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zhī
zhǐ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浏览量:2
lín
zhī
zhǐ
zhēn
zhēn
gōng
jiē
lín
lín
zhī
dìng
zhēn
zhēn
gōng
xìng
jiē
lín
lín
zhī
jiǎo
zhēn
zhēn
gōng
jiē
lín

译文

麒麟脚蹄不踢人,好比仁厚的公子,哎哟麒麟呵。麒麟额头不撞人,仁厚有为公姓们,哎哟麒麟呵。麒麟有角不触,仁厚有为公族们,哎哟麒麟呵。

逐句剖析

"麟之趾":麒麟脚蹄不踢人,

"振振公子":好比仁厚的公子,

# 公子:公侯的后代。,振振:诚实仁厚的样子。

"于嗟麟兮":哎哟麒麟呵。

# 于嗟:叹美声。于:通吁,叹词。

"麟之定":麒麟额头不撞人,

# 定:通“顁”,即额头。

"振振公姓":仁厚有为公姓们,

# 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或曰公姓犹言公子,变文以协韵。

"于嗟麟兮":哎哟麒麟呵。

"麟之角":麒麟有角不触,

"振振公族":仁厚有为公族们,

# 公族:与公姓义同。

"于嗟麟兮":哎哟麒麟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国风·麟之趾》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中巧妙运用比兴手法,将祥瑞神兽麒麟的趾、额、角与公子、公姓、公族一一对应,既寄寓了对家族人丁兴旺的美好祈愿,更以麒麟仁德之象征,赞颂子孙后代如瑞兽般德行高洁。全诗采用三章叠唱的结构,通过"振振公子,于嗟麟兮"等语句的反复咏叹,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在视觉上勾勒出麒麟矫健灵动的形象,在听觉上营造出热烈欢腾的颂赞氛围,将祥瑞之意与祝福之情交融成极具感染力的诗歌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麟之趾》的创作渊源与内涵解读,历来众说纷纭。据《春秋》《左传》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叔孙氏的家臣鉏商在大野狩猎时捕获麒麟,孔子辨认其为祥瑞之兽。蔡邕《秦操》虽载有孔子所作《获麟歌》,但经学者考证,其文辞风格与春秋时期不符,应为后人伪作。部分观点曾推测《麟之趾》与《获麟歌》存在关联,甚至认为是孔子将其附于《诗经·周南》末尾,然此说缺乏文献佐证。麒麟作为古代祥瑞神兽,其形象常与太平盛世、仁德之士相联结。在诗篇解读上,《毛诗序》主张《麟之趾》是对周文王子孙仁厚品德的赞颂;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此诗以麒麟起兴,歌颂文王后妃德行感化下,宗族子弟皆向善的景象。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诗中“公子”“公姓”“公族”所指并非特定王室,或为乱世中仍坚守品德的贵族子弟。另有一说将其归为贵族婚礼喜歌,呼应麒麟送子的祥瑞寓意。当代学界普遍认可《麟之趾》为赞美贵族公子之作,但其具体使用场景尚无定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提出,此诗或为庆贺贵族生子的颂歌,契合古代贵族自诩“龙种”“麟子”以彰显身份尊贵的心理,这种说法因贴近当时社会文化背景,获得较多认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咏物诗,也是一首祥瑞政治讽喻诗。诗中以“麟之趾/定/角”起兴,描绘了麒麟“不践生草”的仁兽形象,通过“振振公子/公姓/公族”的对应描写,将祥瑞意象与贵族子弟品德叠印;借三章叠唱的回环结构和“于嗟麟兮”的反复咏叹,营造出视觉祥瑞与听觉颂赞交融的诗境。其表层以麒麟比附贵族子孙的仁厚贤德,传统解读多视为恭贺贵族得子的颂德之作;深层却借“获麟”典故隐喻“贵族害麟”的政治悲剧,以祥瑞遭困象征统治阶层对贤才的迫害,在“美言”与“叹惋”的张力中,体现出《诗经》文本“颂赞与讽喻并存”的多义性特质。

2. 分段赏析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首章以“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恰似两幅美好画面的化出和叠印:转眼间,那“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的仁兽麒麟,悠然自在地漫步于绿野翠林之间,身姿轻盈,尽显祥和。然而,画面却又在瞬间发生奇妙的转换,麒麟的形象恍然流动,化作了一位仁厚(“振振”)公子,带着温润的微笑,在麒麟的幻影中缓缓走来。麒麟作为祥瑞仁兽,自古以来便被视为美好品德与吉祥的象征,而公子的仁厚特质与之完美契合。二者交相辉映,仿佛天作之合,让人心中不由自主地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赞叹之情。在这种强烈情感的冲击下,“于嗟麟兮”的赞语如同炽热的岩浆,带着全部的热情喷涌而出,瞬间振响了这短短的诗行,将对公子的赞美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二章相较于首章,仅改动二字。由“趾”到“定”(额头),对麒麟的赞美部位发生了变化,却依然延续着对仁兽麒麟的歌颂。在首章通过麒麟之趾展现其温和优雅的形象后,此章以麒麟的额头为切入点,继续深化麒麟的祥瑞与美好。麒麟额间的独特形态,仿佛蕴含着神秘而高贵的气息。与此同时,“振振公姓”中的“公姓”,指代与公子同宗的贵族子弟。诗人在此将麒麟的特质赋予公姓子弟,暗示他们同样具备如麒麟般美好的品德与气质。与首章相似,“于嗟麟兮”的赞叹再次响起,依旧带着炽热的情感。这一章如同首章的回响,通过对麒麟不同部位的赞美,以及对不同群体的赞誉,进一步强化了诗歌中祥瑞美好的氛围,使麒麟与贵族子弟的形象在读者心中愈发鲜明。“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末章依旧仅对前章做了二字改动。从“麟之定”到“麟之角”,视角聚焦于麒麟那尖锐却不具攻击性的角。麒麟之角,虽锐利却温和,象征着威严与仁德并存。而“振振公族”,则是将赞美扩展到整个公族群体,意味着整个贵族家族都如麒麟一般,具备高尚的品德与非凡的气质。三章诗在结构与内容上形成了回旋往复之势,每一次的重复都并非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在不断地强化与深化。在这三章的吟诵中,眼前麒麟与公子、公姓、公族的形象不断交替闪现,相互交融;耳际“于嗟麟兮”的赞美之声不断激扬回荡,余音袅袅。视觉意象与听觉效果相互交汇,通过叠章的反复咏叹,营造出一种兴奋、热烈的画意与诗情,让读者沉浸在对美好品德与祥瑞之气的无限向往与赞美之中。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若用于庆贺高门添丁的场合,恰能契合王公贵胄矜夸自重的心理。然而自秦末陈胜、吴广等底层庶民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举旗起义后,寻常百姓家亦滋生了祈愿诞育“麟子”的憧憬。若从这一视角重新审视《麟之趾》,便会发现能与仁兽麒麟相媲美的可赞之物,绝非仅存于“王族贵胄”之中——历史早已证明,诸多顶着“龙种”光环的贵族后裔,最终不过是王冠落地的不肖之徒;而寻常巷陌间,亦能涌现叱咤风云的麒麟般贤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有足者宜踶,唯麟之足,可以踶而不踶;有额者宜抵,唯麟之额,可以抵而不抵;有角者宜触,唯麟之角,可以触而不触。

宋严粲《诗辑》

# 序以《关雎》之应得之。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言麟性仁厚,故其趾亦仁厚。文王后妃仁厚,故其子亦仁厚。然言之不足,故又嗟叹之,言是乃麟也。何必麇身牛尾而马蹄,然后为王者之瑞哉!

宋朱熹《诗集传》

# 《麟趾》,美公族之盛也。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史记引谚》

下一篇:先秦·诗经《国风·河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