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口来相访":说好了今天前来拜访你,
"空斋不见君":现在却只看到空空的书斋,而不见你的身影。
# 空斋:空屋。
"涧花然暮雨":这时傍晚的雨刚刚停歇,山涧的花儿更显娇美,
# 暮雨:傍晚的雨。,涧花:山涧里的花。涧,指高冠谷水。
"潭树暖春云":水潭边的树木高高矗立,在春云笼罩中倍感暖意。
# 潭树:水潭边的树。潭,指高冠谷中的石潭,名高冠潭。
"门径稀人迹":门前的小路已长久没有人迹,
# 门径:当门的小路。
"檐峰下鹿群":只有成群的鹿儿快乐地玩耍。
"衣裳与枕席":只有和衣小憩于枕席之上,
"山霭碧氛氲":在氤氲的雾霭中,恭候你的归来。
# 氛氲:云雾朦胧貌。,山霭:山上的云气。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全诗通过对高冠谷口的风景与幽静环境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高冠谷口的自然景色,如“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等,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从而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这种情感并没有直接表达,而是隐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中,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细节描写:诗人对景物的描写非常细腻,如“涧花然暮雨”中的“然”字,生动地描绘了山涧中的花在暮雨中红艳似火的景象;“潭树暖春云”中的“暖”字,形象地写出了春云笼罩下潭边树木的温暖。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使画面更加生动,还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此诗开篇“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直接点明诗人到高冠谷口拜访友人,却只见到空空的屋子,友人不在。大概是因为没见到人,诗人便更加留意起谷口的风景和幽静环境。“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山涧中的花在暮雨中红得像燃烧的火焰,潭边的树被春云笼罩,显得格外温暖,景色十分迷人。“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门前的小路少有人来,屋檐下的山峰常有鹿群出没,显得格外幽静。“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屋子里的衣裳和枕席都被碧色的山雾弥漫,诗人的隐居之乐溢于言表。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的居所虽然偏僻幽深,但环境优美、高雅、温馨且充满生机。从人迹罕至和雾气氤氲中,也能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岑参在写景绘物方面的高超技艺。他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捕捉平凡景物独特意蕴的能力在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反映出他偏好奇特巧妙的想象的审美趣味。例如,诗中三、四句的“然”“暖”二字,构思精妙,令人耳目一新,沈德潜评价其“工于烹炼”(见《唐诗别裁》卷十),确实恰如其分。全诗对优美清幽环境的细腻刻画,蕴含着诗人对田园野趣和隐逸生活的向往,而这种情感又巧妙地融入到对自然风光的细致描写中,这正是岑参诗歌的一大特色。
# 写景入画,句字整细有彩。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起联总冒格。结处只写景,更不露“招”字,便浑便深。
清黄生《唐诗矩》
# 访隐篇但觉风流,无些微衰飒气,自是圣手。
清谭宗《近体秋阳》
# 三、四“然”字、“暖”字,工于烹炼,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来”字虚耳,应未见访也。三、四暗写风雨。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
# 炼句炼字(“涧花”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三、四已极嫣润,一结尤放氛氲。第三“然”字是字法。“檐峰”二字最生异,结亦紧承此言之。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