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mèng
yuē​
yǒu
yuē
yún
yún​
​​kǒng
yuē​
xiǎo
tīng
zhī
qīng
zhuó
yīng
zhuó
zhuó
zhī
cāng
láng
zhī
shuǐ
qīng
zhuó
yīng
cāng
láng
zhī
shuǐ
zhuó
zhuó

译文

《孟子》记载:有首童谣这样唱道。孔子说:年轻人仔细听好了。水清就能洗帽缨。水浊就只能洗脚了。这全看自己的选择啊。沧浪江的水清澈哟可以洗我的冠缨。沧浪江的水浑浊哟可以洗我的脚。

逐句剖析

"《孟子》曰":《孟子》记载:

"有孺子歌曰云云":有首童谣这样唱道。

"孔子曰":孔子说:

"小子听之":年轻人仔细听好了。

"清斯濯缨":水清就能洗帽缨。

"浊斯濯足矣":水浊就只能洗脚了。

"自取之也":这全看自己的选择啊。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江的水清澈哟可以洗我的冠缨。

# 缨:结冠的带子,系于冠的两侧,着冠后挽结于颔下。,濯:洗。,沧浪:水名,当时指何处有争议,有说《水经注》所记溳水,春秋时又名清发水;有说汉水;...更广为接受的说法是谓指水清澈的样子,并非特指某一江河。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沧浪江的水浑浊哟可以洗我的脚。

#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孟子离娄篇。《楚辞》渔父作渔父歌。《文选》十五归田赋注、《乐府诗集》八十三俱作渔父歌。《白帖》二。《御览》五十九、三百七十二引《楚辞》。又五百七引《高士传》。又五百七十二。《诗纪前集》二。○逯案。《诗纪》于此篇后又有一篇。题云《文子》载沧浪歌。辞云。混混之水浊。可以濯我足乎。泠泠之水清。可以濯我缨乎。查《文子》上卷载此。并不谓歌。盖转引以论其道耳。今不再编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孺子歌》是先秦时期流传的民间歌谣,作者不详。全诗以“沧浪之水”为意象,通过“水清濯缨”与“水浊濯足”的对比,展现了因应环境变化而调整行为准则的处世智慧。句式简洁明快,复沓结构强化了哲理意蕴,语言质朴却蕴含深邃的儒道交融思想。上句以清水喻清平之世,呼应士人“修身以俟时”的入世精神;下句以浊流比乱世之境,暗含“君子处之,何陋之有”的通达智慧。这种依环境调整处世态度的哲学,既体现先秦诸子融合的实践智慧(儒家“穷达之变”与道家“和光同尘”的交汇),又成为后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注脚。作为中国最早的哲理歌谣之一,该作被《孟子·离娄上》设为孔子与子贡问答的引文,又被《楚辞·渔父》塑造为渔父劝诫屈原的唱词,其“水镜喻世”的意象更演化为中华文化中“观水悟道”的独特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汉水以北的民歌。介绍了借沧浪之水清浊变化,以濯缨濯足意象写出“水映世态,人应顺势”的处世哲学,在自然现象中凝练出顺应时势的生命智慧。

2. 分段赏析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两句以沧浪之水的清浊为喻,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处世哲学。上句“沧浪之水清兮”中,“清”字既是对自然水质的客观描述,亦暗喻政治清明或社会环境的澄净。而“濯我缨”则通过冠缨这一士大夫身份象征,暗示在清平之世可积极入世,以高洁品行参与社会事务。此句化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的典故,将水的物理属性与人的道德选择相联结,形成“天人感应”的隐喻结构。“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则通过“浊”与“足”的对比,构建出另一层哲学意蕴。“浊”既指自然水体的浑浊,亦暗指乱世中的污浊环境;“濯足”作为日常生活行为,象征在混沌时局中保持基本生存姿态的智慧。此句与上句形成二元辩证关系:清时“濯缨”展现进取精神,浊时“濯足”则体现隐逸态度,共同构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道理。整体而言,这首短歌通过水与衣饰的互动关系,构建出动态的处世模型。其表层是渔父对屈原的劝诫,深层则蕴含儒家“时中”思想与道家“因势利导”的融合。水的清浊作为变量,既指向客观环境,也暗示主观选择——人既可因环境改变行为方式(如渔父的随遇而安),亦可坚守本质(如屈原的“皓皓之白”)。

3. 作品点评

一首能引发不同经历、环境或处境的人产生共鸣的诗,往往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孺子歌》正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臣工》

下一篇:先秦·佚名《车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