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今始见":久已听说的火山今日才见到,
# 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北部。王延德《高昌行记》:“北庭北山(即火焰山),山中常有烟气涌起,而无云雾。至夕火焰若炬火,照见禽鼠皆赤。”
"突兀蒲昌东":它高高地矗立在蒲昌县东。
# 蒲昌:唐代县名,贞观十四年(640年)平高昌以其东镇城置,在今新疆鄯善。,突兀:高耸貌。
"赤焰烧虏云":赤色的火焰烧红了胡天的云,
# 虏云: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上空的云。
"炎氛蒸塞空":炎热的气流蒸腾在边塞上空。
# 炎氛:热气;暑气。唐储光羲《行次田家隩梁作》诗:“田家俯长道,邀我避炎氛,当暑日方昼,高天无片云。”
"不知阴阳炭":不知道由阴阳二气构成的热能,
# 阴阳炭:即指由阴阳二气结合的熔铸万物的原动力。语出西汉贾谊《鵩鸟赋》:“天地为炉兮,造化为之;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何独然此中":为什么独独燃烧在这座山中?
# 然:一作“烧”。
"我来严冬时":我在严冬时节里来到这里,
"山下多炎风":山下仍然是一阵阵热风。
# 炎风:热风。唐韩愈《县斋有怀》诗:“毒雾恒熏昼,炎风每烧夏。”
"人马尽汗流":人和马都热得汗流浃背,
"孰知造化功":谁能探究大自然的奥妙无穷?
# 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孰:谁。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炽热奇崛的火焰山,那山上熊熊燃烧的烈火、滚烫的山石以及周边被炙烤的环境,体现了火焰山无穷无尽的强大威力与奇特怪异的景象。通过对这震撼人心的火山景观的勾勒,表达了作者身处边塞,渴望凭借此地的雄浑气魄一展宏图、建功立业的豪迈志向。
2. 写作手法
夸张:诗中“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将火焰山的火焰夸张地描述为能烧红虏云、蒸热塞空,极言火焰山火势之猛烈、气势之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反问:“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诗人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出对火焰山奇特现象的惊奇与疑惑,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引发读者的思考。衬托:正衬,“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通过描写严冬时山下依然酷热,人马汗流浃背,衬托出火焰山的炽热,突出其威力无穷,使读者对火焰山的炎热有更深刻的感受。化用:“阴阳炭”化用了贾谊《鵩鸟赋》中的“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为诗歌增添了文化底蕴,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同时也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火焰山形成原因的思考。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诗人点明“我来严冬时”,先铺陈严寒景象,随后“山下多炎风”一转,与严冬反差突显。“人马尽汗流”具象展现酷热,本在严冬的人马却大汗淋漓,仿若盛夏。如此反衬,凸显火焰山酷热与自然“造化工”的神奇,流露出诗人惊叹。
3. 分段赏析
开篇“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一个“始”字,将诗人百闻不如一见的感慨表露无遗,多年听闻,今日终得亲眼目睹,那份震撼与新奇跃然纸上。“突兀”一词堪称精妙,既精准勾勒出火焰山巍峨耸立、高耸入云的雄伟外貌,又生动描绘出其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的磅礴气势,仅这两句,便为全诗奠定了宏大壮阔的基调。“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此二句进一步渲染火焰山的威势。“虏云”与“塞空”,不仅点明了空间的高远辽阔,也象征着塞外异族活动的广袤天地。而火焰山的烈烈赤焰,竟能将那远在天边的云朵点燃,炽热的气浪肆意蒸腾,弥漫整个塞外天空。诗人巧妙地将火焰山置于广阔无垠的塞空虏云之间,以宏大的背景烘托其热力威猛。其中,“烧”字形象地将火山烈焰的指向明确,好似要将虏云燃尽;“蒸”字则让火焰山的热气范围得以延展,由低至高、从近到远,顺着火焰山热力的扩散轨迹,真切刻画出其名不虚传的强大威势。这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夸张,并非毫无根据的虚幻之语,而是源于诗人真实的生活体验以及高远的志向。诗人并未局限于对火焰山近处红岩焦土的细致刻画,而是将目光投向远处的“赤焰”“炎氛”以及“虏云”“塞空”,以山喻军、以热比威,使诗歌意境深邃而广阔。“不知阴阳炭,何独然此中”诗人在此处以反问的形式发出惊叹。西汉贾谊在《鵩鸟赋》中曾将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变化比作金属的熔铸,岑参巧妙化用这一典故,营造出新奇独特的意境:仿佛天地间有一座巨大无比的火炉,其广阔如天高地阔,燃料更是汇聚了全部阴阳之力,最终点燃了这座石山。此句旨在强调火焰山独一无二,堪称世上万物中的佼佼者。结尾四句“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再次凸显火焰山的强大威势,对同一事物多次吟咏,形成连贯且强烈的气势。诗人从长安一路行来,历经天寒地冻,然而一到边塞的火焰山,却热气袭人,人和马皆热得大汗淋漓。这般能在严冬驱寒生热的神奇力量,若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力决然无法达成。在这里,诗人通过自身的亲眼所见与亲身感受,真实生动地描绘出火焰山奇特怪异的景象以及无穷无尽的强大威力。可以想象,当诗人伫立在火焰山前,眼前之景触动内心,豪情壮志油然而生,进一步激发了他在边塞施展宏图、建功立业的决心。
4. 作品点评
诗人凭借亲眼目睹与亲身体味,生动勾勒出火焰山奇异诡谲之景与磅礴难御之力。不难想象,当置身火焰山前,那震撼之景触动诗人心弦,令其豪情满怀。此景更如激昂号角,催发诗人于边塞之地大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 此诗其中不无夸张之词,但它真切地描写和烘托出火山的奇特山形和边疆的瑰丽风光。两用疑问语气,更平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不详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
上一篇:唐·王维《归辋川作》
下一篇:唐·岑参《高冠谷口招郑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