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裘如濡":穿着柔软光泽的羔羊皮袄,
# 濡:润泽,形容羔裘柔软而有光泽。,羔裘:羔羊皮裘,古大夫的朝服。
"洵直且侯":为人忠信正直又美好。
# 侯:美。,洵:信,诚然,的确。
"彼其之子":他是这样一个人啊,
# 其:语助词。
"舍命不渝":舍弃生命也不改变节操。
# 渝:改变。,舍命:舍弃生命。
"羔裘豹饰":穿着豹皮装饰袖口的羔皮袄,
# 豹饰:用豹皮装饰皮袄的袖口。
"孔武有力":高大有力为人豪。
# 孔武:特别勇武。孔:甚;很。
"彼其之子":他是这样一个人啊,
"邦之司直":国家的司直能够主持正义。
# 司直:负责正人过失的官吏。
"羔裘晏兮":羔羊皮袄既光洁又鲜艳,
# 晏:鲜艳或鲜明的样子,鲜盛貌。
"三英粲兮":三道豹皮装饰得真漂亮。
# 粲:光耀。,三英:装饰袖口的三道豹皮镶边。
"彼其之子":他是这样一个人啊,
"邦之彦兮":称得上是国家的贤能俊才。
# 彦:美士,指贤能之人,才得出众之人。
"《羔裘》":《羔裘》一诗,
"刺朝也":是对当时朝廷的讽刺。
"言古之君子":说的是古代的君子,
"以风其朝焉":用(赞美他们的)方式来委婉劝谏当朝。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诗歌赞颂了士大夫其正直刚毅、忠贞不渝的德行,又暗含对春秋时期郑国朝堂虚浮奢靡风气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赋:《羔裘》三章中,首章以“羔裘如濡,洵直且侯”直接铺陈羔裘的润泽质地与穿着者的正直品格,通过“如濡”“洵直”等具象化描写,直述人物德行;次章“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延续服饰细节,以“豹饰”象征威武,以“孔武”强化刚毅气质,形成由表及里的递进式刻画;末章“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则通过“晏兮”“粲兮”等视觉性词汇,将服饰的华美与人物“邦之彦”的贤能相联结,完成从外在仪态到内在德性的整体铺叙。全诗以赋体直陈物象,通过服饰质地、装饰细节的层层渲染,自然引出对人物品格的赞颂,符合“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特征。比喻:“羔裘豹饰,孔武有力”。以羔裘上的豹皮装饰这一外在可见形象,比喻穿着者具有威武有力的特质。用具体的服饰装饰特点,来形象地描绘抽象的人物气质,使读者更易感知人物形象。象征:“羔裘如濡,洵直且侯”。羔裘质地润泽柔软(如濡),象征着穿着者正直美好的品格(洵直且侯)。通过羔裘的外在特征,暗示人物内在的优秀德行,将二者建立起象征联系。
3. 分段赏析
首章“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以“羔裘如濡”起笔,描绘羔羊皮袄润泽光亮的外观,“洵直且侯”则形容其质地挺括精美。由物及人,诗人联想到穿着此裘的人,赞美他即便面临生死考验,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操守,“舍命不渝”四字凸显其坚贞不屈的品格。次章“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聚焦于皮袄上豹皮装饰的细节,“孔武有力”既呼应豹饰的威武,又暗喻人物体魄强健、有勇有谋。诗人进而称赞此人能担起国家司直的重任,表明他不仅有外在的威仪,更有主持正义、维护国家秩序的才能与担当。末章“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再次描写羔裘的华美,“晏”形容皮袄色泽鲜艳,“三英粲”则描绘皮袄上装饰物光彩夺目。诗人由此升华,直接点明此人是国家的俊杰,“邦之彦兮”简洁有力地总结出他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与卓越才华。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采用赋体表现手法。作者巧妙地以衣喻人,由羊羔皮制成的朝服质地、装饰,自然地联想到身着朝服官员的品德与才能,手法高明。毕竟衣裳由人穿着,从衣裳过渡到对人品的联想,顺理成章。要生动、形象地描绘一个人的品德并非易事,而此诗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此。他以直观可见的衣服外表,比喻抽象难感的品行德性。譬如,从皮袍上的豹皮装饰,联想到穿衣者的威武有力,既贴切又形象。不过,作为一首讽刺诗,它过于含蓄,致使千百年来人们对此诗的解读争论不休。
# 子产赋《郑之羔裘》。宣子曰:“起不堪也。”
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六年》
# 赋也。言此羔裘润泽,毛顺而美,彼服此者,当生死之际,又能以身居其所受之理,而不可夺。盖美其大夫之辞。然不知其所指矣。豹甚武而有力,故服其所饰之裘者,如之司主也。
宋朱熹《诗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