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ú

朝代:唐作者:李峤浏览量:2
gāo
gǎn
chǔ
jiāng
fén
chán
juān
hán
shǔ
fēn
bái
huā
yáo
fèng
yǐng
qīng
jié
dòng
lóng
wén
sǎo
dōng
nán
zhī
shāo
西
běi
yún
shuí
zhī
xiāng
shuǐ
shàng
liú
lèi
jūn

译文

湘江边生长着细长的翠竹,婀娜多姿蕴含拂晓的雾氛。白花摇曳犹如凤凰的倩影,青竹摆动好似龙形的花纹。竹叶似扫过东南方的红日,竹枝像拂掠西北方的白云。谁知道那浩渺的湘水之上,二妃流着悲泪思念着竹君。

逐句剖析

"高簳楚江濆":湘江边生长着细长的翠竹,

# 濆:水边;涯岸。,簳:小竹,可作箭杆。

"婵娟含曙氛":婀娜多姿蕴含拂晓的雾氛。

"白花摇凤影":白花摇曳犹如凤凰的倩影,

# 凤影:像凤凰的影子,是竹花摇动的美好说法。,白花:竹子开的花,白色。

"青节动龙文":青竹摆动好似龙形的花纹。

# 青节:指竹。

"叶扫东南日":竹叶似扫过东南方的红日,

"枝捎西北云":竹枝像拂掠西北方的白云。

"谁知湘水上":谁知道那浩渺的湘水之上,

"流泪独思君":二妃流着悲泪思念着竹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竹》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竹子的形象,展现了竹子的高洁与坚韧。前两句“高簳楚江濆,婵娟含曙氛”展现出竹子高耸入云的姿态与柔美的气质。后两句“白花摇凤影,青节动龙文”进一步以凤影、龙文作为比喻,突出了竹子的灵动与生机。最后两句“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则借湘水之泪,表达了诗人对竹子高洁品质的深切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武后及唐中宗时期的文学领袖之一

李峤(645?~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二十岁举进士,曾三次拜相,也曾数次贬官,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官至中书令。李峤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他的诗作以五言诗成就最高,作诗讲求声律,多咏物之作,《汾阴行》感慨遥深,玄宗许为“真才子”之作。其诗多应制、咏物之作,词采典丽,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明人辑其诗为《李峤集》3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比喻:“白花摇凤影,青节动龙文。”其中“摇凤影”写竹花在风中摇曳,仿佛凤凰的影子翩翩起舞,“动龙文”将竹节上的纹路比作龙纹般生动有力。进一步展现出了竹子的高贵气质,和其动态的美感,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鲜活。拟人:“白花摇凤影,青节动龙文。”“摇”字赋予了竹子以动态,仿佛竹子上的白花也在随着微风轻轻摇曳,如同凤凰展翅的影子在舞动。而“动”字赋予了竹子以生命,仿佛竹子在舞动时,其青节上的龙纹也在随之跃动,生动展现了竹子的神韵与活力。

2. 分段赏析

首联描绘了竹子高耸挺拔的姿态和柔美的气质。“高簳楚江濆”写竹子生长在楚江边,高耸入云,展现出一种孤高而坚韧的形象;“婵娟含曙氛”则用“婵娟”形容竹子的柔美,仿佛在晨光中含着淡淡的雾气,显得清丽而含蓄。颔联通过比喻的手法描绘竹子的灵动与生机。“白花摇凤影”写竹花在风中摇曳,仿佛凤凰的影子翩翩起舞;“青节动龙文”则写竹节上的纹路如同龙纹般生动有力。以“凤影”和“龙文”作为比喻,既展现了竹子的高贵气质,赋予竹子动态的美感,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鲜活。颈联通过夸张的手法写竹子的枝叶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叶扫东南日”描绘竹叶在阳光下摇曳,仿佛扫过东南方的日光;“枝捎西北云”则写竹枝高耸入云,仿佛触及西北方的云彩,表现了竹子与天地自然的交融,进一步突出了竹子的高大气势。尾联借湘水之泪,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深情。运用湘妃竹的典故,赋予竹子一种哀婉的情感,从而将竹子的形象与情感融为一体,既抒发了诗人对竹子高洁品质的赞美,也使全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峤《月》

下一篇:唐·王维《饭覆釜山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