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ǔ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高适浏览量:2
guó
cóng
lái
chè
miào
táng
lián
nián
wèi
zài
jiāng
chǎng
jiāng
jūn
tiān
shàng
fēng
hóu
yìn
shǐ
tái
shàng
xìng
wáng
wàn
zhēng
yáng
liǔ
chūn
qiān
chǎng
duì
xiù
lín
dào
chù
jìn
féng
huān
qià
shì
xiāng
kàn
zǒng
shì
tài
píng
rén
tiě
héng
xíng
tiě
lǐng
tóu
西
kàn
luó
suò
fēng
hóu
qīng
hǎi
zhǐ
jīn
jiāng
yǐn
huáng
yòng
gèng
fáng
qiū

译文

将军以身许国一直为朝廷所依赖,连年无不因为报答朝廷奋战疆场。天子已为将军颁发封侯印,御史台上又加封异姓王。万骑争唱着《杨柳春》,千场对舞着绣麒麟。到处尽遇到欢乐和洽的事情,彼此相看都是无忧无虑的太平人。铁骑横行在铁岭头,往西看着逻逤想封侯。青海湖如今将饮马,黄河也不用重兵防守。

逐句剖析

"许国从来彻庙堂":将军以身许国一直为朝廷所依赖,

# 庙堂:朝廷。,彻:达。

"连年不为在疆场":连年无不因为报答朝廷奋战疆场。

# 疆场:战场。一作“坛场”。,为:奋战之意。,不:语助词,无义,用以足句和加强语气。

"将军天上封侯印":天子已为将军颁发封侯印,

# 封侯印:指天宝十二载(753年)五月收复九曲后,唐王朝进奉哥舒翰为凉国公。,天上:指天子。,将军:指哥舒翰。

"御史台上异姓王":御史台上又加封异姓王。

# 御史台上异姓王:言哥舒翰天宝八载(749年)加摄御史大夫后,天宝十二载(753年)八月又进奉西平郡王。

"万骑争歌杨柳春":万骑争唱着《杨柳春》,

# 杨柳春:曲名。

"千场对舞绣骐驎":千场对舞着绣麒麟。

# 绣骐驎:人工绣制的麒麟状的道具,犹今日舞龙、狮之类的活动。骐驎,即“麒麟”,神话中的吉祥之兽。

"到处尽逢欢洽事":到处尽遇到欢乐和洽的事情,

"相看总是太平人":彼此相看都是无忧无虑的太平人。

"铁骑横行铁岭头":铁骑横行在铁岭头,

# 铁岭:可能是西部边塞的一座山名,也可能是泛指险峻的山岭。

"西看逻逤取封侯":往西看着逻逤想封侯。

# 逻逤:又作“逻娑”,唐时吐蕃之都城,即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青海只今将饮马":青海湖如今将饮马,

# 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东北部。唐时临吐蕃东北边境。

"黄河不用更防秋":黄河也不用重兵防守。

# 防秋:唐时突厥、吐蕃等游牧民族常在秋季马肥兵壮时入侵中原,唐亦调重兵防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九曲词三首》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边塞诗。当时哥舒翰在唐与吐蕃于西域长达百余年的争夺中,于天宝年间的九曲之战大获全胜,成功收复九曲(今青海化隆),并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八月受封西平郡王,高适为歌颂这一功绩,在其封王之后创作此组诗。组诗中,第一首以“许国从来彻庙堂,连年不为在疆场。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通过工整的对偶,凸显哥舒翰许国征战的功绩与显赫地位;第二首用“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借助夸张与点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展现出和平降临后军民同庆的盛大热烈场面,表达对和平的赞颂;第三首以“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运用借景抒情,既展现哥舒翰部众的壮志豪情,又通过边疆和平景象的描绘,委婉道出战争胜利带来的和平意义,升华主题。全诗以凝练明快的语言、多样的表现手法,颂扬了哥舒翰收复九曲的卓越功绩,描绘出边患消除后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图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九曲词三首》是高适所写。哥舒翰在唐与吐蕃于西域长达百余年的争夺中,作为前线统帅在天宝年间的九曲之战中大获全胜,成功收复九曲(今青海化隆),并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八月受封西平郡王。高适为歌颂哥舒翰这一功绩,在其封王之后创作了这组诗。可惜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失去西域,未能巩固九曲之战所取得的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边塞诗。颂扬了哥舒翰收复九曲的功绩,描绘了收复九曲后边患消除、边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景象与欢乐气氛,其中第一首歌颂哥舒翰的巨大功绩和显赫地位,第二首写和平来临后军民欢庆的盛大热烈场面,第三首赞扬哥舒翰部众的雄心壮志,写出了收复九曲的政治与历史意义。

2. 写作手法

对偶:第一首诗中“许国从来彻庙堂,连年不为在疆场”,“许国”对“连年”,“从来”对“不为”,“彻庙堂”对“在疆场”,句式工整,通过对偶的手法,突出了哥舒翰以身许国,在庙堂与疆场之间的作为,展现其功绩。第二首诗中“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万骑”对“千场”,“争歌”对“对舞”,“杨柳春”对“绣骐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军民欢庆的盛大热烈场面,通过对偶使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引用:诗中引用西鄙人《哥舒歌》中“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以及唐德宗对哥舒曜说的“尔父在开元(实兼天宝)时,朝廷无西忧”(《新唐书・哥舒翰传》),借他人之语和历史记载,进一步侧面烘托出哥舒翰的功绩和威望,丰富了诗歌内容,增强了对哥舒翰赞颂的说服力,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哥舒翰在当时的影响力。渲染:第二首诗中“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运用“万骑”“千场”“到处”“总是”等词语,对和平来临后军民欢庆的场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渲染,从众多军民的“争歌”“对舞”,到“到处”都充满“欢洽事”,“总是”太平人,极力描绘出普天同庆、军民同欢的热烈氛围,充分表达出诗人对和平的由衷赞颂以及对战争的强烈诅咒。

3. 分段赏析

《九曲词三首》中,第一首“许国从来彻庙堂,连年不为在疆场。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许国”“连年”等词对仗工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语言凝练,生动地展现出哥舒翰以身许国,常年征战疆场的形象,突出其功绩之伟,表达了诗人对哥舒翰的敬佩与钦慕之情,开篇即开门见山地点明主题。第二首“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万骑”“千场”运用夸张的手法,渲染出军民欢庆场面的盛大与热烈,“争歌”“对舞”生动地描绘出人们欢快的状态,“杨柳春”点明时节,营造出欢快的氛围,“尽”“总”与前文的“万骑”“千场”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普天同庆、军民同欢的景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和平的由衷赞颂以及对战争的强烈诅咒,同时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为面的描写,“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为点的刻画,使和平欢乐的氛围更加具体可感。第三首“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铁骑横行”展现出哥舒翰部众的威武气势和雄心壮志,“西看逻逤取封侯”表达了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后两句“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借“青海”可放牧、“黄河”无需重兵防守的景象,描绘出边疆和平后的画面,委婉地表达了对战争胜利带来和平的赞美以及对哥舒翰功绩的肯定,卒章显志,升华了诗歌主题,且引用西鄙人《哥舒歌》及唐德宗对哥舒曜的话语,侧面烘托出哥舒翰的功绩和威望,丰富了诗歌内涵。

4. 作品点评

全诗结构整饬而不失流畅,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有力,将壮丽的场景、热烈的氛围与奔放的激情巧妙融合,行文如江河奔涌,一气呵成。声韵与情感相得益彰,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豪迈的诗意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蒋仲舒曰:以纵横为纪律。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雄壮不让嘉州。

清李因培《唐诗观澜集》

# 哥舒翰破吐蕃,收九曲黄河,置洮阳郡,适为作《九曲词》。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高适《赠杜二拾遗》

下一篇:唐·戴叔伦《春江独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