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uě

朝代:隋作者:江总浏览量:2
xuě
cóng
jūn
lǒng
西
rào
zhèn
kàn
shān
jiàn
tiān
hán
cǎi
huài
àn
shēng
màn
màn
chóu
yún
cāng
cāng
bié

译文

雨雪纷飞成了边塞的隔离,跟着军队度过了陇西。绕着营地能看见狐狸留下的踪迹,在山旁还依稀能看见雪地上马蹄的印记。天寒地冻,连彩旗也黯然失色,鼓声也显得低沉。乌云漫漫愁绪绵绵,路途苍茫迷失了回家的路。

逐句剖析

"雨雪隔榆溪":雨雪纷飞成了边塞的隔离,

# 榆溪:榆林塞。此处代指边塞。,隔:阻隔,隔断。文苑作阻。,雨雪:此处“雨”应读为“yù”,动词,意思是“下”。雨雪:下雪,飞雪。

"从军度陇西":跟着军队度过了陇西。

# 陇西:在今甘肃东部。,从军:参加军队。此处既是诗人自指,也指所有戍卒。

"绕阵看狐迹":绕着营地能看见狐狸留下的踪迹,

"依山见马蹄":在山旁还依稀能看见雪地上马蹄的印记。

"天寒旗彩坏":天寒地冻,连彩旗也黯然失色,

"地暗鼓声低":鼓声也显得低沉。

"漫漫愁云起":乌云漫漫愁绪绵绵,

# 愁云:云气阴霾暗淡。云:乐府作寒。,漫漫:广远无际。

"苍苍别路迷":路途苍茫迷失了回家的路。

# 别路:离别家乡之路。迷:迷失。,苍苍:空阔辽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雨雪曲》作为一首五言古诗,隶属于乐府横吹曲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诉说着边塞故事。开头两句精准铺陈时间、地点与事件,如同一幅画卷的底色,为全诗奠定了特定的情感基调;三、四句笔触一转,勾勒出边塞满目疮痍的荒凉之景,尽显大漠的雄浑与寂寥。第五、六句巧妙运用借景抒情之法,将边地彻骨的寒冷、昏暗的天色、萧索的风物,与士卒心中压抑沉闷的情绪融为一体,情景交融间,情感表达愈发真挚浓烈。最后两句则如点睛之笔,直抒胸臆,将戍卒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和盘托出,点明主旨。整首诗情感醇厚深沉,意境悠远绵长,诗人以雄浑苍凉的笔触,生动描绘出一幅壮阔而又充满悲怆感的边塞军旅行军图景,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陈文学家

江总(519~594),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历仕梁、陈、隋三代。自幼聪敏,以能诗为梁武帝所赏,官至太子中舍人。陈文帝天嘉四年,被征还建康,任中书侍郎,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隋文帝平陈后被迁入长安,后放回。江总的诗以应酬、宴游、写景为多,诗意浮艳靡丽,内容贫乏。陈亡,时有悲慨伤痛之作,情感真切,诗风朴实。其尤善五、七言,五言对仗精严,音律谐和。文以赋、表章、碑铭类为主。诗歌作品有《明庆寺》《哭鲁广达》《闺怨》等。明人辑有《江令君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征人在雨雪中从军越过榆溪、前往陇西的经历,通过描写行军途中的景象、边塞的寒冷氛围,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将行军的情景与征人的情感相融合,“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在描写行军途中所见荒凉景象的同时,也暗示出征人的孤寂与思乡。

3. 分段赏析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点明征人在雨雪纷飞的天气中,被阻隔在榆溪,随后跟随军队前往陇西。“雨雪”营造出寒冷、恶劣的环境氛围,“隔”字突出了征人前行的阻碍,为全诗奠定了沉重的基调,同时交代了行军的地点和背景。“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承接上句,进一步描写行军途中的景象。征人绕着营地看到狐狸留下的踪迹,在山旁依稀可见马蹄印,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出边塞地区的荒凉与孤寂,暗示这里人迹罕至,进一步烘托出征人的思乡之情。“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绘出天气寒冷,军旗的色彩黯淡破败,大地昏暗,战鼓的声音也低沉压抑。这两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将边塞的寒冷、阴暗、萧条与士卒压抑、沉闷的心情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征人所处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的愁苦。“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漫漫愁云起”描绘出愁云弥漫的景象,象征着征人心中无尽的愁绪;“苍苍别路迷”则写出征人面对离别家乡之路的迷茫。此联总结全诗,点明了征人思乡这一主题,将征人的情感推向高潮,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征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前路的迷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隋·江总《闺怨篇(其一)》

下一篇:隋·江总《骢马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