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招提客":听说你现在作客成都,寓居佛寺,
# 招提客:寺僧。招提,梵文音译,为四方之义。北魏太武帝造伽蓝,创招提之名,后遂为寺院的别称。杜甫刚到成都时,借住在寺庙中,故称。
"诗书自讨论":却仍然在探讨儒家经典。
"佛香时入院":佛门的香气时不时地飘入院子里,
"僧饭屡过门":常常可以蹭到寺院里的饭食。
"听法还应难":听寺僧宣讲佛法,应答辩难,
# 听法:听寺僧宣讲佛法。应难:应答辩难。《高僧传》:“支遁讲《维摩经》,遁通一义,众人咸谓询无以厝难;询每设一难,亦谓遁不能复通。”《文苑英华》作“应说”。《全唐诗》“难”字下注:“一作说。”
"寻经剩欲翻":研究佛学,敷衍经文要旨。
# 翻:仇兆鳌注此诗引《庐山记》曰:“谢灵运即远公寺翻《涅槃经》,名其台曰翻经台。翻者委曲敷衍之意,非翻译也。”
"草玄今已毕":如今你已经像扬雄仿《易经》作《太玄》那样草就了你的论著,
# 草玄:指汉代扬雄作《太玄》。此谓淡于势利,潜心著述。《汉书·扬雄传》:“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
"此外复何言":此后你还将写些什么呢?
# 复何言:杜诗仇兆鳌注:“草玄之外,更有何言谓别有著作也。”《全唐诗》“复”字下注:“一作更。”此句《文苑英华》作“此后更何言”。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赠友诗。介绍了杜甫客居佛寺,探讨诗书的生活情景,想象杜甫听佛法、寻经卷的状态,借扬雄著《太玄》为喻,称赞杜甫潜心著述、淡泊名利,表达了高适对杜甫的关切与赞赏。
2. 写作手法
想象:诗中“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等内容,是高适对杜甫在佛寺生活状态的想象,丰富了诗歌内容。用典:尾联“草玄今已毕,此外复何言”以扬雄作《太玄》为典故,借扬雄潜心著述来类比杜甫,含蓄地褒扬杜甫淡泊名利、专注著述的品质。烘托:通过描述杜甫身处佛寺的环境和可能进行的活动,如闻佛香、听佛法、寻经卷等,侧面展现杜甫的生活与志趣。
3. 分段赏析
“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点明杜甫客居寺院,且仍探讨诗书。借杜甫青年时期诗句,暗示其如今身份转变,看似高雅的读书场景,实则是友人善意调侃,为全诗奠定轻松又略带感慨的基调,侧面反映出杜甫的境遇变化。“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描绘佛香入寺、僧饭经过的画面。以王维常去佛寺受礼遇作对比,设想杜甫若去趁食可能的遭遇,虽为想象,但体现出高适对杜甫生活的关心,同时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与生活场景感。“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运用典故,称赞杜甫对佛学的精通。“听法难”“寻经翻”,生动展现杜甫对佛法钻研的深入,表达了高适对杜甫学识的钦佩,也使诗歌更具文化底蕴。“草玄今已毕,此外复何言”:以扬雄作《太玄》为喻,高度褒扬杜甫淡泊名利、潜心著述的品质,呼应首联,使诗歌结构严谨。此句收束全诗,凸显对杜甫的赞美,也体现出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精神层面的相知。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遣词造句质朴自然,却饱含着浓郁而真挚的情感,诗中不仅能深切感受到高适与杜甫之间深厚的情谊,还能清晰了解杜甫初到蜀地时的生活状况。高适在诗中只是传递了杜甫一行人抵达成都,并暂时居住在佛寺的消息。杜甫刚到之时,高适对老友的生活细节似乎并不十分了解,也未给予实质性的援助,仅仅是以诗代信,简单表达问候之意。而杜甫收到此诗后,很快便写下《酬高使君相赠》作为回应:“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以诗诉说当下境遇,也回应着这份情谊。
# 盛唐人和诗不和韵,晚唐人至有次韵者。洪迈曰: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非如今人为次韵所局也,如高适寄杜云“草玄今已毕,此外更何求”,杜和云“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韦迢寄杜云“相忆无南雁,何时有报章”,杜和云“虽无南去雁,看取北来鱼”。只以其来意往复,趣味自深,何尝和韵。至大历中李端、卢纶野寺病居酬答始有次韵。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上一篇:唐·孟浩然《登鹿门山》
下一篇:唐·高适《九曲词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