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ó
fēng
·
·
guǎng
广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浏览量:2
shuí
wèi
guǎng
广
wěi
háng
zhī
shuí
wèi
sòng
yuǎn
wàng
zhī
shuí
wèi
guǎng
广
zēng
róng
dāo
shuí
wèi
sòng
yuǎn
zēng
chóng
zhāo

译文

谁说黄河宽广无边?一片芦苇筏就能渡过。谁说宋国遥远难及?踮起脚尖便能望见。谁说黄河宽广无边?竟连小船都难以容下。谁说宋国遥远难及?清晨出发午间便能抵达。

逐句剖析

"谁谓河广":谁说黄河宽广无边?

# 河:黄河。

"一苇杭之":一片芦苇筏就能渡过。

# 杭:通“航”。,苇:用芦苇编的筏子。一说即苇叶。

"谁谓宋远":谁说宋国遥远难及?

"跂予望之":踮起脚尖便能望见。

# 予:而。一说我。,跂:古通“企”,踮起脚尖。

"谁谓河广":谁说黄河宽广无边?

"曾不容刀":竟连小船都难以容下。

# 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曾:乃,竟。刀:通“舠(dāo)”,小船。

"谁谓宋远":谁说宋国遥远难及?

"曾不崇朝":清晨出发午间便能抵达。

# 崇朝: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国风·河广》是一首简短的四言古诗,用直白质朴的语言,诉说了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中反复自问自答,“谁说黄河宽广难渡?一片苇筏就能轻松越过”,看似轻描淡写地描述归途不难,却透露出诗人无法踏上归程的无奈。诗人运用夸张手法,把黄河的宽广说成能一步跨越,又通过排比句式层层推进,将这份近在咫尺却难以抵达的思乡之苦,反复吟唱,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惆怅与煎熬。短短几句,没有华丽辞藻,却靠着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节奏,成为一首传唱千年的思乡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国风・河广》应是春秋时期客居卫国的宋人所作的思乡诗,字里行间洋溢着主人公急切的归乡之情。这位背井离乡、旅居他国的游子,虽日夜渴盼返回故土,却因现实阻碍始终未能如愿。彼时,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与宋国仅一河之隔,诗人长久伫立河畔,凝望对岸的家乡,将满腔哀怨化作这首动人的诗篇。关于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历来存在不同说法。《毛诗序》认为是卫文公之妹、宋襄公之母,她因思念儿子却受礼法限制无法相见,故而创作此诗。但现代研究者大多不认同这一观点,他们更倾向于认为作者是客居卫国的宋人,诗中抒发的是其急于回到父母之邦的思乡之情。这种分歧既体现了不同时代对诗歌解读的差异,也让我们得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这首经典思乡之作的丰富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经》民歌,也是一首思乡诗。作品通过“一苇杭之”“跂予望之”的夸张想象,以及“曾不容刀”“曾不崇朝”的复沓句式,层层递进地强化了主人公跨越黄河归乡的迫切心情,最终以“朝食”的日常场景留白,生动表达了炽烈的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设问:​​“谁谓河广?一苇杭之”​​:黄河本是“壮阔无涯”的天堑,诗人却反问“谁说河宽?”并给出“一苇可渡”的荒诞答案。这种反常识的设问,实为以​​情感否定现实​​,凸显归心似箭的心理。夸张:“一苇杭之”“曾不容刀”是夸小黄河的宽度。用一根芦苇就能渡过去,甚至容不下一艘小船,这显然不合实际,可就是要这么说,突出黄河在自己眼里根本不算阻碍。“曾不崇朝”也是,说去宋国不用一早上就到,夸大速度,显露出心里多盼着到那儿。排比:“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与“谁谓宋远?跂予望之”形成工整对照。“谁谓河广”“谁谓宋远”在两章中重复出现,通过​​回环往复的节奏​​,强化诗人内心的迫切与不甘。排比与反复的叠加,使诗歌具有一种​​仪式般的吟诵感​​,仿佛游子在河边反复徘徊、自语。反复:“一苇杭之”与“曾不容刀”均围绕“渡河”意象,“跂予望之”与“曾不崇朝”均围绕“抵宋”意象,在内容上形成重复呼应。关键词句的重复并非简单堆砌。例如“谁谓河广?”的重复,像是诗人在反复自我安慰,将“河不广、宋不远”的心理暗示不断加深,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其归乡心切的执念。这种反复手法让情感表达更具持续性,如同浪潮般层层推进,深化了诗歌的主题。重章叠句:“一苇杭之”“跂予望之”表现归乡的“易”与“近”;“曾不容刀”“曾不崇朝”进一步强化“河更窄”“途更短”的想象。重章叠句不仅增强诗歌的韵律感,更通过​​递进式夸张​​,将情感推向极致:从“一苇可渡”到“连小船都容不下”,从“踮脚可见”到“晨间即达”,层层渲染归心之切。

3. 分段赏析

《河广》这首诗的开篇,就以对黄河的奇特设问展开——“谁谓河广?”在古人心中,那发源于“昆仑”的万里黄河,本是与天上银河对应的浩大奇川。它从天际奔泻而下,如雷霆万钧,直闯中原大地,有着“览百川之弘壮”“纷鸿踊而腾鹜”的磅礴气势。对这样一条大河,发出“谁谓河广”这种否定式的疑问,乍一听似乎有些无知得可笑。然而,诗中的主人公不仅不觉得这问题荒谬,还给出了令人震惊的回答:“一苇杭之!”他竟说要驾着一支苇筏,就飞越这无边无际的大河。这般大胆的想象,因“一苇”的夸张表述,产生了石破天惊的效果。​大凡有奇特夸张之处,必然有着超乎寻常的强烈情感作为支撑。诗中的主人公之所以面对黄河会突发“一苇杭之”的奇想,是因为他的内心,此刻正涌动着无法抑制的归国之情。紧接着的“谁谓宋远?跂予望之”,以急切难耐的思乡之情,又催生了一个惊人的奇思。被滔滔黄河阻隔的遥远宋国,居然踮起脚尖就能望见(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主人公的归国之心,已急切到没有任何障碍能够阻挡。强烈的思乡之情,凭借超乎寻常的想象力,缩短了卫、宋之间的实际空间距离;那么眼前的黄河,自然也能用一支苇筏跨越过去。​到了第二章,当再次出现“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的夸张表述时,人们就不再觉得吃惊或荒唐了,反而觉得这个“奇迹”的出现顺理成章。强烈的情感不仅激发了诗人的奇思妙想,也带动读者一同大胆想象。此时,在读者眼前浮现的主人公形象,已不再是在黄河这边徘徊的身影,而是早已乘着“一苇”渡过“曾不容刀”的大河,在思念的家中开心地“朝食”,脸上洋溢着笑容。

4. 作品点评

诗人在创作中,既巧妙运用设问与夸张的语言进行渲染,又以排比、迭章的形式展开咏唱。这种回环往复的问答节奏,将宋国并不遥远、家乡看似易达却偏偏归期难觅的内心苦闷,抒发得淋漓尽致。全诗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仿若当下的民间顺口溜,有着质朴自然的特质,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那么,诗人为何不踏上归程呢?显然,客观现实中存在着阻碍他返乡的因素。只是这些缘由属于诗人不便明言的苦衷,诗中并未直接道破。而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处理,恰恰赋予了作品独特的魅力,引得读者不禁展开各种猜想,在回味中感受诗歌的深层意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飘忽而来,起最得势,语亦奇秀可歌。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 四“谁谓”字,何等情绪!

清陈继揆《读风臆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诗经《麟之趾》

下一篇:先秦·左丘明《郑庄公戒饬守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