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送巴南水":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
# 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山横塞北云":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 塞北:指长城以北,亦泛指中国北边地区。,横:横亘。
"津亭秋月夜":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
#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
"谁见泣离群":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 离群:离开同伴。,泣:哭泣。
"乱烟笼碧砌":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
# 碧砌:青石台阶。,笼:笼罩。,乱烟:凌乱的烟雾。
"飞月向南端":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 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寂寂离亭掩":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
# 寂:一作寞。
"江山此夜寒":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 江山:江水和高山。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绝句,也是一组送别诗。诗中以江、山、亭、月、夜等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场景,将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入景色描写,表达了诗人在离别时的伤感与痛苦,尽显空灵蕴藉之美。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诗人描绘出乱烟笼罩台阶、明月飞向南方、离亭寂寞掩闭、江山寒意料峭的画面,将送别友人后的孤寂、凄凉之情融入其中,没有直接抒发离情,而是借景自然流露内心的惆怅,使情与景融为一体。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起笔描绘空间景象,“江送巴南水”点明江水从巴南流去,暗示友人行程方向;“山横塞北云”则想象友人将前往塞北,那里云山横亘。此句写景,一实一虚,在空间上拉开距离,为下文抒情做铺垫。但“山横塞北云”,虚拟之景与上下句当前实景未能完美融合,稍显突兀。“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点明送别地点是津亭,时间为秋夜,营造出清冷氛围。“谁见泣离群”直接抒发离情,直白地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伤,然而这种表达较为平实浅露,缺乏含蓄婉转的韵味,正如沈德潜所言“用意未深”,未能达到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第二首:“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首句中“乱烟”既描绘出夜烟弥漫的景象,又暗喻诗人内心的迷乱,情景交融。“飞月”则暗示时间流逝,也传达出诗人因友人离去而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用词精妙,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寂寞”一词,既形容离亭的冷清,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江山此夜寒”中的“寒”字堪称诗眼,一语双关,既指夜晚的寒冷,更指因友人离别而产生的内心凄凉之感。此句将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融入景色描写中,寓情于景,景中见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使诗篇充满空灵蕴藉之美。整首诗看似全在写景,实则处处含情,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将离情别绪表达得含蓄而深沉,具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4. 作品点评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王勃送别诗中的作品。这组诗作情感深沉而境界壮阔,将离别的愁绪巧妙熔铸于苍茫的江山风物之中。第一首诗里,送别的悲咽随巴蜀之地的浩渺云水蒸腾蔓延,第二首则把离别的哀伤寄寓于寥廓江山之间,竟令山河都染上了夜的清寒。在此情境中,被送别的友人仿佛既属于这片壮阔江山,又与诗人王勃心意相连;究竟是江山在默默送别友人,还是王勃借江山之景倾诉衷肠,早已在这交融的意境中难以分辨。
# 烟升月转,见话别之久;亭掩夜寒,觉悄然无人。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意虽未深,却为正声之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寂寞”句根首句,“江山”句顶次句。“寒”字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首句,夜静无人,惟行者与送行者相坐于此亭中。二句,月色已上,正入夜深,见相坐话别,为时已久。三句、四句,行者、送行者均已去,故离亭寂寂而掩矣。人骤散去,江山如故,只增寒景,系从题后著笔。(品)凄清。
清朱宝莹《诗式》
上一篇:唐·戴叔伦《苏溪亭》
下一篇:唐·贾至《出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