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晓因兴来":清晨怀着兴致出门来,
"乘流越江岘":小船渡过汉江绕岘山。
# 江岘:江边小山。此处小山指襄阳县内之岘山。
"沙禽近方识":沙洲的水鸟近看才可识别,
# 方:一作初,又作相。
"浦树遥莫辨":水边的树木远望不能分辨。
# 遥:一作远。,浦:水边。
"渐至鹿门山":船行款款来到鹿门山,
# 鹿门山:在今湖北省襄阳市东南。《清一统志·湖北·襄阳府》:“鹿门山,在襄阳县东南三十里。《襄阳记》:‘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也。’”登:《全唐》校:“一作题。”又云:“题下一有怀古二字。”,至:一作到。
"山明翠微浅":阳光明亮使山岚浅淡。
# 翠微:青葱的山气。
"岩潭多屈曲":岩石间的潭水曲曲弯弯,
"舟楫屡回转":行船到此每每迂回绕转。
# 舟楫屡回转: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
"昔闻庞德公":听说庞德公曾到这里,
# 昔闻庞德公:《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德公,襄阳人,居岘山南,不曾入城府,躬耕垅亩。荆州牧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建安中,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不返。
"采药遂不返":入山采药一去未回还。
"金涧饵芝朮":山涧中适宜生长灵芝白术,
# 芝朮:灵芝(一种菌类植物)、白术(草名,根茎可入药)。,饵:一作养。,金涧:指风景秀美的山涧。
"石床卧苔藓":石床上滋满了厚厚的苔藓。
"纷吾感耆旧":深深感念这位襄阳老人,
# 耆旧:年老的朋友,也指年高望重者,此指庞德公。,纷:盛多。
"结揽事攀践":系住缆绳举足向上登攀。
# 攀践:指登山。,结揽:系缆,指停船。
"隐迹今尚存":隐居的遗迹至今犹可寻觅,
"高风邈已远":超俗的风格已经远离人间。
"白云何时去":相伴的白云不知何时飘去,
"丹桂空偃蹇":栽下的丹桂空自妖娇美艳。
# 偃蹇:此处解作妖娆美好的样子。,丹桂:桂树的一种,皮赤色。
"探讨意未穷":寻迹怀古兴味犹未尽,
# 探讨:寻幽探胜。
"回艇夕阳晚":划船归来夕阳落西山。
# 艇:一作舻,指船。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中虽有对登山沿途江景、鹿门山景的描写,但重点在于通过对庞德公隐居鹿门山这一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缅怀,表达了诗人对庞德公高风亮节的敬仰和追思。
2. 分段赏析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这四句写清晓出发途中所见景物,首二句点明了出发的时辰和行进方向,“乘流”透露出了诗人自襄阳顺流而下。“沙禽”二句勾勒出清晓视野中的物象,由近及远的是一片清晓的自然景色。浦”即自河南南流、于樊城东汇入汉水的白河,其地邻近鹿门山。“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这四句描绘鹿门山近景的山水,光辉曲折,颇具胜概。由境地之清幽,足见隐居其地昔人之高尚。“昔闻庞德公”以下至终篇,全为“怀古”,其中可分三层。“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金涧饵芝朮,石床卧苔藓。”这四句着力刻画庞德公的隐逸生活图景,彰显其隐士高风亮节。其人弃绝俗务,唯以修身养性为务。“金涧”乃形容涧水之清幽,涧多金石则水自清,或涧水鸣响有如金声。“石床”句见庞德公适性自在的生活情状。斫石为床。偃卧其上,而石上滋生苔藓,从而可见隐者之任情自适。以上四句乃就“昔闻”而言。“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这六句承上文讲述对庞德公遗迹的感受。“耆旧”即指庞德公,因此下句谈及登临探访之事。“纷”意为上两句所写的诸般情状。“隐迹”四句转而落到“怀古”主题,由他的隐居遗迹而遥想其高风亮节,“邈已远”三字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敬仰之情。“白云”二句回望前两句,收束到眼前景象,字里行间满是寂寥之感。高风已然远去,白云不再停留,如今唯余遗迹,徒有偃蹇的丹桂空自挺立而已。“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结尾这二句收束诗题两端,夕阳呼应清晓,可见诗中所叙乃终日之事,意脉圆融。
3. 作品点评
《登鹿门山》整体架构严谨,从时间维度来看,诗人从破晓时分写到暮色降临;从观览视角来看,诗人怀古探幽;从地域转换来看,诗人由汉江写至鹿门山。描写汉江时,既写了汉江水的水流湍急,用“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之句,又写了汉江两岸美好景色,用了“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写出了襄阳汉江的生态之美。描绘鹿门山时,先由远及近:远观山色,以“渐至鹿门翠微浅”勾勒轮廓;近赏景致,用“丹桂空偃蹇”摹写细节;缅怀庞德公时,借“隐迹今犹存,高风邈难追”之句,深切赞颂其人格风采。全诗热忱地赞美家乡襄阳的壮美河山,充分彰显了鹿门山的文化积淀。
# 思致郁密。
明李梦阳《孟浩然诗选》
# 叙致淡远。
《王孟诗评》
# 僧皎然云:静也(“丹桂”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叙山溪状迫真。绝近《选》体。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上一篇:唐·李白《姑孰十咏·牛渚矶》
下一篇:唐·高适《赠杜二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