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ū
shēn
jiā
zhì
guó
píng
tiān
xià

朝代:先秦作者:曾参浏览量:2
zhī
míng
míng
tiān
xià
zhě
xiān
zhì
guó
zhì
guó
zhě
xiān
jiā
jiā
zhě
xiān
xiū
shēn
xiū
shēn
zhě
xiān
zhèng
xīn
zhèng
xīn
zhě
xiān
chéng
chéng
zhě
xiān
zhì
zhī
zhì
zhī
zài
ér
hòu
zhī
zhì
zhī
zhì
ér
hòu
chéng
chéng
ér
hòu
xīn
zhèng
xīn
zhèng
ér
hòu
shēn
xiū
shēn
xiū
ér
hòu
jiā
jiā
ér
hòu
guó
zhì
guó
zhì
ér
hòu
tiān
xià
píng
tiān
zhì
shù
rén
shì
jiē
xiū
shēn
wéi
běn

译文

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先进行自我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平民,一切都以修身为根本。

逐句剖析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

# 欲:想要。

"先治其国":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 治:治理。

"欲治其国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先齐其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欲齐其家者":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先修其身":要先进行自我修养;

"欲修其身者":要先进行自我修养,

"先正其心":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欲正其心者":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先诚其意":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欲诚其意者":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先致其知":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 格物: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求为真知。

"物格而后知至":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

# 知至:就是求为真知。

"知至而后意诚":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

# 意诚:是要意念诚实。

"意诚而后心正":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

# 心正: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心正而后身修":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 身修: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身修而后家齐":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

# 家齐: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

"家齐而后国治":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

# 国治: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国治而后天下平":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 天下平: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从天子到平民,

# 庶人:平民。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切都以修身为根本。

# 皆:都。,壹是:一切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春秋末年思想家曾参创作的一篇散文,出自《礼记·大学》,一说为西汉时期戴圣的文章。本文内容丰富,包含了儒学的不少重要思想,具体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层递进之道,每一环都紧密相扣、密切相连。从格物开始,层层发展到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而最终达到天下平。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逻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春秋末年思想家

曾参(前505~前434?),一般指曾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一说为今山东嘉祥南,一说为今山东平邑南)人。他是孔子的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宗圣”。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创作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他提出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还有其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子为人孝悌、诚信,留下了“啮指痛心”“曾子杀猪”等家喻户晓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一章出自《大学》,是一篇阐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它原本是《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传统上被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写,实际上则是秦汉时期儒家学者的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探讨教育理论的重要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散文。文章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阐述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系,强调了个人修养是实现社会理想的基础。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层层递进,从“明明德于天下”这一宏大目标出发,逐步推导到“格物”,阐述了实现目标的先后顺序,即要想让美德彰显于天下,得先治理好国家;治理国家前,需先管理好家庭;管理家庭前,要先修养自身品德;修养品德前,要端正自己的心思;端正心思前,要让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前,要获得知识,而获取知识要探究事物原理。它清晰地展现出儒家“由己及人、由内而外”的思想逻辑,强调个人修养是一切的基础,只有不断提升自我认知、端正内心,才能为后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奠定基础。第二段“物格而后知至”等八组句子,进一步阐述了从“格物”到“平天下”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链条,说明通过对事物的认知获得知识,进而使意念真诚、心思端正、修养品性,最终实现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天下太平。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则是全文的总结,强调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根本,突出了修身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体现了儒家“人人皆可成圣”的平等思想,也反映出修身在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中的关键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韩非《管仲破厚葬》

下一篇:先秦·佚名《黍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