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乃届此":西征行军才抵达这里,
"山路亦悠悠":山路漫长悠远无尽头。
"地干纪灵异":这片土地干旱却记载着灵异之事,
"同穴吐洪流":同一洞穴中涌出奔腾的洪流。
"滥觞何足拟":说它是“滥觞”怎足以比拟,
"浮槎难可俦":连传说中浮海的木筏也难以与之并列。
"惊波鸣涧石":湍急的波浪冲击着山涧岩石,发出轰鸣,
"澄岸泻岩楼":清澈的水流沿着洁净的岸滩,倾泻过岩石如楼的地方。
"滔滔下狄县":江水滔滔奔流下泄至狄县,
# 狄:文苑作秋。
"淼淼肆神州":浩渺无际地纵贯神州大地。
"长林啸白兽":茂密的森林中,白色的野兽在呼啸,
# 白:《初学记》作台。,啸:文苑作笑。
"云径想青牛":云雾缭绕的山道上,不禁想起老子骑过的青牛。
"风归花叶散":风吹过,花瓣树叶四散飘零,
# 归:文苑作扫。
"日举烟雾收":太阳升起,烟雾渐渐消散。
"直为求人隐":我来此只为寻访隐居的贤才,
"非穷辙迹游":并非因困窘而漫无目的地游历。
隋朝第二位皇帝
杨广(569~618),即隋炀帝。隋朝皇帝,隋文帝杨坚次子。又名英。初封晋王,以阴谋获宠,代兄勇为太子。在位期间,营建东都洛阳,开掘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四出巡游;又完善三省六部制,省并州县,整顿户籍,兴办学校,确立科举取士制度。杨广文学造诣很高,其诗文作品“并存雅体,归于典制”。他的《白马篇》《纪辽东二首》,皆以功名自期,尚武豪雄,辞藻纵横,风格劲健。著有《与越公书》《建东都诏》《冬至受朝》等。有辑本《隋炀帝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借鸟鼠山的灵异、渭水的惊波洪流以及陇坻诸水的浩渺广阔等景象,写出了自然景色的变幻之美,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 分段赏析
“西征乃届此,山路亦悠悠”开篇交代行程,写出抵达渭源的背景。“西征乃届此”点明是西征途中到达这里,“届此”直接点出目的地;“山路亦悠悠”则描绘沿途山路漫长悠远,“悠悠”二字既写山路的绵长,也暗含旅途的辛劳与对前路的感慨,为下文描写渭源风光铺垫。“地干纪灵异,同穴吐洪流”转向渭源的奇异景象,突出其地理特性。“地干纪灵异”写这片土地记载着灵异之事,暗示渭源的不凡;“同穴吐洪流”则具体描绘渭水源头的奇观,水流从同一洞穴中奔涌而出形成洪流,“吐”字赋予水流以生命力,展现出渭源源头的磅礴气势。“滥觞何足拟,浮槎难可俦”运用对比与夸张,盛赞渭水源头的独特。“滥觞何足拟”说用“滥觞”(江河发源处水浅只能浮起酒杯)来比拟渭源根本不够,“浮槎难可俦”则言连传说中的浮槎也难以与之相比,通过否定常见的比喻,凸显渭源水流的壮阔非凡,表达出对其气势的惊叹。“惊波鸣涧石,澄岸泻岩楼”两句聚焦水流的动态与声响,刻画渭水的灵动。“惊波鸣涧石”写湍急的波浪冲击山涧岩石发出声响,“鸣”字写出水声的清脆;“澄岸泻岩楼”则写清澈的水流沿着岸边从岩石高处倾泻而下,如从楼阁般的岩石上流淌,画面有声有色,尽显水流的活力。“滔滔下狄县,淼淼肆神州”两句展现渭水的奔腾与广阔,拓展视野。“滔滔下狄县”写出渭水滔滔不绝地流向狄县,“滔滔”尽显水流的湍急;“淼淼肆神州”则言渭水广阔浩渺地遍布神州大地,“淼淼”描绘出水势的浩大,从源头延伸至广阔地域,凸显渭水的绵延与影响力。“长林啸白兽,云径想青牛”两句融入山林景象与传说,增添神秘色彩。“长林啸白兽”写茂密的森林中传来白色野兽的长啸,尽显山林的幽深;“云径想青牛”则由云雾中的小路联想到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的传说,“想”字赋予景物以文化意蕴,让自然景观与人文传说交融。“风归花叶散,日举烟雾收”两句描绘渭源的晴景,展现时光流转中的清新。“风归花叶散”写风停后花瓣树叶散落,“归”字写出风的止息;“日举烟雾收”则写太阳升起后烟雾散去,“举”“收”二字赋予日月以动态,展现出雨后或清晨烟雾消散、阳光普照的清朗景象,让渭源更显明净。“直为求人隐,非穷辙迹游”点明此行目的,抒发内心志向。“直为求人隐”直言是为寻访隐士而来,“直为”二字态度明确;“非穷辙迹游”则否定了是为穷尽旅途踪迹而游,表明此行的庄重与目的,让诗歌在写景之后回归人事,凸显诗人对贤才的渴求与此行的意义。
下一篇:隋·佚名《巴东行人为庾子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