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íng

朝代:唐作者:戴叔伦浏览量:2
tíng
shàng
cǎo
màn
màn
shuí
dōng
fēng
shí
èr
lán
yàn
guī
chūn
shì
wǎn
tīng
yān
xìng
huā
hán

译文

在苏溪亭上望去,碧草无边无际,是谁随着东风唱着阑干十二曲呢?燕子还没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水上岸边烟雨蒙蒙,雨中杏花也感到寒意。

逐句剖析

"苏溪亭上草漫漫":在苏溪亭上望去,碧草无边无际,

# 漫漫:无边无际。,苏溪亭:在现在的浙江义乌市。

"谁倚东风十二阑":是谁随着东风唱着阑干十二曲呢?

# 十二阑:乐府古曲中有阑干十二曲。

"燕子不归春事晚":燕子还没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

# 燕子不归:远方未归的游子。

"一汀烟雨杏花寒":水上岸边烟雨蒙蒙,雨中杏花也感到寒意。

# 汀:水边平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苏溪亭》是唐代著名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苏溪亭为背景,细腻描绘了春日景象与人物情感。首句点明地点与季节特征,展现出苏溪亭畔草木葱茏的景象;次句则刻画出倚靠在东风中的十二栏杆旁的人物形象,引人遐想。后两句进一步渲染春光即将消逝的氛围,燕子迟迟未归,烟雨蒙蒙中的沙洲上,杏花显得格外清冷,失去了往日的绚烂。通过这些具体而生动的描绘,诗人委婉而含蓄地传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全诗意境深远,情感醇厚,语言隽永,充满了浓厚的诗意与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字次公;一说名融,字叔伦。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戴叔伦师从萧颖士,以文辞著称,作诗擅长五言律、绝。其五律长于言情,佳作颇多。《除夜宿石头驿》“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一联,被胡应麟《诗薮》许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虽“体格不越中格”(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尚未臻大家之境,但在盛唐向中唐的转折演变之际颇有意义。代表作品有《江乡逢故人偶集》《关山月》《女耕田行》等。著有《戴叔伦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苏溪亭》约作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仲春,正值中唐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之际。戴叔伦时任东阳令,受命赴湖南曹王李皋幕府任职,途经浙江义乌苏溪镇,江南虽未直接卷入战火,但安史之乱后的经济凋敝与社会不安仍如暗流涌动,也暗示其对个人政治抱负的复杂心态。于苏溪亭中触景生情,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苏溪亭》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所表达的主题是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在春光将尽时的无限感慨。诗人通过描绘苏溪亭畔的春景,寄托了自己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留恋与惋惜。全诗以景寓情,委婉含蓄,隽永醇厚,极富情趣,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2. 写作手法

设问:“谁倚东风十二阑”一句,以设问的形式,巧妙地托出了倚阑人的形象,使得诗歌的叙述更加灵活多变,也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和深度。通过设问,诗人不仅刻画出了一个具体的倚阑人形象,更传达出了一种孤独、思念的情感氛围。渲染:开篇即以“苏溪亭上草漫漫”一句,描绘了一幅春草蔓延、无边无际的画面。这不仅仅是对苏溪亭周围自然环境的简单描绘,更是为接下来出现的倚阑人形象渲染了一种特定的环境气氛,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使得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而含蓄。

3. 分段赏析

首句“苏溪亭上草漫漫”,点明了地点——苏溪亭,并通过“草漫漫”三字,生动地描绘出了春草茁长、遍地青青的景象,暗示了此时已是暮春时节。这句诗不仅写出了地点和节候,更为下句中即将出现的倚阑人渲染了一种特定的环境气氛,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淡淡的忧伤与哀愁。次句“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巧妙地托出了倚阑人的形象。诗人并未直接描绘倚阑人的外貌或神态,使得诗歌的叙述更加灵活多变,也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和深度。后两句“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这两句诗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这种情感的表达既含蓄又深刻。而“一汀烟雨杏花寒”一句,更是对“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这样的景色不仅生动地刻画出了暮春时节的景象,更具体而婉曲地传达出了倚阑人无端的怅惘和不尽的哀愁。诗人通过这样的写法,使得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整个诗歌的意境也因此而更加深远而丰富。

4. 作品点评

这四句诗全然聚焦于景物的描绘,景语即情语,达到了情景交融、难以分辨的境地。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中的韵律与人的情感交相辉映,共同编织出一种隽永醇厚、意味深长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作者于苏溪亭上见芳草漫漫、绿遍天涯而思念远人。以下三句皆出于想象:于“燕子不归春事晚”之时,“谁倚东风十二阑“而独对“一汀烟雨杏花寒”呢?所有情景既出于想象,又不实说所怀念之人而用一“谁”字,极迷离飘渺之致。

现代古典文学专家、诗人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下一篇:唐·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