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uì
chǔ
wáng
wèn

朝代:先秦作者:宋玉浏览量:3
chǔ
xiāng
wáng
wèn
sòng
yuē
:“
:“
xiān
shēng
yǒu
xíng
shì
mín
zhòng
shù
zhī
shèn
?”
?”
sòng
duì
yuē
:“
:“
wéi
rán
yǒu
zhī
yuàn
wáng
kuān
zuì
shǐ
使
。”
。”
客有歌于郢中者
客有歌于郢中者
yǒu
shǐ
yuē
xià
rén
guó
zhōng
zhǔ
ér
zhě
shù
qiān
rén
wéi
yáng
ē
xiè
guó
zhōng
zhǔ
ér
zhě
shù
bǎi
rén
wéi
yáng
chūn
bái
xuě
guó
zhōng
yǒu
zhǔ
ér
zhě
guò
shù
shí
rén
yǐn
shāng
liú
zhǐ
guó
zhōng
zhǔ
ér
zhě
guò
shù
rén
ér
shì
gāo
guǎ
。”
。”
niǎo
yǒu
fèng
ér
yǒu
kūn
fèng
huáng
shàng
jiǔ
qiān
jué
yún
cāng
tiān
luàn
yún
áo
xiáng
yǎo
míng
zhī
shàng
fān
zhī
yàn
néng
zhī
liào
tiān
zhī
gāo
zāi
kūn
zhāo
kūn
lún
zhī
jié
shí
宿
mèng
zhū
chǐ
zhī
néng
zhī
liàng
jiāng
hǎi
zhī
zāi
fēi
niǎo
yǒu
fèng
ér
yǒu
kūn
shì
yǒu
zhī
shèng
rén
guī
xíng
chāo
rán
chǔ
shì
zhī
mín
yòu
ān
zhī
chén
zhī
suǒ
wéi
zāi
?”
?”

译文

楚襄王向宋玉问道:“先生难道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吗?为什么广大士民都说您不好呢?”宋玉回答说:“是的,不错,有这么回事。但希望您能宽恕我的过失,让我把话说完。”“有一位在郢都唱歌的客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数千人;接着他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数百人,后来他唱《阳春》、《白雪》,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人,不过几十人,最后他时而用商音高歌,时而以羽声细吟,其间杂以宛转流利的徵音,这时都城里聚拢来跟着唱的人,不过数人而已。这说明他唱的歌越是高深,能跟着和唱的就越少。”故此,鸟中有凤凰而鱼中有大鲲。凤凰拍击空气,直上九千里的高空,贯穿云霞,背负青天,足迹搅乱了天上的浮云,在高渺的天空展翅翱翔,而那跳跃于篱笆之间的鷃雀,哪能和风凰同样衡量天地的高大呢?鲲鱼早上从昆仑大山出发,在碣石晒背曝鳍,晚上在孟诸大泽投宿。那处于小小池塘之中的鱼儿,怎能与大鲲一样测知江海的浩瀚呢?不只是鸟中有凤鱼中有鲲啊,在‘士’中也有出类拔萃的人物。那些高洁的人物有如美玉一般的品行,超世独立,而那些世上的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我的行为呢?”

逐句剖析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楚襄王向宋玉问道:“

"先生其有遗行与":先生难道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吗?

# 与:介词,介绍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译成现代汉语时,这个“于”一般可以不必译出。,遗行:可遗弃的行为,即不良的行为,先德。,其:用在谓语“有”之前,表示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可能”、“或许”等。

"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为什么广大士民都说您不好呢?”

# 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为什么那么多士民不称誉您呀?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实际的意思是说许多士民在指责你。何,用于句首,与句末的“也”相配合,表示反问或感叹的语气。士民,这里指学道艺或习武勇的人。古代四民之一。众庶,庶民,众民。誉,称誉,赞美。甚,厉害,严重。

"宋玉对曰":宋玉回答说:“

"唯":是的,

# 唯:独立成句,表示对对方的话已经听清楚或同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嗯”等。然:这样。用来代上文所说的情况。

"然":不错,

# 然:这样。用来代上文所说的情况。

"有之":有这么回事。

"愿大王宽其罪":但希望您能宽恕我的过失,

# 愿:希望。

"使得毕其辞":让我把话说完。”

# 毕:完毕,结束。

"“":“有一位在郢都唱歌的客人

# 郢:楚国的国都,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歌:唱。,客:外来的人。

",":,

"其始曰《下里》、":开始他唱《下里》、

# 《下里》:楚国的民间歌曲,比较通俗低级。下里,乡里。

"《巴人》":《巴人》,

# 《巴人》:楚国的民间歌曲,比较通俗低级。巴人,指巴蜀的人民。

"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数千人;

# 和:跟着唱。,属:连接,跟着。,国:国都,京城。

"其为《阳阿》、":接着他唱《阳阿》、

# 《阳阿》:《阳阿》、《薤露》两种稍为高级的歌曲。《阳阿》,古歌曲名。

"《薤露》":《薤露》,

# 《薤露》:相传为齐国东部(今山东东部)的挽歌,出殡时挽柩人所唱。薤露是说人命短促,有如薤叶上的露水,一瞬即干。

"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数百人,

"其为《阳春》、":后来他唱《阳春》、

# 《阳春》:楚国高雅的歌曲。

"《白雪》":《白雪》,

# 《白雪》:楚国高雅的歌曲。

"国中有属而和者":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人,

"不过数十人":不过几十人,

"引商刻羽":最后他时而用商音高歌,时而以羽声细吟,

# 羽:商、羽、徽:五个音级中的三个。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级,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杂:夹杂,混合。流。流畅。,刻:刻画。,引:引用。

"杂以流徵":其间杂以宛转流利的徵音,

# 流:流畅,杂:夹杂,混合。

"国中属而和者":这时都城里聚拢来跟着唱的人,

"不过数人而已":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这说明他唱的歌越是高深,

# 弥:愈,越。,是:这。

"其和弥寡":能跟着和唱的就越少。”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故此,鸟中有凤凰而鱼中有大鲲。

# 鲲: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鱼。,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一说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常都称作“凤”。

"凤皇上击九千里":凤凰拍击空气,直上九千里的高空,

"绝云霓":贯穿云霞,

# 云霓:指高空的云雾。,绝:尽,穷。

"负苍天":背负青天,

# 苍天:天。,负:背,用背驮东西。

"足乱浮云":足迹搅乱了天上的浮云,

"翱翔乎杳冥之上":在高渺的天空展翅翱翔,

# 杳冥:指极远的地方。,乎:用法相当于介词“于”,在。,翱翔:展开翅膀回旋地飞。

"夫蕃篱之鷃":而那跳跃于篱笆之间的鷃雀,

# 鷃:一种小鸟。,蕃篱:篱笆。,夫:那,那个。用在作主语的名词之前,起指示作用。下文的“夫”同。

"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哪能和风凰同样衡量天地的高大呢?

# 料:估量,估计。,之:作介词“与”的宾语,代上文的“凤凰”。下文的“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的“岂”、“哉”、“之”同。,岂:用在谓语“料”前,与句末的“哉”一起,表示反诘。

"鲲鱼朝发昆仑之墟":鲲鱼早上从昆仑大山出发,

# 墟:土丘。,昆仑:我国西北部的著名大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延入青海境内。,发:出发。,朝:早晨。

"暴鬐于碣石":在碣石晒背曝鳍,

# 碣石:渤海边上的一座山。在今河北昌黎北。,鬐:鱼脊。,暴:暴露。

"暮宿于孟诸":晚上在孟诸大泽投宿。

# 孟诸:古代大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

"夫尺泽之鲵":那处于小小池塘之中的鱼儿,

# 鲵:小鱼。,尺泽:尺把大的小池。

"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怎能与大鲲一样测知江海的浩瀚呢?

# 量:衡量,计量。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不只是鸟中有凤鱼中有鲲啊,

# 非独:不但。

"士亦有之":在‘士’中也有出类拔萃的人物。

"夫圣人瑰意琦行":那些高洁的人物有如美玉一般的品行,

# 瑰意琦行:卓越的思想、美好的操行。

"超然独处":超世独立,

"世俗之民":而那些世上的凡夫俗子,

# 世俗:指当时的一般人。多含有平常、凡庸的意思。

"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又怎能理解我的行为呢?”

# 安:怎么,哪里,表示反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对楚王问》作为先秦文学的经典篇章,相传是宋玉在遭受他人谗毁时,为自我辩解而作。全文以宋玉与楚王问答的形式展开,巧妙运用设喻、比喻等修辞,生动刻画了宋玉清高孤傲、自命不凡的形象,彰显其独特的气质与品性。后世学者经研究考证,对其是否为宋玉本人所作存疑,这也为《对楚王问》增添了一层神秘的学术争议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战国辞赋家

宋玉(?~?),战国后期楚国辞赋家。字子渊,号鹿溪子,楚国鄢(今湖北宜城)人。东汉王逸说他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但始终不得志。宋玉以辞赋见称,与唐勒、景差齐名,在创作上颇受屈原影响,后人常以“屈宋”并称。在其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其作品以《九辩》最为著名,开后世文人悲秋、失志主题之先河。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作为相传屈原门下的高徒,宋玉在楚国朝堂的境遇与恩师有着相似的悲怆。他屡遭宗室贵族的排挤构陷,面对污蔑诋毁,并未效仿屈原以生命抗争,而是凭借机敏的辩才,以巧妙的应答澄清自身清白。《对楚王问》所记载的,正是他与楚王之间这场极具智慧的对话。当时,楚王轻信谗言,当面质问宋玉是否有“遗行”,言辞间满是质疑。宋玉并未直接反驳,而是通过层层设譬取喻展开答辩。他以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曲高和寡为喻,既表明自己超然独立、不随波逐流的心境,又暗讽世俗的浅薄。这场精彩的辩白,不仅展现了宋玉孤芳自赏的高洁情怀,更从侧面折射出楚顷襄王时期,宗室权贵把持朝政,贤能之士遭受迫害,国家政治日益衰败的黑暗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问对体散文,也是一篇辩驳性政论散文。文章通过楚顷襄王与宋玉的问答,以“曲高和寡”的歌声比喻、凤凰鲲鱼与鷃雀小鲵的对比,以及圣人与世俗之民的层级对照,层层推进地辩驳“遗行”之诬,既展现了宋玉高洁孤傲的品格与不与世俗同流的愤懑,也以隐喻手法揭露了佞臣昏庸、贤才遭嫉的现实,在一问一答的简洁结构中,通过生动比喻与递进论证,将文人怀才不遇的忧思与对理想人格的坚守表达得含蓄而深刻。

2. 写作手法

比喻:“夫凤皇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夫鷃雀,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夫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以“凤凰”喻志向高远的贤者:“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极言其高洁自守,不与世俗同流;以“鷃雀”喻谗佞小人,突出二者在境界上的天壤之别。以“鲲鱼”喻胸怀博大的智者:“朝发昆仑,暮宿孟诸”极写其视野与格局,而“尺泽之鲵”则象征目光短浅的小人,通过生存环境的对比,隐喻宋玉不被理解的根源在于双方格局悬殊。对比:“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将“圣人”与“世俗之民”直接对立,以“瑰意琦行”形容自身追求,以“安知臣之所为”点明双方认知鸿沟。这种对比不仅反驳了“遗行”之诬,更将矛盾上升到“圣人与庸众”的哲学层面,暗示楚王若信谗言,便与“世俗之民”无异,暗含对君主的隐性劝谏。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楚王质问开启论辩,直指“遗行”之疑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短短两句以诘问开篇,楚襄王直斥宋玉“遗行”(不良行为),并以“士民众庶不誉之甚”强化责难,语气急促而尖锐。作为问对体的“问”部分,此段精准设定核心矛盾——将宋玉置于被质疑的风口浪尖,既凸显君臣间的紧张关系,又为下文答辩搭建明确议题,体现全文“一问一答,毫无枝蔓”的结构特征,以最简笔触切入论辩焦点,不拖泥带水。第二段:宋玉答辞三层隐喻,曲笔辩驳显智慧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先以“唯,然,有之”承认“遗行”,实则以退为进,暂避锋芒以换取表达权,继而以“客有歌于郢中者”展开三层隐喻:其一,“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以歌曲难度与唱和人数的递减(数千人至数人),暗喻“曲高和寡”的道理,将自身遭非议归咎于智识超越世俗;其二,“凤凰上击九千里……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以凤凰、鲲鱼与鷃雀、小鲵的生存格局对比,自比卓然不群的凤鲲,谗佞小人喻为渺小鷃鲵,暗示楚王信谗乃“以小度大”之误;其三,“夫圣人瑰意琦行……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将论辩升华为“圣人”与“世俗之民”的认知鸿沟,强调“遗行”实为世俗误解。三层隐喻从生活现象到生物界别,再至哲学高度,层层递进,以“不辩之辩”的策略,既未直接辩解“遗行”,又通过隐喻逻辑使“遗行之诬”不攻自破。第三段:答辞收束与全文张力,隐喻之中见风骨宋玉以“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收束比喻,将自身比作“圣人”,字里行间暗藏双重情感:以“阳春白雪”“凤凰鲲鱼”自喻,彰显“瑰意琦行”的高洁品格,流露不与世俗同流的孤高;以“世俗之民安知臣之所为”慨叹,暗含对楚王不辨贤愚的失望,以及怀才不遇的愤懑,颇具屈原“骚情”。从结构看,全文仅“问—答”两段,答辞三层浑然一体,以“歌曲—生物—圣人”的隐喻链条构建严密逻辑,终以“安知臣之所为”反问作结,戛然而止如“载奔马,干净利落”,既未直接指斥楚

4. 作品点评

全文以比喻为利器,将抽象哲理熔铸于生动意象之中,如以“曲高和寡”的歌者境遇喻指智者遭际,以“凤凰鲲鱼”的卓然格局自况胸怀,使道理在具象化的叙事中自然流露。三层论证如剥茧抽丝,从音乐传唱度的生活现象,到生物界别格局的对比,最终升华至圣人与世俗的认知分野,层层推进间逻辑密不透风。答辩收尾时陡然收束,如奔马骤停于悬崖之侧,虽戛然而止却余势回荡,恰似琴弦骤停而余音绕梁。此作最见笔法高妙处,正在于“看似无意却有意”的创作智慧。作者摒弃雕琢堆砌,从日常问对场景中撷取素材,以歌者、鸟兽等通俗物象为喻,仿佛信手拈来般展开论辩。这种“不经意为文”的姿态,实则是将深沉的思想与隐隐的愤懑(如对楚王不辨贤愚的失望)藏匿于生活化的比喻之下,值得细加玩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文,腴之甚,人亦知;炼之甚,人亦知;却是不知其意思之傲倪,神态之闲畅。凡古人文字,最重随事变笔。如此文,固必当以傲倪闲畅出之也。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五

# 惟贤知贤,士民口中如何定得人品。楚王之问,自然失当。宋玉所对,意以为不见誊之故,由于不合于俗;而所以不合之故,又由于俗不能知。三喻中不但高自位置,且把一班俗人伎俩见识,尽情骂杀,岂不快心!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五

# 意想平空而来,绝不下一实笔,而骚情雅思,络绎奔赴,固轶群之才也。夫圣人一段,单笔短掉,不说尽,不说明,尤妙。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四

# 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其师屈原之言也。然屈原之言近怨,而宋玉之言近傲。及读其高唐之赋,托喻其微,好色不淫,怨徘不乱,若两人者,可谓兼之矣。

清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三

# 张文评:和曲一段,先分后总;风鲲一段,先总后分;夫圣人一段,单笔短掉,不说明,退甚!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

# 文之至者、曰:“自然风行水上。”非晚周先秦之文不能当之。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十七

# 孙月峰评:亦是骚家余韵,然却清澈,畦径最明白,略举而不极说,居然有余味。

清于光华《评注昭明文选》引

# 何义门评:此文见于《新序》,气焰自非小才可及。

清于光华《评注昭明文选》引

# 邵子湘评:假问答成文,亦本《卜居》、《渔父》之格,其后转相仿效,至昌黎《进学解》而大变矣。古人文体,各有源流,要以变化为贵。

清于光华《评注昭明文选》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诗经《南山(南山崔崔)》

下一篇:先秦·诗经《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