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g
huǒ
shān

朝代:唐作者:岑参浏览量:2
huǒ
shān
jīn
shǐ
jiàn
chāng
dōng
chì
yàn
shāo
yún
yán
fēn
zhēng
sài
kōng
zhī
yīn
yáng
tàn
rán
zhōng
lái
yán
dōng
shí
shān
xià
duō
yán
fēng
rén
jìn
hàn
liú
shú
zhī
zào
huà
gōng

译文

久已听说的火山今日才见到,它高高地矗立在蒲昌县东。赤色的火焰烧红了胡天的云,炎热的气流蒸腾在边塞上空。不知道由阴阳二气构成的热能,为什么独独燃烧在这座山中?我在严冬时节里来到这里,山下仍然是一阵阵热风。人和马都热得汗流浃背,谁能探究大自然的奥妙无穷?

逐句剖析

"火山今始见":久已听说的火山今日才见到,

# 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北部。王延德《高昌行记》:“北庭北山(即火焰山),山中常有烟气涌起,而无云雾。至夕火焰若炬火,照见禽鼠皆赤。”

"突兀蒲昌东":它高高地矗立在蒲昌县东。

# 蒲昌:唐代县名,贞观十四年(640年)平高昌以其东镇城置,在今新疆鄯善。,突兀:高耸貌。

"赤焰烧虏云":赤色的火焰烧红了胡天的云,

# 虏云: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上空的云。

"炎氛蒸塞空":炎热的气流蒸腾在边塞上空。

# 炎氛:热气;暑气。唐储光羲《行次田家隩梁作》诗:“田家俯长道,邀我避炎氛,当暑日方昼,高天无片云。”

"不知阴阳炭":不知道由阴阳二气构成的热能,

# 阴阳炭:即指由阴阳二气结合的熔铸万物的原动力。语出西汉贾谊《鵩鸟赋》:“天地为炉兮,造化为之;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何独然此中":为什么独独燃烧在这座山中?

# 然:一作“烧”。

"我来严冬时":我在严冬时节里来到这里,

"山下多炎风":山下仍然是一阵阵热风。

# 炎风:热风。唐韩愈《县斋有怀》诗:“毒雾恒熏昼,炎风每烧夏。”

"人马尽汗流":人和马都热得汗流浃背,

"孰知造化功":谁能探究大自然的奥妙无穷?

# 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孰: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经火山》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开篇“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简洁地点明火山位置,让读者对其所处边塞之地有直观认知。接着“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运用夸张手法,描绘出火山火焰似能烧尽边塞之云、炎热氛围弥漫天空的壮观景象。后半部分“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以反问和亲身经历,突出火山即便在严冬也炽热异常,令人惊叹自然造化。诗人借描绘火焰山奇特怪异的景象与强大威力,抒发了在边塞施展宏图的志向。全诗想象新奇,意境深广,极具浪漫主义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经火山》作于唐玄宗天宝九载(公元750年),彼时岑参正初次踏上出塞之路,当他行至火焰山时,被眼前的壮丽奇景深深震撼,诗意大发,挥笔写就了此诗。回溯至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岑参满怀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毅然告别繁华的京师长安,奔赴遥远的安西任职。一路西行,历经艰辛,大约在次年,他抵达了蒲昌(现今新疆的鄯善地区)。就在此地,那雄伟壮阔的火焰山横空出世般闯入他的眼帘,只见山体之上烈焰滚滚,腾空而起,炽热的气息扑面而来,这般震撼天地的奇景,瞬间点燃了岑参这位边塞诗人内心深处的豪情壮志,促使他将澎湃的心绪化作笔下的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炽热奇崛的火焰山,那山上熊熊燃烧的烈火、滚烫的山石以及周边被炙烤的环境,体现了火焰山无穷无尽的强大威力与奇特怪异的景象。通过对这震撼人心的火山景观的勾勒,表达了作者身处边塞,渴望凭借此地的雄浑气魄一展宏图、建功立业的豪迈志向。

2. 写作手法

夸张:诗中“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将火焰山的火焰夸张地描述为能烧红虏云、蒸热塞空,极言火焰山火势之猛烈、气势之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反问:“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诗人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出对火焰山奇特现象的惊奇与疑惑,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引发读者的思考。衬托:正衬,“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通过描写严冬时山下依然酷热,人马汗流浃背,衬托出火焰山的炽热,突出其威力无穷,使读者对火焰山的炎热有更深刻的感受。化用:“阴阳炭”化用了贾谊《鵩鸟赋》中的“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为诗歌增添了文化底蕴,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同时也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火焰山形成原因的思考。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诗人点明“我来严冬时”,先铺陈严寒景象,随后“山下多炎风”一转,与严冬反差突显。“人马尽汗流”具象展现酷热,本在严冬的人马却大汗淋漓,仿若盛夏。如此反衬,凸显火焰山酷热与自然“造化工”的神奇,流露出诗人惊叹。

3. 分段赏析

开篇“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一个“始”字,将诗人百闻不如一见的感慨表露无遗,多年听闻,今日终得亲眼目睹,那份震撼与新奇跃然纸上。“突兀”一词堪称精妙,既精准勾勒出火焰山巍峨耸立、高耸入云的雄伟外貌,又生动描绘出其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的磅礴气势,仅这两句,便为全诗奠定了宏大壮阔的基调。“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此二句进一步渲染火焰山的威势。“虏云”与“塞空”,不仅点明了空间的高远辽阔,也象征着塞外异族活动的广袤天地。而火焰山的烈烈赤焰,竟能将那远在天边的云朵点燃,炽热的气浪肆意蒸腾,弥漫整个塞外天空。诗人巧妙地将火焰山置于广阔无垠的塞空虏云之间,以宏大的背景烘托其热力威猛。其中,“烧”字形象地将火山烈焰的指向明确,好似要将虏云燃尽;“蒸”字则让火焰山的热气范围得以延展,由低至高、从近到远,顺着火焰山热力的扩散轨迹,真切刻画出其名不虚传的强大威势。这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夸张,并非毫无根据的虚幻之语,而是源于诗人真实的生活体验以及高远的志向。诗人并未局限于对火焰山近处红岩焦土的细致刻画,而是将目光投向远处的“赤焰”“炎氛”以及“虏云”“塞空”,以山喻军、以热比威,使诗歌意境深邃而广阔。“不知阴阳炭,何独然此中”诗人在此处以反问的形式发出惊叹。西汉贾谊在《鵩鸟赋》中曾将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变化比作金属的熔铸,岑参巧妙化用这一典故,营造出新奇独特的意境:仿佛天地间有一座巨大无比的火炉,其广阔如天高地阔,燃料更是汇聚了全部阴阳之力,最终点燃了这座石山。此句旨在强调火焰山独一无二,堪称世上万物中的佼佼者。结尾四句“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再次凸显火焰山的强大威势,对同一事物多次吟咏,形成连贯且强烈的气势。诗人从长安一路行来,历经天寒地冻,然而一到边塞的火焰山,却热气袭人,人和马皆热得大汗淋漓。这般能在严冬驱寒生热的神奇力量,若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力决然无法达成。在这里,诗人通过自身的亲眼所见与亲身感受,真实生动地描绘出火焰山奇特怪异的景象以及无穷无尽的强大威力。可以想象,当诗人伫立在火焰山前,眼前之景触动内心,豪情壮志油然而生,进一步激发了他在边塞施展宏图、建功立业的决心。

4. 作品点评

诗人凭借亲眼目睹与亲身体味,生动勾勒出火焰山奇异诡谲之景与磅礴难御之力。不难想象,当置身火焰山前,那震撼之景触动诗人心弦,令其豪情满怀。此景更如激昂号角,催发诗人于边塞之地大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其中不无夸张之词,但它真切地描写和烘托出火山的奇特山形和边疆的瑰丽风光。两用疑问语气,更平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不详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归辋川作》

下一篇:唐·岑参《高冠谷口招郑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