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
# 欲:想要。
"先治其国":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 治:治理。
"欲治其国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先齐其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欲齐其家者":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先修其身":要先进行自我修养;
"欲修其身者":要先进行自我修养,
"先正其心":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欲正其心者":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先诚其意":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欲诚其意者":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先致其知":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 格物: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求为真知。
"物格而后知至":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
# 知至:就是求为真知。
"知至而后意诚":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
# 意诚:是要意念诚实。
"意诚而后心正":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
# 心正: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心正而后身修":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 身修: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身修而后家齐":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
# 家齐: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
"家齐而后国治":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
# 国治: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国治而后天下平":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 天下平: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从天子到平民,
# 庶人:平民。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切都以修身为根本。
# 皆:都。,壹是:一切是。
春秋末年思想家
曾参(前505~前434?),一般指曾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一说为今山东嘉祥南,一说为今山东平邑南)人。他是孔子的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宗圣”。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创作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他提出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还有其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子为人孝悌、诚信,留下了“啮指痛心”“曾子杀猪”等家喻户晓的故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散文。文章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阐述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系,强调了个人修养是实现社会理想的基础。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层层递进,从“明明德于天下”这一宏大目标出发,逐步推导到“格物”,阐述了实现目标的先后顺序,即要想让美德彰显于天下,得先治理好国家;治理国家前,需先管理好家庭;管理家庭前,要先修养自身品德;修养品德前,要端正自己的心思;端正心思前,要让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前,要获得知识,而获取知识要探究事物原理。它清晰地展现出儒家“由己及人、由内而外”的思想逻辑,强调个人修养是一切的基础,只有不断提升自我认知、端正内心,才能为后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奠定基础。第二段“物格而后知至”等八组句子,进一步阐述了从“格物”到“平天下”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链条,说明通过对事物的认知获得知识,进而使意念真诚、心思端正、修养品性,最终实现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天下太平。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则是全文的总结,强调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根本,突出了修身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体现了儒家“人人皆可成圣”的平等思想,也反映出修身在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中的关键作用。
上一篇:先秦·韩非《管仲破厚葬》
下一篇:先秦·佚名《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