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交桑扈":交交鸣叫桑扈鸟,
# 交交:鸟鸣声。
"有莺其羽":身有华丽的羽毛。
# 莺:有文采的样子。羽毛有文采,喻诸侯有才华。
"君子乐胥":大人君子多快乐,
# 胥:语助词。,君子:此指群臣。
"受天之祜":当受上天的福报。
# 祜:福禄。
"交交桑扈":交交鸣叫桑扈鸟,
"有莺其领":颈间羽色好美妙。
# 领:鸟颈。此句言颈羽之美。
"君子乐胥":大人君子多快乐,
"万邦之屏":保卫家国的依靠。
# 屏:屏障,起护卫作用,喻重臣。,万邦:各诸侯国。
"之屏之翰":国家屏障和栋梁,
# 翰:“干”的假借,筑墙时支撑在两边的木柱。,之:是。
"百辟为宪":诸侯以你为榜样。
# 宪:法度。,百辟:各国诸侯。
"不戢不难":克制自己守礼节,
# 难:通“傩”,行有节度。,戢:克制。,不:语助词,下同。
"受福不那":受福多得难计量。
# 那:多。
"兕觥其觩":牛角酒杯弯又弯,
# 觩:弯曲的样子。,兕觥:牛角酒杯。
"旨酒思柔":美酒醇厚味道香。
# 柔:指酒性温和。,思:语助词。,旨酒:美酒
"彼交匪敖":贤者交往不倨傲,
# 匪敖:不傲慢。敖,通“傲”,倨傲,傲慢。,交:“儌”的假借。,彼:指贤者。
"万福来求":万福汇聚你身上。
# 求:同“逑”。聚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宴饮诗。这是一首周王宴请诸侯时所奏的乐歌,全诗以“交交桑扈”起兴,描绘了周王宴饮诸侯的场景,歌颂了某诸侯的德行。
2. 写作手法
起兴:此诗以“交交桑扈”(欢鸣的青雀)起兴,用鸟羽华美象征君子德行,为宴饮场景营造明快氛围,使抽象品德与自然物象形成心理感应,增强诗歌生动性。比喻:诗中将诸侯比作“万邦之屏”“百辟之宪”,以酒器“兕觥其觩”、美酒“旨酒思柔”隐喻“匪敖”(不傲慢)方能福禄绵延,借具体物象深化政治劝诫内涵。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两章均以“交交桑扈”起兴,这是《诗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浅近的自然物象,引出全诗要记叙的事件或抒发的情感。起兴的物象与表达内容虽无直接关联,却往往在某方面具有内在通融性,让人于不可言传中获得联想与意会的妙趣。如诗中欢然鸣叫的青雀、光彩明亮的羽毛,便为宴饮场景营造了明快欢乐的气氛,仿佛自然界的青雀与宴饮者之间存在着心理感应,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从内容看,这首助兴的劝饮乐歌带有政治色彩。开篇即言君子之乐源于上天所赐福禄,继而强调作为与会诸侯的君子对国家的重要性。前两章在褒扬中已暗伏后续规诫的伏笔,因此后两章顺势向饮宴者提出“不戢不难”和“彼交匪敖”的要求。这种劝诫虽尖锐严厉,但因前文“之屏之翰,百辟为宪”的铺垫,及后文“万福来求”的激励,显得从容有度、合乎情理,更具理性与情感的说服力。“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两句,表面点出宴饮场景,坐实其作为周王宴饮诸侯时乐歌的属性;而在第四章中,其特殊位置又对后文“匪敖”形成隐喻暗示——正如酒性柔和方显甘美,人不傲慢方能福禄绵延。这种隐喻意味深长,深化了诗歌的内涵。
# “兴也。此亦天子燕诸侯之诗。言交交桑扈,则有莺其羽矣;君子乐胥,则受天之祜矣。颂祷之辞也。”(第二章)“兴也。言其能为小国之藩卫,盖在方伯连帅之职者也。”(第三章)“赋也。言其所统之诸侯,皆以之为法也。不戢,戢也;不难,难也;不那,那也。盖曰:岂不敛乎?岂不慎乎?其受福岂不多乎?古语声急而然也。后仿此。”(第四章)“赋也。交际之间,无所傲慢,则我无事于求福,而福反来求我矣。”
宋朱熹《诗集传》
# 当是诸侯来朝,而归国饯送之际,美戒兼同。
宋王质《诗总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