜曲》《秋思赠远二首》等。今有辑本《三舍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闺怨的七言绝句。描绘了秋夜中独守空闺的女子因思念丈夫而孤寂难眠的场景,通过清冷的月色、单薄的罗衣、殷勤弄筝的动作以及“心怯空房”的心理活动,委婉细腻地营造出凄清寂寥的氛围,含蓄表达了女子内心深切的思念与哀怨。
2. 写作手法
烘托:“桂魄初生秋露微”开篇以初升秋月(桂魄)、微凉秋露勾勒出清冷夜色。“初生”“微”二字点明夜幕初临,秋露初凝,既暗示天气转凉,又未至严寒,营造出一种朦胧凄清的意境。清凉的秋夜环境,烘托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落寞,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3. 分段赏析
“桂魄初生秋露微”此句以清冷的秋夜景象开篇,奠定全诗孤寂基调。“桂魄”即月亮,传说月中有桂树,赋予月光以神话色彩,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转换。“初生”细腻描绘了新月初升的动态,与“秋露微”形成呼应,既点明秋夜的清凉,又暗含凉意渐浓的时令特征。月光与露水的微弱,烘托出女主人公独处时的清冷心境,为后文思念之情埋下伏笔。“轻罗已薄未更衣”此句通过衣着的细节描写,侧面揭示人物内心。“轻罗”作为夏装,暗示季节由夏入秋,天气转凉;而“未更衣”则表现出女主人公对更衣的迟疑——并非不感寒意,而是因思念而无心顾及。衣着的单薄与内心的孤寂形成对照,以“物”衬“情”,含蓄传达出因秋凉触发的对远方丈夫的牵挂。“银筝夜久殷勤弄”此句转向动作描写,表面写弹筝的专注,实则暗含情感寄托。“银筝”作为乐器,象征高雅情思;“夜久”与“殷勤”强调时间的漫长与弹奏的执着,暗示女主人公借音乐排遣寂寞。“殷勤”二字双关,既指弹奏的投入,又暗含对知音的渴望,而“弄”字的重复更强化了动作的持续性,凸显其“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深层心理。“心怯空房不忍归”末句直击人物内心,以心理活动收束全诗。“怯”字为核心,既是对空房孤寂的恐惧,也是对丈夫归期的忐忑,将前文的景物与行动归结为情感的根源。“不忍归”三字看似矛盾,实则深刻揭示独守空房的煎熬:唯有借弹筝暂缓思念,却因夜深人静更觉凄凉,形成情感上的闭环。
4. 作品点评
此诗语言极为委婉,情感细腻入微,将男女之间羞涩的情感描绘得含蓄隐晦。诗人通过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现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手法巧妙;以思妇心境为视角,深刻生动地抒发了其内心的孤独与痛苦,进一步流露出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及幽怨之情,彰显出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 钟惺曰:生媚生寒。唐汝询曰:广律《秋夜曲》二首,皆闺情正调,雅而不纤。周珽曰:以“心怯空房”四竽,生出无方恨思。否则谁不畏寒,乃能深夜衣薄罗而耽彼银筝也。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秋夜深闺,银筝闲抚,以婉约之笔写之。首言弓月初悬,露珠欲结,如此嫩凉庭院,而罗衫单薄,懒未更衣,已逗出女郎愁思。后二句言夜深人静,尚拂筝弦,非殷勤喜弄也。以空房心怯,不忍独归,作无聊之排闷。锦衾角枕,其情绪可知。所谓“小胆空房怯,长眉满镜愁”即此曲之意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上一篇:唐·贾至《出塞曲》
下一篇:唐·马戴《落日怅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