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宿
pán
lǐng

朝代:唐作者:沈佺期浏览量:2
yóu
qiān
wài
gāo
pán
西
xiǎo
yuè
lín
chuāng
jìn
tiān
fāng
chūn
píng
zhòng
绿
qīng
guī
kōng
liú
tīng
bāo
chéng
wén
shǔ

译文

我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住在七盘山的西面。拂晓的残月仿佛就在窗前,天上的银河好像要流进房门那样低。在这芬芳艳美的春天,银杏树一片翠绿,夜晚听见子规的声声哀啼。我孤身在这里听那子规的凄鸣,褒城里传来公鸡报晓之声。

逐句剖析

"独游千里外":我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

# 游:诗人对流放的婉转说法。

"高卧七盘西":住在七盘山的西面。

# 高卧:此处用以形容旅途的寂寞无聊。

"晓月临窗近":拂晓的残月仿佛就在窗前,

# 窗:一作“床”。,晓:一作“山”。

"天河入户低":天上的银河好像要流进房门那样低。

# 天河:银河。

"芳春平仲绿":在这芬芳艳美的春天,

# 平仲:银杏的别称,俗称白果。左思《吴都赋》写江南四种特产树木说:“平仲君迁,松梓古度。”旧注说:“平仲之实,其白如银。”这里即用以写南方异乡树木,兼有寄托自己清白之意。

"清夜子规啼":银杏树一片翠绿,夜晚听见子规的声声哀啼。

# 子规:杜鹃鸟。相传是古蜀王望帝杜宇之魂化成,暮春鸣声悲哀如唤“不如归去”,古以为蜀鸟的代表,多用作离愁的寄托。

"浮客空留听":我孤身在这里听那子规的凄鸣,

# 浮客:无所归宿的远行之游子。

"褒城闻曙鸡":褒城里传来公鸡报晓之声。

# 褒城:地名,在今陕西汉中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宿七盘岭》是唐代诗人沈佺期的五言律诗。诗人以“独游千里外”开篇,通过“高卧七盘西”的夜宿场景,将羁旅愁思融入“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的凌晨景致中。诗中“芳春平仲绿”与“清夜子规啼”形成时空对照,既展现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捕捉,又以子规啼血的典故暗喻思乡之痛。尾联“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以声传情,将游子无眠的孤寂与黎明将至的怅惘表现得含蓄而深刻。全诗对仗工稳,声律谐美,在“气象宏阔”的初唐风格中,展现出个人化的抒情艺术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沈佺期(656?~716?),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高宗上元进士。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写了不少宫廷应制诗,虽多为歌功颂德的内容,然而表现技巧却代表了初唐同类诗歌的最高成就。流放期间诸作,多抒写凄凉境遇,诗风为之一变。又创制七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七律之冠。律体谨严精密,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有《杂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夜宿七盘岭》是沈佺期在政治失意时期的代表作。据《新唐书》记载,诗人因依附张易之而获罪,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被流放至驩州(今越南北部)。诗中“褒城闻曙鸡”一句透露重要地理信息:褒城位于陕西汉中以北,七盘岭在其西南方向。由此可推断,此诗应作于诗人离开关中、初入蜀地之际。流放途中的夜宿经历,使诗中既流露出“独游千里外”的孤寂,又展现出“山月临窗近”的细腻观察,政治挫折与艺术升华在此达到微妙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贬谪诗,生动展现了沈佺期流放途中的真实心境。诗人以七盘岭夜宿为切入点,将凌晨时分的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巧妙融合,层层递进地抒发了被贬远行的痛苦。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诗人凝视着浓绿的银杏树,那悲啼的杜鹃声萦绕耳畔。在这春夜的异乡,独宿的愁思与惆怅如潮水般涌来,弥漫心头。

3. 分段赏析

这首《夜宿七盘岭》以五律形式展现了沈佺期流放途中的复杂心境。开篇“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直抒胸臆,“独游”二字饱含政治失意的孤寂,“高卧”则暗用谢安东山高卧的典故,将被迫远行故作隐逸之态的矛盾心理表露无遗。颔联“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以夸张手法写景,七盘岭上月色盈窗、银河低垂,既展现高山夜宿的独特景致,又暗喻诗人与天宇对话的孤高情怀。这种写景方式在初唐诗中颇具新意。颈联转入听觉描写,“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银杏新绿与杜鹃哀鸣形成强烈反差,子规啼血的典故更深化了诗人的乡愁。此处化用谢惠连“眷眷浮客心”的诗意,将流放文人的漂泊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以声作结,黎明鸡鸣暗示旅程继续,而“空留听”三字道尽欲归不得的无奈。诗人已过褒城入蜀境,七盘岭上的这一夜,成为他远离关中、踏上流放之路的重要节点。全诗对仗精工而不失自然,在初唐律诗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展现了格律诗发展至初唐时期的成熟形态。全诗严格遵守五律平仄规范,对仗工整而自然,既体现了齐梁以来追求形式美的传统,又显示出向盛唐律诗过渡的特征。诗人以“独游”与“高卧”为核心意象,通过“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等精妙对句,将流放途中的孤寂心境与高山夜宿的独特体验完美融合。这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不仅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也标志着五言律诗在初唐时期的重要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花馆流波,赏心娱目。

《沈诗评》

# 此诗高灏,而抑复纵逸不羁,落落彼开、宝作家风味,其庶儿此肇乎!

《近体秋阳》

# 的是岭上暮景(“山月”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三、四隽出,后半欲启襄阳。

清学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虽有行役之劳,而有景物自娱,尚是正风。

《唐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对雪》

下一篇:唐·李商隐《北青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