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下丹青笔":刚刚想要下笔作画,
# 欲下丹青笔:指刚要下笔作画。丹青笔:即画笔。丹青,丹砂和青雘,可作颜料,借指绘画。《汉书·司马相如传》:“其土则丹青赭垩。”颜师古注:“张揖曰:‘丹,丹沙也。青,青雘也。’……丹沙,今之朱沙也。青雘,今之空青也。”
"先拈宝镜寒":先拿镜子照一照只觉一阵寒意。
# 宝镜:镜子的美称。南朝陈徐陵《为羊兖州家人答饷镜》诗:“信来赠宝镜,亭亭似团月。”,拈:用手指搓捏或拿东西。
"已经颜索寞":心中已自感容颜衰老,
# 索寞:形容衰老,毫无生气。南唐冯延巳《鹊踏枝》词:“休向尊前情索莫,手举金罍,凭仗深深酌。”,经:一作惊。
"渐觉鬓凋残":此刻仔细端详发觉鬓发也开始有点稀疏了。
# 凋残:衰落;残败;减损。《后汉书·樊宏传》:“伏见被灾之郡,百姓凋残,恐非赈给所能胜赡,虽有其名,终无其实。”
"泪眼描将易":描绘泪眼十分容易,
# 描将:意为描写。将:一作“来”。
"愁肠写出难":写出心中忧思郁结何等困难。
# 愁肠:忧思郁结的心肠。《艺文类聚》卷一引晋傅玄诗:“青云徘徊,为我愁肠。”
"恐君浑忘却":想你大概把我完全忘光了吧,
# 忘却:忘记掉。唐张籍《寄苏州白二十二使君》诗:“此处吟诗向山寺,知君忘却曲江春。”,浑:全。
"时展画图看":送上这张画,让你时时看看我。
# 时展画图看:自注:里人语云:“当时妇弃夫,今日夫弃妇。若不逞丹青,空房应独守。画图:图画。《晋书·刘牢之传》:“玄大喜,与敬宣置酒宴集,阴谋诛之,陈法书画图与敬宣共观,以安悦其志。””
薛媛,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南楚材之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嫁之。楚材为仕途欲允婚,不顾夫妻情义命仆从回濠梁取琴书等物,表示不再归家。随后又施放烟雾弹,云“不亲名宦,唯务云虚”,要到青城求道,上衡山访僧。“善书画,妙属文”的薛媛,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为写真诗而寄怀。楚材读后内心愧疚,终与妻子团聚。时人嘲之曰:“当时妇弃夫,今日夫弃妇;若不逞丹青,空房应独守”。该诗《泗虹合志》中有记载,证明其人其事的真实。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闺怨诗。表达了诗人对远离久别丈夫的真挚情感,隐约透露了她担忧丈夫移情别恋的苦衷。
2. 写作手法
映衬:“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此句中以描绘“泪眼”的容易,映衬出表达“愁肠”的艰难。将外在形象的描绘与内心复杂情感的抒发相对比,通过难易程度的反差,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痛苦与愁绪,使思念丈夫的深情展现得更为深刻。对比:“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将描绘泪水的容易与表达愁肠的艰难进行对比,突出内心愁绪难以言说、难以诉诸笔端的痛苦,强化了情感的表达。直抒胸臆:“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直接抒发诗人内心担忧丈夫将自己忘却的愁绪,毫不掩饰地表达出对丈夫的眷恋和期盼丈夫记挂自己的心情。欲扬先抑:在“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中,先写描绘泪眼是容易的,看似在强调绘画外在形象的轻松,这是“抑”;而后笔锋一转,指出表达愁肠却是艰难的,从而突出内心情感抒发的不易,此为“扬”。通过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前后的对比反差中,强化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无法尽情倾诉愁思的无奈,使情感表达更具层次感和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便借手部动作细腻展现心理。她拿起“丹青”画笔,刚欲挥毫作画,却又迟疑。不知从何下笔,便“先拈宝镜”,欲瞧瞧自己的模样。可手一触及宝镜,一阵“寒”意袭来。这“宝镜”之“寒”,究竟是镜体本身的冰凉所致,还是她内心寒凉的映射,实在难以分辨。一个“寒”字,既勾勒出物态,更传递出心境。颔联:深入描绘诗人对镜自怜的情状:她内心早有玉容憔悴之感,此刻细细打量,更惊觉鬓发也开始稀疏。“惊”源于“颜索寞”带来的心理触动。“已惊”说明平日里就有所察觉,而当下对镜,更强烈地感受到青春悄然流逝。“颜索寞”显而易见,“鬓凋残”却细微难察,“渐觉”一词精准地呈现出她愈发愁苦的心理状态。颈联:“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泪眼”借指诗人的容貌,“愁肠”喻指内心的痛苦。“易”与“难”相互映衬。此处运用欲抑先扬之法,在矛盾与对比中,深刻刻画了她对丈夫深切的思念。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四出中杜丽娘自画肖像时所言“三分春色描将易,一段伤心写出难”,或受此启发。尾联:点明诗人写真寄夫的意图。她言辞恳切地嘱咐丈夫:“怕你大概已将我全然忘却,送上这幅画,望你常看看我。”“恐”即猜想,是她揣度丈夫时的心理。“恐”与“浑”精准描绘出她微妙的情感波动。其实,仆人回家取琴书等物时,她已察觉到丈夫似有另觅新欢、忘却旧情之意。但在诗中,她未作正面肯定,而是用揣测的语气,既顾全了丈夫的自尊,也给他留下了回头的空间。一个“恐”字,将她既疑虑又体谅丈夫的复杂情感,委婉曲折地倾诉出来,足见其良苦用心。末句直抒胸臆,正面劝诫丈夫“时展画图看”,与首句遥相呼应,简短数语却饱含深情。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颇具造诣,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的细腻描摹以及对心理活动的深入刻画,将主人公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诗篇从侧面反映出封建时代女性在婚姻中的无奈与悲苦。诗人以真挚的情感入笔,使得整首诗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据史料记载,南楚材读过此诗后,深受触动,最终改变心意,婉拒了颍地长官所提的婚事,与薛媛重归于好,这段佳话也让这首诗更具传奇色彩。
# 诗人情意殷殷,委婉其辞,怨恨之语而出以一片温情,为丈夫的情感回归营造了十分适宜的环境。
现代吉林大学教授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