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èr
shí

朝代:唐作者:高适浏览量:2
chuán
dào
zhāo
shī
shū
tǎo
lùn
xiāng
shí
yuàn
sēng
fàn
guò
mén
tīng
huán
yīng
nán
xún
jīng
shèng
fān
cǎo
xuán
jīn
wài
yán

译文

听说你现在作客成都,寓居佛寺,却仍然在探讨儒家经典。佛门的香气时不时地飘入院子里,常常可以蹭到寺院里的饭食。听寺僧宣讲佛法,应答辩难,研究佛学,敷衍经文要旨。如今你已经像扬雄仿《易经》作《太玄》那样草就了你的论著,此后你还将写些什么呢?

逐句剖析

"传道招提客":听说你现在作客成都,寓居佛寺,

# 招提客:寺僧。招提,梵文音译,为四方之义。北魏太武帝造伽蓝,创招提之名,后遂为寺院的别称。杜甫刚到成都时,借住在寺庙中,故称。

"诗书自讨论":却仍然在探讨儒家经典。

"佛香时入院":佛门的香气时不时地飘入院子里,

"僧饭屡过门":常常可以蹭到寺院里的饭食。

"听法还应难":听寺僧宣讲佛法,应答辩难,

# 听法:听寺僧宣讲佛法。应难:应答辩难。《高僧传》:“支遁讲《维摩经》,遁通一义,众人咸谓询无以厝难;询每设一难,亦谓遁不能复通。”《文苑英华》作“应说”。《全唐诗》“难”字下注:“一作说。”

"寻经剩欲翻":研究佛学,敷衍经文要旨。

# 翻:仇兆鳌注此诗引《庐山记》曰:“谢灵运即远公寺翻《涅槃经》,名其台曰翻经台。翻者委曲敷衍之意,非翻译也。”

"草玄今已毕":如今你已经像扬雄仿《易经》作《太玄》那样草就了你的论著,

# 草玄:指汉代扬雄作《太玄》。此谓淡于势利,潜心著述。《汉书·扬雄传》:“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

"此外复何言":此后你还将写些什么呢?

# 复何言:杜诗仇兆鳌注:“草玄之外,更有何言谓别有著作也。”《全唐诗》“复”字下注:“一作更。”此句《文苑英华》作“此后更何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杜二拾遗》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作品。此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招提(寺院)中交流的情景。他们一同讨论诗书、听法寻经,展现出文人对学识与佛法的追求。以平实的语言叙事,生动地勾勒出场景,让读者如临其境。“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开篇点出地点与活动;“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借环境描写烘托氛围;“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体现对佛法与经书的钻研;“草玄今已毕,此外复何言”则似有所悟。作品评价方面,整首诗充满文化气息,展现了高适与友人的精神追求,文风质朴自然,于平淡中见真挚,反映出当时文人的生活情趣与学术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冬十二月,成为了杜甫人生旅程中的一个特殊节点。这一年七月,杜甫毅然弃官,历经秦陇之地的辗转跋涉,终于在岁末抵达成都,栖身于城西浣花溪旁的草堂寺。彼时,高适任职彭州刺史,听闻老友初到成都,借住在城西七里处沙门复空所在的草堂寺,沉浸于诗书之中,与僧人朝夕相伴、同食共住。高适心想,以杜甫对佛学的钻研和对诗文的执着,平日里必然常听僧人讲法,精心琢磨佛经,如今或许已如扬雄般完成了潜心著述之事,想必也会有新的佳作问世。怀着这样的揣度与关切,高适作下此诗,寄去深情的问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赠友诗。介绍了杜甫客居佛寺,探讨诗书的生活情景,想象杜甫听佛法、寻经卷的状态,借扬雄著《太玄》为喻,称赞杜甫潜心著述、淡泊名利,表达了高适对杜甫的关切与赞赏。

2. 写作手法

想象:诗中“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等内容,是高适对杜甫在佛寺生活状态的想象,丰富了诗歌内容。用典:尾联“草玄今已毕,此外复何言”以扬雄作《太玄》为典故,借扬雄潜心著述来类比杜甫,含蓄地褒扬杜甫淡泊名利、专注著述的品质。烘托:通过描述杜甫身处佛寺的环境和可能进行的活动,如闻佛香、听佛法、寻经卷等,侧面展现杜甫的生活与志趣。

3. 分段赏析

“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点明杜甫客居寺院,且仍探讨诗书。借杜甫青年时期诗句,暗示其如今身份转变,看似高雅的读书场景,实则是友人善意调侃,为全诗奠定轻松又略带感慨的基调,侧面反映出杜甫的境遇变化。“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描绘佛香入寺、僧饭经过的画面。以王维常去佛寺受礼遇作对比,设想杜甫若去趁食可能的遭遇,虽为想象,但体现出高适对杜甫生活的关心,同时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与生活场景感。“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运用典故,称赞杜甫对佛学的精通。“听法难”“寻经翻”,生动展现杜甫对佛法钻研的深入,表达了高适对杜甫学识的钦佩,也使诗歌更具文化底蕴。“草玄今已毕,此外复何言”:以扬雄作《太玄》为喻,高度褒扬杜甫淡泊名利、潜心著述的品质,呼应首联,使诗歌结构严谨。此句收束全诗,凸显对杜甫的赞美,也体现出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精神层面的相知。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遣词造句质朴自然,却饱含着浓郁而真挚的情感,诗中不仅能深切感受到高适与杜甫之间深厚的情谊,还能清晰了解杜甫初到蜀地时的生活状况。高适在诗中只是传递了杜甫一行人抵达成都,并暂时居住在佛寺的消息。杜甫刚到之时,高适对老友的生活细节似乎并不十分了解,也未给予实质性的援助,仅仅是以诗代信,简单表达问候之意。而杜甫收到此诗后,很快便写下《酬高使君相赠》作为回应:“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以诗诉说当下境遇,也回应着这份情谊。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盛唐人和诗不和韵,晚唐人至有次韵者。洪迈曰: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非如今人为次韵所局也,如高适寄杜云“草玄今已毕,此外更何求”,杜和云“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韦迢寄杜云“相忆无南雁,何时有报章”,杜和云“虽无南去雁,看取北来鱼”。只以其来意往复,趣味自深,何尝和韵。至大历中李端、卢纶野寺病居酬答始有次韵。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登鹿门山》

下一篇:唐·高适《九曲词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