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i
tiān
zhī
mìng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wéi
tiān
zhī
mìng
xiǎn
wén
wáng
zhī
zhī
chún
jiā
shōu
zhī
jùn
huì
wén
wáng
zēng
sūn
zhī

译文

想那天道的运行,美好肃穆永不停。多么辉煌多光明,文王品德多纯净。嘉美之德使我慎,我们永远要继承。顺着我祖文王道,子子孙孙永力行。

逐句剖析

"维天之命":想那天道的运行,

# 维:语助词。一说“思念”。

"於穆不已":美好肃穆永不停。

# 不已:不止。指天道运行无止。,穆:庄严粹美。,於:叹词,表示赞美。

"於乎不显":多么辉煌多光明,

# 显:光明。,不:借为“丕”,大。一说发语词。

"文王之德之纯":文王品德多纯净。

# 德之纯:言德之美。纯:大,美。

"假以溢我":嘉美之德使我慎,

# 假以溢我:以嘉美之道戒慎于我。假:通“嘉”,美好。溢:锡,赐,赏赐;一说满盈,美好充盈,流及子孙。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尔雅·释诂》:‘溢、慎、谧,静也。’……诗言‘溢我’,即慎我也,慎我即静我也,静我即安我。”

"我其收之":我们永远要继承。

# 收:受,接受。

"骏惠我文王":顺着我祖文王道,

# 骏惠:顺从的意思;一说大惠。《郑笺》训为“大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惠,顺也;骏当为驯之假借,驯亦顺也。骏惠二字平列,皆为顺。”

"曾孙笃之":子子孙孙永力行。

# 笃:厚,忠实。此处指笃行,行事一心一意。,曾孙:后代子孙。周王在祖先神灵面前自称曾孙。《郑笺》:“曾,犹重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周颂·维天之命》是《诗经》中周成王为祭祀周文王所作的四言祭祀诗。关于其创作时间,存在周公摄政五年之冬与周公居摄六年之末两种说法。此诗共八句,内容分两部分,前四句以“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奠定庄重基调,通过逆挽手法,叠合两个“於”字,强化叹美之情,盛赞周文王品德纯美、上应天命;后四句“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表明文王德业泽被后代,子孙将遵循遗教、勉力笃行。全诗语言古直朴素,摆脱了后世祭祀歌辞的矫揉造作,以简洁凝练的笔触,通过前后不同的结构安排,尽显对周文王的恭敬颂扬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周颂·维天之命》为周成王祭祀周文王而作。关于此诗的产生时间存在学术争议,一说为周公摄政五年(公元前1111年)之冬,郑玄笺注认为,文王受命后尚未完成大业便溘然长逝,至此时天下已太平,周成王秉承文王遗志,通过创作此诗来告慰文王在天之灵,并以此表明即将在摄政六年制礼作乐。另一说为周公居摄六年(公元前1110年)之末,陈奂在《诗毛氏传疏》中通过细致考证指出,从诗中“我其收之”“曾孙笃之”等语句来看,明显是在制礼之后的表述;且结合《书·雒诰》中关于“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的记载,此诗创作时间应与周公制礼的时间节点相契合,二者节次相合。陈子展在《诗经直解》中也对陈奂这一观点予以认可,认为其说法“为有据也”。周成王创作此诗,意在赞美周文王德行纯厚,并向先祖表达承继其德、笃行治国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祭祀诗。全诗共八句,内容可分两部分,前四句盛赞周文王之德能上应天命,后四句表明文王德业泽被后代,子孙当勉力保守家业、遵循遗教并发扬光大,表达了周成王对周文王的称颂之情。

2. 分段赏析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文王之德之纯,於乎不显”,在结构技巧上采用了独特的逆挽手法,打破原该平行的“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文王之德之纯,於乎不显”句式结构,通过对句子排列组合的巧妙变化,让两个“於”字叠合,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节奏。从语言角度来看,这种炼句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更显叹美庄敬之意,生动地传达出对文王上应天命、品德纯美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凸显出诗歌在情感表达上的强烈感染力。“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未使用感叹词,句式按正常逻辑排列,采用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波澜不惊地将文王德业泽被后代,后代当遵其遗教、发扬光大的内容缓缓道来。从表达技巧上,在唱出赞颂文王的重音后,以“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轻声顺势自然收束,表达出顺应文王之遗教便是对文王最好告慰的深刻内涵,体现出真心诚意的对天祈愿与自我告诫,使诗歌在情感抒发上真挚而深沉。全诗犹如两段歌词,结尾处以咏叹作副歌,这种结构形式不仅富有创新性,在当代歌曲中也较为常见,展现出诗歌在形式上的独特魅力。从诗的句式看,第四句“文王之德之纯”与第七句“骏惠我文王”完全可以压缩成“文王德纯”“骏惠文王”这样更为整齐划一的四言句式。然而,诗人并未如此选择,这种句式参差与匀整的不同,并非简单地与有无韵脚相关。尽管《周颂》中多无韵之诗,但不能绝对地认为有韵之诗句式以匀整为尚,无韵之诗句式以参差为尚。这种句式上的变化,反映出诗人在创作时对诗歌整体表达效果、情感传递以及形式美感的综合考量,使诗歌在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上达到了独特的艺术境界。

3. 作品点评

此诗以古直的言词、朴素的情意著称,与后世矫揉造作的祭祀歌辞形成鲜明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车邻》

下一篇:先秦·佚名《蟋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