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晋献公将要杀死他的太子申生,
# 申生:晋献公嫡长子,夫人齐姜所生。献公宠妾骊姬生子奚齐,骊姬恃宠欲废申生而立奚齐,借献公出外打猎之时,骊姬让太子申生去曲沃祭祀其生母,太子把祭肉祭酒带回献给献公,骊姬在酒肉里下了毒药,待献公打猎回来献上去,以酒祭地,土突起;以肉饲犬,犬死。骊姬诬陷太子弑父。献公听信谗言,逼迫申生自缢。公子重耳、夷吾也被牵连,为避祸而出逃。,世子:又称太子,是天子或诸侯的嫡长子,君位继承人。,晋献公:晋国国君。公元前676年至公元前651年在位。
"公子重耳谓之曰":公子重耳对他说:“
# 重耳:申生异母弟,即晋文公。
"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你为什么不向父亲说出你的想法呢?”
# 盍:通“何”,何不。
"世子曰":申生回答说:“
"不可":不行。
"君安骊姬":父亲宠爱骊姬,
# 安:安逸,安适,舒服。
"是我伤公之心也":如果我揭露她对我的诬陷,这是让父亲伤心啊。”
"曰":重耳又问:“
"然则盍行乎":既然这样,你为什么不逃走呢?”
"世子曰":申生回答:“
"不可":不行。
"君谓我欲弑君也":父亲已经认定我要谋害他。
"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天下哪有儿子可以逃到没有父亲的国家去的地方呢?
"吾何行如之":我能逃到哪里去呢?”
# 何行如之:到哪里去呢?如,到……去。
"使人辞于狐突曰":于是申生派人去向狐突诀别说:“
# 狐突:姓狐,名突,字伯行,申生的师傅,重耳的外祖父。,辞:辞别,诀别。
"申生有罪":申生有罪,
"不念伯氏之言也":没有听从您的教诲,
# 伯氏之言:鲁闵公二年,晋献公命申生领兵伐东山皋落氏(赤狄别种,在今山西垣曲东南),狐突劝申生乘机出逃,申生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伯氏:对狐突的敬称。,念:记住。
"以至于死":以至于要走到死路。
"申生不敢爱其死":申生不敢贪生怕死。
# 爱其死:吝惜其死。
"虽然":但是,
"吾君老矣":我的国君年纪大了,
"子少":幼子奚齐还年幼,
# 子:君之子,指骊姬之子奚齐,时年六岁。
"国家多难":国家面临很多困难。
# 国家多难:申生预料死后,其弟兄将因争夺君位而相互残杀。
"伯氏不出而图吾君":如果您不出来为国家谋划,那就算了,
# 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二句:是两个相关的假设句。不出:狐突劝申生出逃,申生没有听从,狐突在伐东山皋落氏以后,就推托有病,在家不出。
"伯氏苟出而图吾君":如果您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
# 图吾君:为吾君图。图,谋划,策划。
"申生受赐而死":申生即使死了也会感激您的恩德。”
# 赐:恩惠。
"再拜稽首":说完拜了两拜,叩头行礼,
# 稽首:叩头到地,最恭敬的跪拜礼。
"乃卒":然后自杀了。
"是以为恭世子也":因此后世称他为“恭世子”。
# 恭:申生的谥号。“恭”是敬顺事上的意思。申生明知父命是错误的,却仍然顺从而自杀,所以谥“恭”。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史传文,也是一篇伦理道德题材的文章。介绍了晋献公听信骊姬谗言欲杀世子申生,公子重耳劝申生向献公表明心迹或出逃,申生都予以拒绝。申生认为自己若表明心迹会伤害父亲的心,若出逃则天下没有无父之国,且国家正值多难之际,父亲年老、兄弟年少,自己不忍心离开。最终申生选择从容赴死,并派人向狐突辞别,表达自己不敢吝惜生命,但因国家多难希望狐突为国出谋划策的想法,死后被谥为“恭世子”,表达了申生孝顺、忠君、顾全大局的高尚品德以及面对命运时的无奈与担当。
2. 分段赏析
这是一篇以对话构建悲剧的古典政论散文,亦是一曲血泪交织的忠孝绝唱。开篇“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如利刃破空,直指君权与伦理的终极冲突——骊姬构陷的阴谋阴影下,“君安骊姬”四字道尽父子异心的政治困局。申生对重耳“不可言志”“不可出逃”的抉择,以“伤公之心”与“无父之国”的悖论,展现封建伦理中“愚忠”的双重困境:既不敢违逆君父权威,又难以承受弑君罪名,最终在“受赐而死”的悲壮中完成道德自证。其辞别狐突的独白“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将个体死亡升华为家国存续的祭品,十枚血泪凝成的字句,既是对现实政治的清醒认知,亦是对“君臣大义”的终极践行。作者摒弃议论直陈其事,以申生“坦然赴死”对应献公“昏聩杀亲”的暴戾,用“不辩白”“不出逃”的沉默对抗阴谋,于无声处炸响伦理崩塌的惊雷。文中“愚忠”表象下暗藏的制度性悲剧,在“恭世子”谥号的反讽中愈显深刻——当忠孝成为权力祭坛的供品,所谓的道德完人,不过是专制伦理碾碎的人性标本。申生临终前“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的嘱托,既是对贤臣治国的殷殷期盼,亦是对“君弱臣叛”乱局的深切忧思,其“虽死犹谏”的孤忠,恰似《左传》笔法在春秋笔意中暗藏的道德叩问。
3. 作品点评
这篇仅百五十余字的短文,通篇未着一字议论,不见半句说教。既无客观场景描绘,亦无直白情感抒发,全凭人物自身对话与独白来塑造形象。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构思精巧,情节委婉曲折。字里行间血泪交织,饱含深情,将人物内心的悲戚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令读者动容。
上一篇:先秦·佚名《麦秀歌》
下一篇:先秦·佚名《小雅·菀柳》