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西来欲到天":驰马西来仿佛已经到了天边,
# 西来:指离开长安赴安西。,走马:骑马疾走;驰逐。《诗经·大雅·緜》:“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辞家见月两回圆":自从离别家乡已见两度月圆。
# 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辞家:告别家乡,离别家园。《后汉书·方术传下·上成公》:“其初行久而不还,后归,语其家云:‘我已得仙。’因辞家而去。”
"今夜不知何处宿":今天夜里不知将到哪里住宿,
"平沙万里绝人烟":平沙莽莽一望无际不见人烟。
# 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绝:没有。,万里:一作莽莽。无边无际的样子。,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南朝梁·何逊《慈姥矶》诗:“野雁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诗生动描绘了诗人辞别故土、奔赴安西,于大漠之中踽踽前行的画面,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初踏边塞的新奇体验,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与此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投身军旅、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2. 写作手法
设问:“今夜不知何处宿”以设问制造悬念,却不直接回答,转而以“平沙万里”的实景作答,通过景物描写消解愁绪,展现诗人豁达胸襟。以景结情:末句“平沙万里绝人烟”不直接抒发豪情,而是通过描绘荒凉景象,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边塞生活的坦然与壮志,情感表达更为深沉。比喻:“辞家见月两回圆”,以月圆喻团圆,反衬羁旅之思,诗人借“月圆”这一意象,暗喻家人团聚的圆满,而“两回圆”则暗示离家已两月之久。
3. 分段赏析
首句“走马西来欲到天”,诗人以空间为笔触,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行旅图。骏马奔腾,疾驰如风,尽显旅途之匆忙与紧张。“西来”二字,精准点明行进方向,道出诗人自长安启程,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路向西,风尘仆仆,勇往直前。“欲到天”之语,既凸显边塞之遥,离家之远,又展现出西北高原的广袤无垠、天高地迥。大漠茫茫,极目远眺,天地相接,恍若触手可及苍穹,真有“欲到天”之磅礴气势。次句“辞家见月两回圆”,诗人笔锋一转,从时间维度切入,情感细腻如丝。乍看之下,此句仅是陈述离家已逾两月,正值月圆之夜;然细细品味,方觉其中蕴含无尽思念。明月高悬,洒下清辉,触动诗人心弦,令他不禁忆起离别两月的故乡与亲人。时间记得如此清晰,足见思念之切。“两回圆”乃历经两月之雅致表达,此句内涵丰富,意蕴悠长。十五之月,圆满皎洁,世人常以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今朝月圆而人未圆,思乡之情自然涌上心头。末两句“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诗人稍露心迹,却又迅速收束,回归现实。上句设问,提出当下亟待解决的宿营之惑;下句则避而不答,转而绘景:诗人似对今宵宿处毫不在意,将读者目光引向大漠之景,展现出一幅明月映照下,荒凉大漠绵延无际的朦胧画卷。景色虽显苍凉,然诗人之情并未因此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之艰辛,边疆地域之荒凉,皆化作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灵动鲜活之形象构筑意境、抒写情思,景中含情,情随景迁,二者交融浑然一体,情感深沉悠长,意蕴丰赡深邃,余韵绵长,别具空灵神韵。
# 马上真境,未尝行边者,不知此苦。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久旅远行,哀而不伤。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周敬曰:起句警人语,落句凄凉语,奇隽自别。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投宿无所,则碛中无人可知矣。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此诗但言沙碛苍茫,时回首中原,自有孤客投荒之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萧涤非、马茂元、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
上一篇:唐·韩翃《章台柳·寄柳氏》
下一篇:唐·曹邺《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