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mí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hǎo
fēng
lóng
yuè
qīng
míng
hóng
xuān
shǐ
jiā
rào
huí
láng
xíng
xiē
yáo
tīng
xián
guǎn
àn
kàn
huā

译文

清明夜晚清风习习月色朦胧,青石的台阶,红色的栏杆这里是刺史的府宅。独自在回旋的走廊走走停停,听着远处弦管乐声默默欣赏着院中盛开的花。

逐句剖析

"好风胧月清明夜":清明夜晚清风习习月色朦胧,

# 清明夜:清明节的夜晚。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碧砌红轩刺史家":青石的台阶,红色的栏杆这里是刺史的府宅。

# 砌:台阶。

"独绕回廊行复歇":独自在回旋的走廊走走停停,

# 回廊:回旋的走廊。,独:独自。

"遥听弦管暗看花":听着远处弦管乐声默默欣赏着院中盛开的花。

# 看花:赏花。,遥:遥远,远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明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年间创作的七言绝句,通过对自身行动与周围环境描写,传递出闲适之感。运用以动衬静手法,如独自行走、听闻弦管,衬托夜的静谧;借景抒情,借美好夜景抒发闲适。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奠定清幽基调;后两句通过行动描写丰富情感。整首诗清新自然,寥寥数语勾勒出清明夜的宁静与诗人的悠然,展现出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又韵味悠长的特点,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其在特定节日中的惬意与自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以节日夜景为题材的诗。它描绘了唐朝元和年间清明节夜晚,表达了其闲适的心情,让读者感受到在这特定节日夜晚,诗人内心的悠然自得与宁静平和。

2. 写作手法

正衬:“好风胧月清明夜”描写出诗人所处的环境是宜人的,月色是朦胧的,美好的月色使诗人迷醉于清明之夜,对环境的交待衬托出了诗人对美景的爱惜,也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好风胧月清明夜”,寥寥数字,勾勒出一幅宜人的清明夜景。微风轻拂,月色朦胧,如此良辰美景,仿佛将诗人包裹在一片静谧而美好的氛围之中。这美好的环境,不仅让诗人沉醉其中,更衬托出他对眼前景致的珍视,由此可见诗人闲适悠然的心境。紧接着“碧砌红轩刺史家”,点明所处之地乃自家府邸,碧玉般的台阶与朱红的轩窗相映生辉。“碧”与“红”两种鲜明色彩的运用,不仅描绘出建筑的精致,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愉悦。在这清明之夜,目之所及皆是绚丽色彩与精美建筑,诗人的畅快之情溢于言表。诗的后半部分,“独绕回廊行复歇”描绘出诗人独自在曲折的回廊间踱步,时而停下的情景。在这如梦似幻的清明月色下,诗人兴致盎然,情不自禁地轻声吟唱,借歌声抒发内心的愉悦。那歌声在回廊间回荡,仿佛与这美好的夜色融为一体。而“遥听弦管暗看花”一句,则将诗人的思绪牵引向远方。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管弦之音,诗人不禁停下脚步,静静聆听。这“遥听”与“暗看”,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实则体现了诗人在闲适之中对周围世界的留意与关注,让这份闲适里多了几分对生活的洞察。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独具匠心,虽未着墨于清明之夜常有的清冷氛围,却自成一种独特格调。表面写清明,实则意在言外,巧妙地勾勒出怀春少女细腻幽微的情思。从取材到构思,此诗皆别具一格。诗人并未直接抒发情感,却通过对场景与细节的描绘,展现出留恋美景、深恐春天匆匆离去的微妙心理。尽管诗中无一字直白地倾诉胸怀,但那份惜春之意却如暗香浮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白居易的诗歌以平易见长,平淡中意味深远,直白中绵绵情长。这首即景小诗,用白描的手法,平淡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清雅寂静的清明月夜。

《中华活页文选》

# 红绿这两种暧色调,渲染的不就是喜庆的气氛吗?“好风”一词此“好”与“好雨知时节”的彼“好”岂非同义?

《语文教学与研究》

#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诗品古诗》

# 隔膜的消除,去雅还俗是一个庶几可行的契合点:拿他们熟知的场景类比,将他们的经验植入诗意,用生动幽默的语言,适时恰当地补充和点化。古诗词中这种声韵、节奏、格律等语言之外的隔膜,成因在于一个“境”字。

《综合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华《春行即兴》

下一篇:唐·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